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育心理效应在语文学科中的体现

2011-12-29赵江满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摘要: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学中要进行审美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在语文学科教育过程中所实施的审美教育,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作为实现审美教育的中介,是言语活动与审美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关键词:美育心理效应;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审美教育有明确的规定,而且更加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而如何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审美因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语文美育活动,激发和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得不探究语文学科中美育心理效应的这一问题。
  美育心理效应,也称美育的心理功能,是指通过美育实践活动对于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它对语文这样一门蕴涵丰富审美因素的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美育心理效应体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就是要教师通过语文课,把审美意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要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审美体验和快乐的教学情境中接受语文教育教学信息。
  关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具体到语文学科领域,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新课改下的教材充分展示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为美育心理效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丰富多彩,朝霞夕阳、明月清风、奇山异水、湖光山影等,使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激发情感。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入景”“出景”,提高欣赏、享受自然美的能力,体现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的效应。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景,入景始与亲。”“入景”是欣赏自然美的第一步,只有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的自然美,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如教学《天山景物记》,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描绘的那如诗如画的美景。由于课文中自然美具有间接性、模糊性的特点,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够欣赏到它的美,有的学生领会语言文学能力差,有的学生在以往的现实生活体验中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就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启发,并适当带学生到风景区去实地参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直观体验,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再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人抓住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月、风、鹊、蝉、蛙和清风送来的稻花香,既写出了所见、所闻,又写出了所嗅,使人身临其境,先感其美。这一系列自然景物给人无限的美的享受,在实际教学中,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审美想象能力的着力点,即引学生“入景”。除了把学生带进教材的美景中去,让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领会作者描绘自然美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自己描绘自然美的能力。如果说只有引导学生“入景”,才能让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自然美,那么,也只有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出景”,才能让学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质。根据自然美的社会属性,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人们总是把自然美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带上人类的主观色彩,作者写景的真正目的是写人,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课文中的自然美时,要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由景理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况周颐也说:“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人们常说:“借景抒情。”可见景与情二者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情是景的基础,景是情的表现。在课文中,以美景抒乐情,以坏景抒哀情是极常见的,也有些课文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那么在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美时,必须联系人物的心情,即由景理情。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作者将“蛙”拟人化,不仅显得生动形象,同时还写活了一个境界,即:写出了农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的心情,抒发了人逢丰年的喜悦。这正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这一句写得有景、有声、有情,三者水乳交融,真是情景相生,声情并茂。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新理念。这种理念的重要性就在于:扩大了语文的外延,丰富了语文的含义,反映了生活与语文的本质联系。由应试教育观念派生出来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课文的教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导致了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贫乏,综合素质低下,创新能力薄弱的现象。改变这种状况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接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