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顶岗实习中学校和企业角色定位的探讨

2011-12-29

成才之路 2011年8期

  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职业教育事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大面积地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近几年形成了鲜明特色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创新。职业教育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同时,尤为注重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词:高职教育;顶岗实习;角色定位
  
  国家第一次提出制订校企合作法规,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点范围,在这个大好形式下,随着校企结合的深入,学校和企业在这之中的角色定位要求越来越清晰。过去把教学全包给学校,而就业实践全包给企业的做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对接中双方都要进行改革。
  一、改革办学模式,积极支持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或者是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当中,企业要充分地参与进来。不能单纯依靠学校的教学来希望获取合格的“产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最了解,也就是所谓的“订单式”培养。现在很多校企结合的案例都是学校负责理论部分,企业负责实践部分,但是往往前者的理论与后者的实践不完全或者完全没有关联,导致很多学生或者企业管理者抱怨,在学校的学习浪费时间。马克思说过:“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好的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在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必需积极参与或者直接投身于职业教育。
  二、改变教学形式,学校和企业要充分互动
  近几年校企结合是一条职业培养的热门之路,很多职院都与企业建立对接机制,通常的做法大都是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几年,然后再转入企业实习几年。这样的教学已经出现了很多弊端,比如,前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等到实践的时候已经忘光了。而来企业里实践操作到一定程度后因为没有理论知识的深造没有办法再进一步提高。这些弊端的出现,有很多原因,其中学校和企业的角色定位太过模糊和互相推卸是主要原因。学校和企业要充分互动,派教师进入企业引导实训和理论知识的传授,派企业的工程师参与学校的教学和实践指导。前两年半理论,后半年实践的做法不妨改一改。先理论学习一段,再实践一段,再回学校理论学习一段,再来企业实践一段。当然这个“一段”的时间可以根据学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观察来决定。这种做法才能行之有效地缓解这个问题。
  三、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教师培养培训的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
  很多教师长期在校从事教学,时间和精力有限,与生产实践基本脱节。而技术日新月异,这就很可能导致教的都是旧的,学的都是没用的。所以鼓励教师去企业进行实践是校企结合的首要条件。这个也要纳入考核系统,做到工程实践成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修课”,从而激励我们的教师进行再学习。这样才符合“教的都是新的,学的都是用的”的教学方针,才能培养出“双师型”教师。
  四、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顶岗实习,形成校企对接的育人与用工机制
  大部分学校已经推行了学分制,那么学分制应该和在学校与在企业的学习同时挂钩,推行顶岗实习的办法。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也计算学分,修不满企业的学分将和在学校的考试不及格一样一律不准毕业。在企业的实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对接一名企业员工,推行各项工作都要有详细的学分制。由对接的企业员工进行评判,不合格的同学在企业继续实践直到合格为止,真正做到顶岗实习。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只有把学校和企业角色定位清晰了,分工合理了,我们的教育才能出现“合格品”,甚至是“优等品”,才能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包装工程与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