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写作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1-12-29侯叶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摘要:高校学生对写作教学和训练的兴趣不浓,写作能力也难以提高,写作教学难获显著成效,这是高校写作教学中的难点、焦点问题。本文就高校写作课程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阐述,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课程现状;自由写作;成绩测评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年创新高,用人单位却常常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其中就包括高水平的写作人才。另一方面,在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中理应受到重视的写作课却遭遇前所未有的冷落。高校写作教学所处境地的尴尬和矛盾不但使从事写作教学者难以找到自身确切的定位,而且也致使大学生在高校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几近于零。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作为载体来传播信息、传递知识、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技能,是一种以创造性思维为中心的生产精神产品的系统性活动。写作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作为大学生应当掌握基本的写作知识,具备一定的写作理论素养,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写作教学的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与生活脱节、教学与训练的封闭化严重影响了写作教学的教学质量,也影响着写作学科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写作教学进行改革,以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为了搞好高校写作教学,取得更切实的效果,从1984年开始,不少写作教师就对既有的写作教学框架、体系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要改革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传统的训练模式,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对写作教学这个“叫人喜也叫人怕的特殊工程”,写作教师至今仍普遍感觉艰难。传统的写作课长期以来在一直遵循教师在课堂上侃谈写作理论,忽略了对写作实践性这一根本属性的探索,因而学生修写作课除了学一些写作理论外,写作水平得不到提高。学生也不领教师的情,对写作教学、训练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写作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走出那种以“教师讲、学生听、讲完听完全没用”的尴尬境地,对写作课进行全面的改革。
  一、高校写作教学的现状
  1. 写作教学在高校课程设置中不受重视
  现代社会对人的写作能力要求逐渐提高,但在高校写作课却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其教学投入少,师资薄弱。虽然在理论规划上位居中文专业课之列,但实际地位却仅相当于边缘课程。近年来各专业都面临专业课时压缩的问题,使得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对写作学的认识肤浅。
  2. 校园及社会浮躁风气对写作影响很大
  近年来由于人文教育的匮乏或缺失,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多关注赚钱快的技能和行业,而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诸如写作这种讲求脚踏实地的工作。另外校园及社会中弥漫的浮躁风气也导致人们对写作产生诸多的不正确认识,把写作视作为他人做嫁衣的苦差,甚至有人认为社会根本不需要高校培养专业型的写作人才,要写文章只需到网上摘抄拼切即可。再加上学校教学规划未将写作设置成一门贯穿各学科各领域的课程,学生根本意识不到写作的实用意义,更认识不到写作能力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
  3. 传统写作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写作教学往往侧重文本的技能主义写作学,片面地认为只要掌握技巧和方式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受此影响,教师多在教学中侧重于文本的解析,很少互动地设置或实施操作性练习,一动笔学生就不知该如何下手。另一方面,学生大多只是把写作当做文学史类的理论课程来学,很少主动思考并进行创作性的写作,导致写作理论与实践创作脱节。
  4. 写作自身的创新性不足,过于保守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行为,强调写作主体的个性、创造性和灵活性。长期的应试教育致使学生在写作中过于保守、因循守旧,失去活力和创造性。在写作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教师不理解写作的创新性本质,反而成为学生在写作中发挥创造性的无形障碍,批改学生作业时常常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学生的习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写作创造性及能动性。
  二、高校写作课程改革途径
  1. 合理设置课程
  写作课是一门可以和各学科交叉互融的学科,它着重开发的综合协调能力,是新世纪高素质复合人才的需要,更是社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依据社会的需求给予写作教学足够的重视,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应强化写作的专业课地位,并依据社会对写作人才的需求及中文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适当加大写作课的课时量。只有保证足够的课时量和训练时间,写作课教学才能具备提升培养效率。
  2.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有效的动力。高校写作课多是按照大纲和教材要求规定学生的写作内容,这极大地遏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学与中学不同,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也产生了几乎全新的变化,自立意识增强,渴望大学教学有新的“面孔”。高校写作教学仍用中小学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日记等几种作文法显然已不够。显然,高校写作教学应变换“面孔”,追求“高校式”写作,引导、启发学生作更自由、灵活、新颖的自由写作的训练,这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由写作训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文体、形式和内容的训练。具体地说:在文体方面可进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品、游记、计划、总结、说明书等多样性尝试;在形式上可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当堂作文与课外作文等形式相结合,尤其要注意用非命题作文或自由选题作文、调查采访作文的形式;在写作内容上可适当给予某个内容或范围,更要充分开放、启发学生自选内容。训练要打破机械模式,关照学生心理,活跃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实践训练。
  3. 重视写作实践
  学生们长期生活于象牙塔里,对于变化发展的社会缺少了解和关注,其结果是学生们作文时常是无话可说,或者是作文时不知该从何处入手。至于古人所提出的“行万里路”,更是难以企及。针对这种情况,写作应深入到社会中去,向生活学习,开展开放式的写作实践活动。
  4. 改变评分标准
  传统的写作课的成绩测评,通常是平时的作业占30%,期末的考试占70%,其中考试往往以书本为标准,学生们只要背背这些条条框框便不愁不及格了。这些学生的“理论水平很高”,而给报刊所写的文章却往往是一塌糊涂;一部分学生的卷面考核成绩并不十分突出,但平常写作、发表了不少作品,这就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写作课无用论”。为改变这一尴尬局面,通过自由、写实训练的成果来检验、考核教学成绩和学生写作能力、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高校都有一定的条件将教学活动转化为具体可见的成果,尽管成果大小不一,但总有可闻可见的收获的。这些成果包括学生发表在校内外报刊上的文章、获奖的作品、在墙(板)报上刊用的稿件、在某些方面表现较突出(如题材好、语言好、结构巧等)的习作、创办的文学社及取得的成绩等。比如改革后写作课的成绩测评标准是:在报刊等大众传媒上刊发文章,其成绩为本学期总成绩的20%,取消平时作业的分数比重;期末考试的方向则从原来的条条框框的机械记忆转向能力考核,加大可以发挥学生思维创造性等能力方面的题量,变过去的侧重于记忆能力的考核为多方位能力考核,使写作课的教学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成绩测评标准的变革是较为深刻的变革,它在根本上规范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写作课教学实质上没有把握好学生发展方向,使学生仍然在高分低能的层面上徘徊。而变革后的成绩测评标准,则促使学生用实力证明自己的写作能力。
  5. 教学相长,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写作的局面
  过去的教学,基本上是以学生作文为主,教师则基本上不搞“下水作文”。长此以往,教师便容易变成只会说、不会写的“理论家”。而单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的“理论家”,所讲解的理论也往往是不得要领的。教师的“懒于作文,长于说教”,也可影响到学生们的写作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写的同时,自己亦要率先写一些可以和同学们相沟通的“小文章”。比如本学期笔者所写的十六七篇小文章见诸报端后,不仅对带动学生的写作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形成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吴亦农.写作教学怎样改革才会好——兼与高振远同志商榷[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