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011-12-29谢泳皆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教学中应该创设情境,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和谐;激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本人在八年多的课改实验中,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过程,以创造性地教来诱发学生创造性地学,创设创新教育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上作了一些探索。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心理学研究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是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地以好朋友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用一颗关爱的心去对待学生,使他们敢于思考并乐于思考,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其思想迸射出灵感的火花。因此,教师要真诚、热情、平和地对待学生,用理解、尊重、信任、欣赏、期待的姿态做学生的朋友。这体现了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又反映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追求、感情、想法、体验、需要和感受,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所以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真诚、热情、良好的情绪和学生融洽在一起,让学生愿意亲近你,与你谈心、聊天、做游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有这样,才能使一株株蕴涵创新精神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创新精神才会得到发扬,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应当充分采用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数学情境的创设。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贴切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最大的现实挑战,有助于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体验和增强自尊心。比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利用“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与旋转”设计一个他们自己认为最美的图案。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互相交流,能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促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引发他们不断探索的欲望。
三、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激活”,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为学生偶发的创新的火花而激动,但同样我们也经常遇到在这个班级出现的创新亮点,在另一个班级却没有发生。如何让这种偶发的创新火花更多的出现,本人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后体会到,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创新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心设计创新支点,并在教学中恰当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中,由一道基本问题入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设疑,并对条件和结论进行开放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给出这样的行程问题模型:A岛、B岛相距100千米,甲、乙两船分别从A、B两岛同时相向而行,甲船速度为每小时20千米,乙船速度为每小时40千米,两船何时相遇?在学生很快给出正确的分析并找出等量关系之后继续变化:如果其中甲船先开1小时,问乙船出发后多长时间它们相遇,你能解决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们很容易就会按刚才的思路给出等量关系,即:“甲船先走的路程+甲船后走的路程+乙船走的路程=A、B的距离”。这时教师没有急于往下进行,而是继续启发:“注意和前面的问题对比分析,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思路吗?”这时一名学生分析道:“实际上,抛开先走的一段,剩下的就是上一道问题,也就是把上一道题改成两地相距80千米就行了。”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他不但给出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并且他的方法中蕴涵了转化的思想,我们的很多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在学习中,要善于归纳和总结。”接下来,把两船相遇改成相距10千米,再由学生自主探究,编拟新题并加以解决。最后教师再一次升华,对这道题进行了如下变化:A、B两岛相距80千米,甲、乙两船分别从A岛开往B岛,甲船速度为每小时20千米;乙船每小时40千米,甲船下午4时发船,问何时两船相距10千米?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们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