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

2011-12-29洪志玲

成才之路 2011年8期

  素质教育推进到今天,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立体系的出现,应该说是它的一大亮点,它秉承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对课程改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因而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那如何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设其实是对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挑战,因为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没有印好的教参可依,全靠语文教师的摸索、理解、运用,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之前,教师应先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间应培养团队精神,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不至于误入歧途。
  新的课程改革至今,本人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将近三轮了,在开设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可谓五味俱全,师生们的一致感受是:痛并快乐着。回顾走过的路程,沿途洒下的滴滴汗水,凝成了珍珠,拾起来一串,成了自己教学生涯中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今天,我摘下几颗与各位同仁共品尝,同商榷。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立足文本,依托教材
  语文版在选文上“坚持学生本位的理念”,所选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题材、体裁风格多样,语言优美,难易适度,可读性强。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典范性。有人说,“一个感人的故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们可以把一篇篇的美文当作一个个的“例子”,作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凭借,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作指引。
  例如,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文告诉我们“砍掉树木,兴建牧场”将导致雨林的毁灭,雨林的毁灭又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课后的附文,一系列的数据让同学们触目惊心,明白了“破坏生态,盲目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建设”是导致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大洪水的罪魁祸首,从而懂得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一文,知道了海洋是我们未来的粮仓,保护海洋资源迫在眉睫;九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善待家园》更是以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一组组具体的数据向我们展示“人祸已成为我们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从而引起了学生们的深思,确立了环保课题的研究,学生据此提出了一个个的小课题:水8hy+JHWgJtw3+FqsRxuQQQ==资源的调查;电池的回收和利用;学校垃圾桶的设计及布局……老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通过网络、书籍等获取信息,确立中心后,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综合,整理成调查报告。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挖掘资源,开发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不断的生成性,其开展不能只局限于文本、局限于语文课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充分利用其特点,依据学生身心的发展要求,善于挖掘资源,开发资源,那么,资源哪里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南安是个著名的侨乡,人杰地灵,孕育着丰富的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资源,这里有气势宏伟的郑成功陵园、“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五里桥(安平桥)、海交史珍贵文物的九日山摩崖石刻、闽南建筑大观园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这里是杰出思想家李贽、民族英雄郑成功、爱国侨胞李光前、慈善家黄仲咸等人的故乡,这些都是我们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库。
  改革开放以来,南安发挥“山、海、侨、台、文”等优势,闯出一条外向型经济、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形势共同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一系列的龙头产业,有官桥的粮食城、水头的石材城、诗山的雨伞城、仑仓的水暖城等等,当然,在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交通问题、污染问题、外来工的生存问题。这些都能成为我们开展“为本地人物立传”“文学采风”“旅游资源调查”“环保小课题研究”等语文综合性学习取之不竭的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根据南安市区的地域特点,创造性地开发资源。比如,南安市区道路窄、人车挤、路口多,设立课题:市区红绿灯的布局、道路的规划、江滨公园的合理规划等。在引导学生作调查的同时,我们还带领学生作实地勘察,走访当地的有关部门,采访游客,指导传记、书信、建议书、调查报告等的写作,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融合学科,整合资源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这就说明,教材不再是唯一,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作为语文老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形成大语文教学观;应打破以语文学科为中心的局面,“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南安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