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成效

2011-12-29王剑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摘要: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过程,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通过导入多样化、兴趣激活、灵活质疑,再加上教学现代化、数学生活化,不断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数学学习成效。
  关键词:学生;兴趣;成效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要获得持久不衰的数学学习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中下学生坐在课堂上整天昏昏沉沉,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云,课堂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索然无味,我们的教师也认为他们的大脑像一潭湖水,不可开窍。日复一日,学生的学习就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针对这种教育现象,笔者认为,拯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一贴良药。
  一、用多样化的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个恰当而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如果教师导入得当,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为后面的教学环节提供了有效的铺垫,为整堂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导入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力求多样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有理数乘方》时,我们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如果给你一张足够大的纸,它的厚度是0.1mm,请你把它对折32次,你能猜出有过高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又如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们可列举这样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小明家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被他打碎,只剩下底边和一个底角,你能根据所学知识帮小明画出原来的等腰三角形吗?”学生们听了,一定会跃跃尝试,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高了。课堂导入还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小游戏,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接近教学内容。
  二、借现代教学技术,渲染教学气氛
  “现代教学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将声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与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结合,是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途径。这种途径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它能打破时间、空间和资源限制,实现共享网络资源,学习者能快捷地获得最新的知识信息,有利于培养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现代教学技术”能照顾个性差异,为个性化教学创造物质条件,在单位时间内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根据自身基础,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形式。计算机的交互性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个人在自身基础上的发展。另外,“现代教学技术”的动态画面、逼真的声响效果、丰富的色彩对学生不同感官产生有效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强化学习动机,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保持和有效运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时,教师事先设计好相关问题,通过投影仪这个媒体,不断地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对一元二次不等式,可考虑分解成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函数二次三项式的图像来讨论,从而分解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融数学于生活,增强课堂趣味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数学是从生活现实中抽象提炼而来。我们应该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熟知和经历过的现实生活的回忆和联想,使其将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直观、生动、丰满,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从而感知数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诱导、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发现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并将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这就需要教师要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授有理数精确值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家住王巷,根据你的经验,小明家距离学校多远?”学生们七嘴八舌地争论不休,有的说3公里,有的说3.5公里,有的说4公里。最后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走的路不同,路的远近就不一样。我们可以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3公里~4公里,这是一个模糊的数据。那么,如果在小明家和学校之间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的长短就是一个精确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精确值的有关内容。”这位教师从学生上学的路程入手,引发学生的讨论。这个生活问题学生比较熟悉,也很容易回答,教师也预设到了讨论的结果,很好地与课堂内容衔接起来。在轻松的讨论中,课堂教学渐入佳境。课堂与生活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生动有趣。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地投身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以便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和体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境,使学生满怀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可行方法。
  
  (无锡市洛社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