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成

2011-12-29轩立国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培养这种思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大胆猜想,体味乐趣
  数学事实首先被猜想,然后才是被证实,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在得出比的意义后,学生产生了疑问: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这个富有探究性的问题的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一个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为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为零,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后项可以为零,我是足球迷,在电视上看到有2∶0的。”……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更加积极了。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讨论、成功释疑,既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又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二、合作交流,分享喜悦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可在各小组中摆放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及任意三角形若干个,让组内同学合作,采用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移一移等方法进行操作,看哪一组方法多。这样,各小组中的成员都会齐心协力,人人都会动脑、动手、动口,都会为合作伙伴想出的妙法而骄傲,不仅构建了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学生的乐于探究的学习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了。
  数学开放题,既没有现成的算法,也没有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充分联想,勇于创新。这样的练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8J0XMPPj8ScP/+D9oZEuwrrAUqPavhxzgGBAi5H6ORo=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地设计开放题,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给学生留出充分交流的空间。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同桌互提问题,你问我答,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优秀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为,增强合作意识,来启发感染成绩不好的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显得非常活跃,智慧的火花随时迸发,可以说,交流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动机。
  三、感受成功,推动创造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要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除了创造师生感情交融的心理环境,还要破除学生对数学学习“成功”的神秘感,并重视处理好许多的“第一次”,充分发挥“首次效应”的积极作用。
  每接一个班,我总要在学生面前反复强调“数学并不难学”这个观点,指出学好数学,也就是数学学习上的“成功”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是每次数学考试都得满分才算“成功”。比如,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能正确地解出一道习题,就都是“成功”。打破“成功”神秘感的关键,是让每一位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学会自我竞赛,自觉地记住以往学习数学的成绩及表现,下一次超过上一次,目前比过去进步了就是胜利,就是自己在数学学习上的一次“成功”。
  四、民主课堂,匠心独运
  由于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解答这一问题:“少先队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5人就完成了小队的植树任务。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有位同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法:10÷5=2(棵)。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表示疑惑。此时,我抓住机会及时引导:这位同学求出的2棵树是不是本题答案?这样解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检验思考,渐渐有所认同,但仍疑惑。这时,我让该同学说出这样解的理由:因为实际比计划少1人参加植树而完成任务,所以可以把第6个同学的任务10棵,平均分给实际植树的5人去完成,由此可知实际平均每人多栽10÷5=2(棵)。之后,我当堂表扬了该同学思维新颖,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唐山市丰南区南孙庄乡马新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