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尝试
2011-12-29毕开进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性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索、创新的意识,丰富直接经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谈谈我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进行的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做好课前预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探究式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预习是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关键性一步,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事先布置好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字词的运用,作者及其作品、写作背景、文本意及思想感情、句子的理解、修辞的运用、写作手法、与本文比较的相关记忆内容,读后的初步感受等。《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由于以前学过鲁迅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故乡》等作品,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已有一些了解。我指导学生查阅以前学过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主要著作以及作品的特色及主题。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搜集和体悟到多少就写多少,但一定要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让生活经验参与其中,充分体悟阅读的乐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阅读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
“学贵有疑”“学起于疑”,疑是探索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让学生善于观察,敏于发现,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提出,教师也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作出探究的反应,发展有益于探究活动进行的课堂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契机。学生通过探究性思考,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引导倾向的问题,达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
在课堂阅kUdAQ6d7JMpBpLxnaoMlreGCek/P9fRiDzSAKBNEP1c=读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获得新知的热情,并在学习课文时安排一些难度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由于问题不断提出,因此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不断思考与研究,并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经验,紧紧围绕阅读中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进行探究,在与课文相关的情境中自主阅读,思维得以进一步开拓,问题得以最终解决,实现了自己阅读的再创造。
三、揣摩质疑,鼓励大胆求异,抓住阅读争论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是一个自学性很强的科目,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它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就学生来说,会借助自己的主体经验来品味文本。由于个人的智力背景(知识水平、生活体验、文学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出现不同的状态。“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阅读文本而言,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艺术整体,都是作家的艺术创作。聪明的作者,他了解人在进行阅读时,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他在创作时,就故意闪烁其词地布置艺术空间,或者在出现不易表现的情况时,干脆在创作中留出空缺。再者,一篇文章本身带有多重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如果只注重机械训练,少自主学习,那就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失。语文探究性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兴趣、炽热的情感。
四、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发展性的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引导学生进步,而不是以传统的总结性评价去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它尊重每个学生的现实需求、真实水平、个性特征。评价更关注学生的任务完成中,它实际的行为。以阅读课文《奇怪的石头》为例,教师在进行探究教学中,首先在学生预习阶段,就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针对自己的问题,或提出思考,或作出自己的解答。这是评价的第一步。学生能否提问,提问的水平;能否作答,作答的水平,教师、其他学习群体甚至学生本人要对其进行评价,既是对学生的学习前的自我诊断,也是引导学生为进入下一步学习作准备。
总之,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时间的许可、学生的情况、教材内容的难度等合理安排,有序进行,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肯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唐山市丰南区柳树0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