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如何培养初中生较强的阅读能力
2011-12-29田艳
成才之路 2011年8期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科目,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在目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极为重要。本文结合个人的语文教学实践,探讨了教师如何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科目,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将如虎添翼,其语文水平将迅速得以提升。“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而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为此,笔者结合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如下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一、教师重在培养学生集中精力阅读的能力
阅读教学对学生而言,主要取决于阅读时能否排除干扰专心致志。依据青少年成长和智力发展规律,初中生理应具备较强的自控力。但是,由于现实各种原因,许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并不能集中注意力阅读,这也是导致他们学习效率不高,成绩不佳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师就要采用一定控制手段,让学生运用视、听、行等多种感官参与阅读,自然调动学生集中注意力,逐渐养成专心读书习惯。为此,阅读课中首先由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预备字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生僻字词动手查,重点内容圈点勾画,生动的词语、精彩的句子就要动笔摘录,认为写得好的章节、段落,要求学生反复阅读、玩味,体会个中精妙,汲取营养。如此,课堂就像开放的阅览室。学生学会了圈点、批画等标记方法。运用边读边批注阅读方法,学生无暇顾及其他,注意力自然集中,思维自然调动起来,促进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化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教师重在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读与思并行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源于质疑,学贵有疑,不疑则不觉。发现问题必然伴随复杂的逻辑思维活动,必然是对思维能力的极好训练。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从文中找答案,或学会借助于工具书和课外资料解决问题,从而学会动脑思考,运用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由此形成学生阅读和思考并行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许多学生缺少的是读而不思,流于追词逐句,有的读“仰脸书”,如小和尚念经,长此以往令人堪忧。因此,老师在阅读课中要求学生放慢速度读,根据固定问题,边读边分析,从字词音、形、义,材料的选取,行文的艺术,到文章观点、内容、思想感情等综合把握。读材料不必一气读完,读到中间可回读,偶有问题可停下,查资料,与老师同学切磋。不管是朗读、默读或是速读,浏览或是课上听读,都应当使“读”同“思”结合,最终养成自觉习惯。
三、教师重在培养学生阅读中要富有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形式。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它概括了世间万物。科学家借助想象力发明创造;作家因丰富的想象力,创作文学精品。在阅读活动中,根据文学材料描述进行再造想象,是阅读理解重要一环;而创造性想象则是活化信息、形成新思想的必要条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语文教学同形象思维训练相结合,引领学生细致观察,真切感受,展开联想,再现语境图像,领会文章内涵,训练出语文感悟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设置形象思维情景,留给学生充足想象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描绘的情境中驰骋想象,让学生对语文留下鲜明的印象,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较强想象力。
四、教师重在培养学生联系全篇文章和生活实践阅读的能力
语文有许多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抽出来理解,学生就会有困难,若把它们放到具体语境中,联系上下文思考,学生就能够确切理解。特别是有些文章作者赋予文中词语特定含义,单靠字词典已无法完成,更需要联系全文。不仅如此,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深入体会也需要联系上下文来把握。这种训练更需要老师引领。语文范文内涵十分丰富,内容十分广泛,有的远离学生生活,有的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万里路的经历基础,是很难读懂书本的。初中生有限的生活阅历制约他们对语文课的学习。老师既要“现身说法”,又要重视培养他们课内联系课外生活的本领。因为只有以生活实践为依托,才能帮助学生活化书本知识,加深他们对文章深层次内涵的领悟。
五、教师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后记读书笔记的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勤于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极为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平时阅读中及时摘抄文中好词佳句,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外阅读中,要求学生读完文章后务必写一篇读后感,每周必做,可以写长,可以写短,可以是仿写、改写或续写。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以后写作的素材。只有多写,才能使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才会让学生不至于临近写作无从下手。
总之,教师培养学生形成阅读能力方法多样,形式不拘一格。但是,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注意的是: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坚持不懈的反复训练,有计划的实践;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靠自己反复练习,但也离不开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作为教师还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邓连录.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究[J].当代中小学教育文刊,2009(37).
[2]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2).
(项城市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