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境创设浅谈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011-12-29王建库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一、情境创设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时,有教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案例1如图(多媒体呈现),A、B两点是一条河的两端,你能用什么方法测量A、B两点的距离?接着学生讨论,气氛热烈,约两分钟后,学生一一回答,有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有用勾股定理的,有用平移、对称的……几乎囊括了学生已会的所有方法。教师将学生回答的方案一一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正当学生不亦乐乎时,教师冷不丁冒出一句:“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时,课堂一下子从“沸点”转到了“冰点”,下面鸦雀无声。教师不慌不忙,沉着等待(在等什么呢?)。看看时间过去了七八分钟,教师面露慌色,突然宣布:还有一种方法,如图,取点C,连接AC、BC,分别取AC、BC的中点D、E,连接DE,若DE=a,则AB=2a。学生一脸惊讶(大概是在想教师本领大吧)。到此,上课时间已过去十多分钟了,接下去还要讲解三角形中位线定义,探索及证明中位线定理,这堂课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本案例中,那位教师情境的创设粗看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但因为没能引导学生直接进入主题,目标导向不明确,导致学生思维阻断、积极性受挫,虽然教师及时“救场”,但引起学生的愕然,这时其在时间较紧张的情况下再急急引入正题,却已失去最佳时机。这种情境的创设实际上根本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这种情境创设充其量只能是原有教学知识的展示,对于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却无多大益处,而且还妨碍了本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应对策略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及目标的实现。如果上述案例换种情境呈现,效果如何呢?
案例2如图,要测量AB两点的距离,你有什么方法吗?让学生简要回答后,教师说:有人用了这样的方法,如图取点C(教师板书),连接AC、BC,得到三角形ABC,再取AC、BC的中点D、E,连接DE,量得DE的长度,就知道AB的长度是DE的两倍,且DE//AB,你觉得他的方法对吗?你能否进行验证?接着同学们纷纷动手,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案例2中的教师虽然创设的是同一个情境,但让学生回顾后,直奔主题,且用问题诱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从“裁判”的角度去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堂课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反思
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另一方面,进行思路导向,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奔向问题中心,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指向性,使情境创设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文安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