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俗语翻译的综合法研究

2011-12-29王彤彤

成才之路 2011年8期

  摘要:根据综合法,翻译是一种文化的转换,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语际转换。由于《红楼梦》的两个译本的译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同。
  关键词:综合法;文化;《红楼梦》俗语;翻译
  
  俗语是人民群众生活经验的概括、智慧的结晶,口语性强,使用频率高,能够使语言表达简练。曹雪芹利用俗语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哲理性强的特点,将这种语言形式融合到《红楼梦》中,为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红楼梦》的两个译本的译者杨宪益、戴乃迭和大卫·霍克斯、约翰·敏福德,对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俗语,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因而产生了两个不同的译本。本文试图从综合法的角度来阐释这一问题。
   一、霍恩比的综合法
  综合法最初是由当代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玛丽·斯内尔·霍恩比,1987年在其著作《翻译研究-综合法》(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中提出的。霍恩比的主要观点是:翻译研究不是任何学科或理论的分支,而是语言、文化和其他学科理论的交叉学科;用原型论(prototypology)取代类型论(typology),承认模糊边界,主张用连续体(spectrum)代替翻译的二分法(dichotomy)。综合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霍恩比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原则来研究翻译。人们把事物当做一个整体来感知,即一个格式塔体系,整体不仅仅是各个部分单纯的加和,对孤立的部分的分析并不能正确地理解整体。翻译是个动态过程,是译者作为读者把对原文的理解在另一种文化中完整地创造出来。语言是从系统(system)到规范(norm)到具体文本(text)的一个连续体,翻译研究必须是个综合的跨文化学科。
   二、《红楼梦》中俗语的翻译
   大多数人认为,杨宪益的译文比较贴近原文,重在直译,而霍克斯则表现出更多的语言和文学技巧,重在意译。霍克斯是英国人,所以他必然受到英语文化中翻译规范的制约。英语文化是世界上最强势的文化,这种背景之下,通顺和透明就成了重要的翻译规范。然而,中国文化从清末开始处于弱势,翻译规范在不同程度上倾向于充分性,杨宪益、戴乃迭当然受到中国翻译规范的影响。两译本的译者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文中大量俗语翻译采取不同的策略。
   1. 与物质文化相关的俗语翻译
  (1)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第十六回)
  One eye on the bowl and the other on the pan.(杨译)
  One eye on the dish and the other on the saucepan.(霍译)
  (2)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第二十四回)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杨译)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霍译)
  例(1)和例(2)都涉及中国的饮食文化,由于杨宪益和霍克斯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对表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名词作了不同的翻译。大部分中国人用“碗”吃饭,杨宪益为了保留中国的饮食习惯,将这句译成“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更忠实于原文;而英国人则用“dish”吃饭,霍克斯按照英国的饮食习惯将其译成“吃着碟里的还看着长柄锅里的饭”。
  中国大部分地区以“米”为主食,因此“米”是有中国饮食文化的词汇,杨宪益采取直译,将“米”译成“rice”,“粥”译成“meal”;英国人和我们的饮食习惯不同,主食多是面包、牛奶和肉类,霍克斯将这句翻译成“巧媳妇做不出没有面的面包来”,则更能被西方读者所理解。
  2. 与社会文化相关的俗语翻译
  (3)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第十六回)
  If the King summons you at the third watch, who dares keep you till the fifth? (杨译)
  If Yama calls at midnight hour. No man can put off death till four-?(霍译)
  Yama是印度教中掌管阴间的王,霍克斯将其拿来用于中国名著的翻译,是为了让说英语国家的读者看懂,应为“king”这个词,在英语里一般是指国王、君主,而不是掌管阴间的神;再有,“更”是特指中国古代时间的衡量单位,杨译成“watch”,但是英国人和我们计量时间的单位不同,所以霍把“更”换算成以“小时”为单位,更容易被读者读懂。
  霍克斯在翻译俗语的过程中多处采用意译,把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换成了符合英语文化的表达,译文流畅、传神,是地道的英语,但由于他过多地注意了读者的感受,因此原文俗语中的文化色彩在译文中显得有些浅淡。而杨宪益在翻译过程中,大量保留了原语中的语言与文化特征,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但可能会给读者理解带来难度。如果把两个译本放在文化的大语境下看,我们会发现,两个译本是在不同的文化里受不同的规范支配,无从比较高下。
  文化与人的行为及所参与的活动有直接关系,并依赖于社会行为准则和语言使用准则。在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行为中,翻译中的文化语境,综合研究方法进一步促进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文化转换”。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杨宪益译.红楼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2]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司显柱.对我国传统译论的反思——关于翻译技巧研究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2(5).
  [4]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