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探讨
2011-12-29曹敏
成才之路 2011年8期
摘要: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结构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并对所实施的教育培养工作给予阶段性总结。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真正内涵的探索与研究,并予以正确定位,是设定培养目标,制订培养计划,编制培养方案,实施培养措施的前提。其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内涵的定位与提升及培养也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本文结合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对所进行的实践性研究给予阶段性总结。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内涵
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结构
“职业素养”不等同于“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只是职业素养的一个方面,职业素养的概念更加广泛。经过多年探索,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结构有了一些思考。我认为职业素养除了包括与工作能力有关的技术外,还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有较强的就业形势判断和职场变化分析的能力。学生能客观地分析和判断毕业前后就业形势状况,较好地掌握社会经济、企业发展规律及了解并理解职场的各种变化因素,是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未来职业的基础。
(2)善于对自己就业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并客观理性进行职业定位。如何选择职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跨出校门加盟企业后的首选岗位或首遇岗位如何正确对待,如何处理就业后岗位设计,这些问题都属于学生能否正确进行职业定位范畴。
2.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特点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内涵,除应具备所有高职学生应达到的素养要求外,还应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较强的服务意识。酒店业属于第三产业,隶属于服务性行业,不同于第一、第二产业。它的营销方式就是直接对客服务,它的产品就是服务,让客人满意。因此,酒店业从业人员就必须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灌输学生的服务理念,树立酒店人意识。
(2)有良好的艺术文化气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跨入的企业相对起点较高,尤其是世博会后,对服务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企业对入行的高职学生往往寄予更高的要求和培养希望,对他们的综合文化艺术气质有一定的偏重,也包括具备良好的仪容、仪表、举止、修养等素质。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措施
根据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分析,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专业发展角度在职业素养教育训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归纳有以下内容:
1. 专业课的教育与培养
专业课,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平台。利用专业课堂,一方面可结合专业特点、行业发展状况,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定位分析,另一方面可不断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强化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任课教师利用前厅服务管理、餐饮服务管理、会展策划与实务、旅游酒店礼仪、插花艺术等课程,在这两个方面坚持对学生进行了分析、引导、教育、培养与模拟训练等。
2. 集中强化式教育
为从理念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我们认真研究分析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目前思想观念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立了一些教育培养课题,并以多种形式付诸于实施。
(1)与企业互动教育与培养。设法借助企业的力量,提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与培养,也是一个重要手段。我们采取的方式有“请进来”“走出去”两种形式。请进来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企业有“东郊宾馆”“衡山宾馆”“上海大厦”“浦东花园酒店”等,走出去进行顶岗教育和培训的有除上述四家企业外,还有“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上海锦江之星旅馆有限公司”“粤海大酒店”“日航饭店”等企业。
(2)学生综合素质、艺术气质培训。我们利用综合素质、酒店服务经营与管理、英语情景模拟课、会展策划与实务课堂训练对学生进行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集训,又利用了“酒店综合实训室”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了气质、礼仪、化妆、形体、表达等训练。
三、效果分析
1. 效果
经过系统指导,集中强化教育,校企联动引导,专业操作技能练习及文化艺术气质修养熏陶等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理念、综合素质、专业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方面有了较多明显的提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酒店管理专业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增强了信心。
(2)对如何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如何在充满竞争的岗位上勤奋努力、忍辱负重、忠于职守、事业有成等方面有了较深的感触和心理准备。
(3)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
(4)艺术修养、艺术气质、仪表仪态、待人接物及口头、书面表达等相关综合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内心深处增强了他们应对社会企业竞争的自信。
2. 建议
对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应该是社会、家庭、及企业共同的责任。在整个教育培养过程中,看到了许多学校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为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社会这个大熔炉的就业观是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思想形成的摇篮。科学和正确的社会观教育、公德教育应从中学时代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才能在高教环节引进更符合社会实际的就业理念。
(2)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力也是非常之大的,家长的就业、职业观尤其是服务意识的正确与否,将决定学生未来的人生定位。为此,全社会各界更应将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引向家庭深处进行讨论,正确分析出现的各种问题。
总之,高职院校的发展越来越受全社会的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高也是历史赋予的一项教育重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高明书.教师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袁祖望.高等教育比较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