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1-12-29董欣颖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一、立足数学问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人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规律本身的浓厚兴趣,做到“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重视研究能造成学生迫切学习、思维的心理气氛课堂模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提出对整堂课起着关键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就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并以跃跃欲试的状态,试图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比如,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列出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你能尝试得出这个方程的近似解吗?这个距离是比1大,还是比1小?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方程一般解法的愿望,并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教学
“课内情绪化”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调节。教师要放松课堂,丢去“严肃性”,大胆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允许学生充分讨论,提出不同的见解、意见;特别对一些独特的看法、思维方式、解题方法,要给予鼓励、表扬,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个别学生的不“正规性”问题,要善意指责,不呵斥,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对话;课堂的问题设计要有梯度,充分估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有探讨性和解决的可能性;不过分拔高课标的要求,这是学生思维能得到展现的一个重要因素。知识的检测题目难易要适当,针对本班学生命题,不照抄照搬资料,尽可能让90%的同学能及格,让大部分的同学能感受到学习是成功的,从而具有积极性,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
三、积极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感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那么我们评价学生的发展,首先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评价的科学依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把预习或思考后得到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自学的成果,也可以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对能够给出正确结果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通过思考但解答中有不足之处的学生,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你可以从某某方面来继续考虑”“请你再……你会想出来的”等,而不要轻易地让学生马上坐下;对于学生中新颖、简捷的解法,可以用“你的解法很棒”“老师还没有想到这种解法”等语言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各个方面的潜能。
总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是深化数学课堂改革的需要,也是知识经济社会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要不断努力,共同为推进数学课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唐山市丰南区柳树0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