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
2011-12-29李德裕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以下的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一、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二、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1. 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
课本中的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接着再让学生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
2. 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
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我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其一,我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其二,我充分利用每天晚读报的时间,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让学生欣赏、品读,体会到了诗情画意。另外,我还让同学们做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
三、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懂”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1. 激趣,让学生在情境中“乐”语文
在教学《童趣》时,我给了学生5分钟的时间盯着教室里的电扇,让他们切实地体会到“项为之僵”的感受。通过创设这一情境,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成为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
2. 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我在班中组织了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都有小组长,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再进行适时点拨和指导,最后产生结论。
3. 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等,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用多媒体的介入,引导学生“迷”语文
1.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有关背景资料、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境,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 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努力把握住这几点,就能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懂语文,从而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通渭县义岗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