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评价体育课
2011-12-29王建军
成才之路 2011年8期
我国教育教学的评价方法,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评价体系始终存在着单一、片面的状况,虽然对传统的评价体系作了多次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到了20世纪末,这种围绕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还是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框架,对学生的发展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例如,“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不同的对象”“只重视教师的单方面评价,忽略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只重视评价的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动态发展”,等等。虽然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操作起来相对简单和方便,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换取这种“简单和方便”可谓是得不偿失。通过近几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实践教学,我摸索出了关于如何评价体育课的经验,作如下总结,以期与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商榷。
一、课程目标是否得到实现
《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课程目标的确立与教学任务的制定,《标准》设立了三大目标体系,即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将达到课程目标——(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而传统的教学大纲则主要从掌握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三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标准》更关注的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相互协作,乐学、好学的学习态度。因此,评价一堂体育课应从体育课程目标是否得到实现来评价。
二、学生的兴趣是否得到培养
一堂体育教学课,学生的兴趣是否得到激发至关重要。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体育运动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各项学习中来,就会自觉参与各种体育锻炼。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诱导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心特点,安排活动内容,根据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一定要克服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初学者,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一开始过分强调动作的规范与到位,有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感受运动的扭力,当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就会逐渐感到动作技术、运动技能、体能在体育活动中是那么重要,技术、技能、体能的缺乏,将抑制自己运动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不会受影响,反而会得到进一步激发。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平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
传统体育教学,所侧重的是老师的主导作用。在考核一位老师或评价一堂教学课都是围绕教师的备课是否认真,教案的设计是否合理,任务是否明确,教师的教态是否自然,教师的语言是否严谨,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否超强等方面来进行,很少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像这样的课只能说是教师的表演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体现,必须从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同学间的交流是否热烈,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起到启发、引导、激励的作用,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否得到激发,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给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空间与时间,这样的体育教学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
四、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是否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年轻时拿健康换金钱,年老时拿金钱换健康。”这种生活方式,在当今社会确实相当普遍。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应领悟到此类说法的内在含义,体育教师任重道远。在教学中,如何面对学生,给他们新的启示,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学习体育课程中逐渐意识到劳逸结合的重要性,有意识加强平时的体育锻炼,把日常体育锻炼作为自己作息时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才能实现运动中的宏伟目标。我们应该在学生处在青少年阶段时,就让他们明白这样的哲理。
五、“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
所谓“中评不中用”的课是指教师在某一堂体育教学课上,只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考虑教师自身能力的充分发挥,却忽视学生能力的体现。一堂课下来,看似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无可挑剔,在教学组织上严密无间,讲解示范上规范简练,教师的表现无可非议。然而,只要我们细心地琢磨,就可以看到像这样的教学课中,教师的表现虽然淋漓尽致,而学生的表现又如何呢?在这样的教学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哪里?学生主动学习的迹象又在何处?究竟是教师的表演课,还是学生的学习课?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了吗?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在新一轮课程目标的改革中,我们必须加深对新《标准》的理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确立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体育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进步、学生的发展,但不是要求教师在每堂教学课中都必须面面俱到,都必须使学生达成五个领域目标。而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某一方面的发展,进行侧重培养,教师采取的方法、手段、措施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进步,注意到学生“身”与“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滦县高坎学区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