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梨园戏曲走进音乐课堂

2011-12-29郭平均

成才之路 2011年8期

  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亦独具风采。戏曲是我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富有鲜明的地方语言特色和旋律,彰显出地域文化特质,它那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色彩斑斓的舞台服饰,自具韵味的流派唱腔,无不充满着神奇的魅力,堪称中国文化魁宝,已高票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面对全世界唯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色,我们的学生对戏曲艺术又有多少了解呢?笔者曾在学生中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都明确表示不喜欢戏曲,理由是没有时代感,节奏太慢。随着音乐商业化的发展,各类传播媒体日益增多,多元的音乐环境正以空前的力度和速度感染、冲击着人们。现代媒体让大众把注意力过多地投向流行歌曲,而对戏曲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遗忘了我们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近几年令人高兴的是,国家教育部及时看到了这一点,为挽救这一文化魁宝,迅速将戏曲知识及唱腔列入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中去。作为一名一线幼儿师范教师,并有早年在省、市戏曲学校及导演班学习的点滴基础,我在怎样教好戏曲音乐,作了些尝试。为让学生喜欢它,接受它,这是我们必须重视并解决的一个实践问题。下面叙述一下笔者在教学中获得的心得体会。
   一、音乐教师应做新一轮戏曲音乐的忠实观众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但当前对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遗产传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年轻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在新一轮教改中,这一问题又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音乐教师是积极面对,还是绕道而行;是全身心投入,还是半推半就,这完全取决于老师。所以,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对学生能产生一种潜在的暗示,这种暗示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对戏曲音乐的态度,对他们造成积极或消极的作用。音乐教师首先应从自我做起,热爱戏曲艺术并多听、多唱、多学、多接触戏曲,做戏曲的忠实听众、观众,不断地充实自己,做到厚积薄发,应用自如。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更自信、自如地侃侃而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们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戏曲艺术的延续,也是时代需要,也是我们的责任。在教学中,以弘扬民族音乐为己任,积极探索母语音乐教学规律,从我做起,从今做起。
   二、古老戏曲走进音乐课堂要立足于传承文化的高度,富有创造性地结合
   1. 导入戏曲艺术学习的角度要有创造性
  过去我们在教授戏曲时仅只从音乐入手,欣赏、学唱等,不管学生喜好与否,先“灌注”下去再说,完全忽略了学生一切的学习都应从兴趣入手,引导其自发、自觉、自主地学习这一原则。要引发学生的兴趣,艺术课程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的讲述、对神话人物的认识、简单动作的表演、绚丽脸谱色彩的含义等多角度去切入戏曲学习。
   2. 开发具有游戏倾向的实践活动,走近戏曲
   一堂精彩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本人结合《戏曲大舞台》进行音乐课教学,将戏曲音乐知识用抢答、必答题的形式进行教学,仿照“开心辞典”“幸运五十二”栏目。有关比赛方面的音像资料由分组的学生和老师收集,同时结合美术课让学生首先把京剧艺术最明显特征的脸谱自己动手绘画,学生自然就很想去了解脸谱的产生及京剧的有关知识,这样各小组参赛队员就会积极备战。在京剧脸谱的介绍时,给学生六张脸谱,让学生“找伙伴”。结果,同学们很快地把黑脸的张飞,项羽结成一对;红脸的黄盖,荆轲找在一起;白脸的曹操,司马毅凑在一堆,由此便可自然地引入京剧脸谱色彩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即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在剧中的角色划分。学生踊跃参与判断分析,结果自然印象深刻。通过这种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收集和比赛中,又将这些知识相互交流,共享。
   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活动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以兴趣为动力,这样我在丰富戏曲种类中,有目的选择了一些喜闻乐见、脍炙人口、旋律优美的选段作为教学内容,如现代京剧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祖国大建设一日千里”、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选段等。通过教学试验,很受学生的欢迎,课堂气氛高涨,加上少量动作结合音乐本身的魅力,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和共鸣,我的戏曲教学试验初见成效。为创造出更多有趣的趣味游戏,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积极参与欣赏,模仿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才能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学生走近戏曲。“乐(音乐)即乐(快乐)”。如果这样,我们的戏曲音乐的传承就有希望了。
   三、心传口授是课堂戏曲的好教法
   中国传统戏曲、曲艺千百年来代代相传靠的就是“心传口授”这种方法,心传是内容、灵魂,口授是形式,说明它有许多优点。我们音乐课本中放入传统的戏曲、曲艺传统音乐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唱一些片断了解我国传统戏曲、曲艺的美的所在,从而达到继承、弘扬传统音乐的目的。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唱过程中采用“心传口授”的方法,像民间艺人那样,在剧中人物(或乐曲)的思想情感基础上,根据老师自身的音乐修养、艺术素质、审美情趣以及嗓音条件,在基本唱腔(乐谱)的框架上对课本中的曲谱进行加花、润腔作再创造,通过外部表情,动作、眼神就能充分让学生体会戏曲韵味美的所在。总之,“心传口授”是最能体现戏曲韵味美的教学方式。
  弘扬民族文化,匹夫有责,振兴戏曲艺术,学校音乐教育更是责无旁贷。戏校是培养演员的阵地,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就是培养观众、戏迷、票友。只要音乐教师带头,上下联动,长久之往,戏曲这朵艺术奇葩定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成为校园一支健康的主旋律。校园戏曲音乐得到普及之时,就是戏曲和学生零距离接触,为了让学生们高兴地走入戏曲殿堂,同行们,起程吧——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洛阳幼儿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