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2011-12-29卢佩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科学是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有意识地、长期地融合进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大有好处。在科学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原则: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强调:学校是启发学生智慧的场所,不是教学生学习的地方。所以,成功的教学不在于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我们只有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放在首位,才能使学生明白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心理发展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充分挖掘心理潜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教师要积极创造新异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愉快心理,从而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乐于接受科学知识。例如教学《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课,首先,我在平放的作业本中心放了一个乒乓球,当作业本竖起来,我告诉学生乒乓球也能安然无恙地立在本子上。学生都睁大眼睛看着,心想这能成功吗?乒乓球会不会掉下来?可是乒乓球竟稳稳当当地立在作业本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已被这个实验吸引住了,并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学习上来。这一现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的心情十分欢畅,兴趣异常浓厚。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他们能带着问题去探索未知的活动。
2. 培养自信心,多激励、少批评,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性语言、方式,给予学生适时、积极的心理暗示,从内心中渴望自己教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教学中,一定要将这一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运用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成为生活的强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到黑板上做题的学生用语言激励,如:“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做”“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对”“不要紧张,从头再来”等,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应该予以肯定,如“你的回答,令老师很受启发”“你的解题思路清晰”“你的想法很新颖”“你的方法很好,别的同学也许有更简便的方法”等。同时每节课前,都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今天的课题,用这种方式给学生“我也能行”的心理暗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让他们积极进取。
在科学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迷路或出现矛盾是常见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点拨和指导,让他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讨论水的性质时,一些学生很容易把水的颜色说成“白色”,混淆了“白色”和“无色”的概念。当出现这一矛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再去观察比较“白纸和无色玻璃的颜色,白纸和水的颜色是否相同”,通过再次探索,学生发现了事实:水是无色的。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遭遇失败,他们会表现出烦躁和不安,失去了对实验的信心。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持之以恒直到最终取得实验成功。以此来训练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时,有些学生试了几次,总是不能找到清晰的像,有几次只差一点点就成功时,一些学生气馁了。我发现了这一现象,鼓励学生先寻找失败的原因,原来是他们没有真正地掌握调焦的技术,过快转动螺旋,错过了看到像的时机。孩子们找到了原因后,又信心十足地开始了实验。在实验中,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去面对挫折,能使他们今后面对众多挫折时,能够用平静的心态看待生活;即使产生了挫折感,也可以通过调整心态,使自己找到更合理的对待方法。
3.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经常保持平和、乐观、愉悦的心境
由于科学概念的抽象性,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枯燥无味,没有乐趣而言的感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自己的语言要有魅力,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吸引力,使学生的思维状态自然而然地进入科学思维环境之中。
教师还可以运用幽默、夸张的语言,给学生带来欢乐、愉悦,使学生富有生气,起到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使用夸张的语言,如浓硫酸稀释的要领用“杯壁下流”,甚至对一些公式、规律、抽象的原理等编成押韵的顺口溜,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可以总结为“氢气早出晚归”。这样,既通俗易懂、简单好记,又能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上科学学课时保持一种平和、愉悦的心境。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探索活动的愉悦情境,耐心启发诱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积极创设愉悦的情境,才能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使学生无顾忌,敢想、敢说、敢为,敢于主动地、大胆地进行探索活动。
4. 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主动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实验是科学教学基础。教学实践证明,实验所提供的感应材料要比生产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更加具体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直观生动的事实,学生学习科学的感受比较深刻,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这一心理特点表现较为强烈,希望看到不寻常的科学现象。教材中所设计的学生实验活动、演示实验、小制作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求知欲 。
当然,心理教育不是某个教师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会求知。所以,不只是科学,各科教学都应围绕着培养心理素质教育目标进行教学,使学科教学和学校的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又能真正提高本学科的质量和效益。
(温州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