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品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011-12-29郑玉荣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心智,形成品德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其关键在于自主学习能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第一个环节是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导入新课,采取其作为模式步骤之一。这样做的原因:初中思品课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绝大部分还是导行课的特点,这是原因之一;从学生身边事或学生感性认识可及的事情入手,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原因之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进入了本课的学习状态,使得学生乐学,这是自主学习方式建立的一个先决条件。一个不乐于学习的孩子,你给予其再多的精彩的知识,也无异于“对牛弹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最大的兴趣是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多采用歌曲、班级小故事、热点追踪等感性材料,让学生由感而知悟,由知悟而自探,培养学生探索的习惯。
第二个环节是在于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上。对于思品课堂学习指导,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引,二是授。“授之以渔”的道理人尽皆知。引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按照正常的方式方法进行思考。笔者认为,课堂应多倾向于“引”领学生进入角色,给以必要的方法引导,从而提高其能力。这种引导不是知识上的简单引导,更多的是通过感性知识来检验学生的知性和知行能力,所以紧紧扣住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环是思品课永恒不变的教学原则。但是考虑到思品课本身的特点,不能生硬说教,需要教师用睿智的双眼和敏锐的思维去挖掘身边的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作为有效的课程资源。“授”则是“引”所无法完成或达到的教学目的或目标时,教师必须运用学生可捕捉到的信息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否则的话,学生就很难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上面这一环节上,充分体现出一个教师挖掘课程资源的功夫,这也是一个教师基本功底的体现,而且挖掘教材的深度、广度及适度性,都充分展示出一个教师的水平。作为思品教师,在讲授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第一框“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如果仅从制度角度来说,制度就会显得生硬死板。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课前布置让学生调查或了解一下我们地区的企业或自己的亲戚朋友所在的企业,上课时我又为学生列举出了唐山市内的在全国相对来说有一定知名度的国有企业。通过分析身边的企业,让学生明确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私有企业——私营经济等,对学生来说既简单易记,又感兴趣,同时又将课堂上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和身边。本节课,学生一点都没有感受到经济制度是枯燥的、乏味的,相反,学生还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如民营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区别;外资独资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区别等。谁说我们的学生不会提出问题,我们没有给学生提问题的空间和方法,学生又怎会有问题?
第三个环节是探索与实践。探究与实践是内化应用本课知识的关键,也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开始。如果说自主的前提是自立,那么自主学习的前提则是探索,探究环节则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思品课的探究无怪乎是通过对一些社会热点现象的冷思考,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就要求思品教师要时刻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否则的话,只能做一个时代的弃儿,做一个照本宣科的教师,学生不买账也是必然。探究应分为两步:一是自主探究,二是合作探究。探究之于教师的要求一是给足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这是基础;二是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思考,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如在教授八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上册教材《两代人的对话》一课时,列举了一组例子,大意是一对有“代沟”的母女和一对相处得极为民主平等的母女,让学生探究“代沟”所带来的影响和母女应该怎样和谐相处,最后完成自己与父母的对话。这样做既完成了课堂的探究过程,又让学生在过程中完成了实践操作的预设阶段,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爱的教育”,升华了本课。
总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只有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采取合适的学习策略加强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唐山市丰南区银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