APP下载

浅析《合欢树》的审美特征

2011-12-29张镇海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摘要:《合欢树》是史铁生用质朴清淡的语言谱写出的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作。本文通过对其深刻的主题思想、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白描式的语言特点的剖析,揭示其蕴涵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母爱;表现手法 ;白描;审美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古今中外以怀念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不计其数,而史铁生的《合欢树》,同样是表现“母爱”这一伟大的主题,却以较短的篇幅,质朴清淡的语言,独特的表现手法,谱写了一出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的好作品,其字里行间,在流露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一、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文章审美的基础
  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历代文人墨客,以母爱为题,抒写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华章。唐代诗人孟郊喜迎母亲而作的《游子吟》、唐代诗人杜甫将忧国忧民之心与思母之情相融合而作的《无家别》、东汉末年蔡文姬母子诀别所作的《悲愤诗》,都是歌颂母爱的不朽作品。而今,作为残疾作家的典型,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多年后成名,出自对母亲的沉痛思念,承受着欲报答而不能的悲痛,写下了《合欢树》。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通过作者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刻画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她当年的作文写得更好。“我”不服气,故意气她。这是作者展现母亲的第一形象:用心良苦。20岁时,“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在医院认为“我”的病没法治时,她还“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我”自己也想放弃自己,而母亲从不肯放弃。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生命是可贵的,母亲把儿子带到了这个世界,儿子成了她另一个生命,她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走向绝望?文章也特别写了一些细节:“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为自己疯,为自己痛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母亲都是儿子最忠实、最坚定的支持者。当母亲发现“我”想写小说时,鼓励帮助“我”。“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到这里,一个舍身为儿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母亲用一生的付出换来了“我”的成就,却从未分享到“我”收获的喜悦。
  母亲是伟大的,母爱是最美的。文章以极其简约的笔墨,刻画了人世间最美丽的母亲形象,抒写了“母爱”这一最深刻的主题思想。
  二、独特的表现手法,是文章审美的核心
  史铁生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思念,笔墨不多,要言不烦,但却能够充分突出主题思想,可谓匠心独运。归纳其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移情,即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渗入到具体、鲜明的客观对象上去,寄情于物,托物抒怀,借物寄意,“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等等。文章中,母亲亲手栽的一棵合欢树,成为作者情感移注的对象。史铁生通过合欢树,把怀念母亲的强烈情感寄托在树之上,使小小的合欢树承载着无比的感情。
  二是生情,即由于客观环境一个微小的细节触发作者对以往生活经验的联想和回忆,或者说是触景生情。这一审美特征在审美活动中也不乏例子,如福楼拜在谈到他创作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的经验时指出,当作品中的主人公自杀时,作者仿佛也闻到了砒霜的气味;有些观众看到《红岩》中的江姐从容就义时,血压上升,怒火中烧,仿佛是自己在走向刑场似的。文章中,“树林”“树影”“大院”都是容易引起史铁生回忆往事的“景”。作者喜欢自己到“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回忆母亲;见到树影儿,想到合欢树;到大院去坐坐,感受那温暖的亲情。
  三是创设距离,即通过创设主客体之间适当的距离(也包括心理距离)而获得审美效应。作品中,史铁生创设的距离美表现充分:“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有一年,人们说合欢树开花,让“我”去看看,而“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后来,作者想去看看合欢树,可过道太窄手摇车进不去,“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但是“我”最终还是选择了不看。因为作者不想直面容易让他伤痛的事物,让距离使以前的景象留在记忆中,慢慢品味。正如文中所言:“悲伤也成享受。”
  三、白描式的语言,是文章实现审美的途径
  白描堪称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创作手法,有人称之为“审美的描写”。鲁迅在《作文秘诀》中对此有过精要的评价:“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白描式语言的这一特点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1. 言简意赅
  孔子善用“春秋笔法”,强调“微言大义”;庄子重视“得意忘言”,认为“大美而不言”。白描的语言虽是寥寥数语,却能形意翩翩,引人遐思,产生“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文章中,当“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时,“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把母亲内疚,恨不得代儿受伤的爱子之心暴露无遗。
  2. 含蓄传神
  讲求含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是我国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史铁生在作品中,把丰富的思想蕴藏在平淡的对话中,运用明净流畅简约的语言,含蓄地刻画出母亲的良苦用心。如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很平谈的一番对话,含蓄地表达母亲掩盖了对儿子病情不愈的悲痛,对儿子的爱好的引导和鼓励。
  3. 平淡自然
  自然平淡是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重要标准。徐增说:“诗贵自然。”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司空图这样描写“自然”的特征:“俯拾即是,不取诸邻。”说明自然的特点是随手拈来,不费力气,不加雕琢。在作品中,史铁生用平淡朴素的语言,毫无雕刻地记录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某些细节,把所见、所闻、所想展现给读者,充分突出母亲的形象,突出母爱的伟大。在我们的生活中,母亲的形象对儿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把生活中的母亲真实地记录下来,就是表现伟大母亲的最好素材了。
  《合欢树》以意味深长的意象,朴素的语言,抒写了一个美丽而感人的故事,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伤悼之情,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