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凭什么成就卓越

2011-12-29张在军

成才之路 2011年8期

  【编者按】张在军,笔名方圆。男,1964年生,特级教师。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等发表文章数百篇。主编过《教师人文教育读本》《中学生魅力阅读》《小学生魅力阅读》《小美文大智慧》《读美文写日记》《阅读作文全优突破》等中小学生读物二百余册,8套丛书获“全国优质教育成果(图书类)”一等奖。他先后获得“香港柏宁顿中国十大杰出教师孺子牛金球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央视“东方之子”栏目对他进行过专访。他对教育的思考探索、感悟,感动了亿万观众。他的事迹,被中组部拍成电教片《时代楷模》,江泽民同志题写片名;中宣部、中组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等五部委拍摄的大型党史文献纪录片《使命》中,对他的事迹进行了介绍。
  从一个基层教师成长为万众瞩目的东方之子,并多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奖,张在军的从教之路、人生之路,或许能给渴望成功的青年人以启迪。
  从本期起,本刊将与四川辞书出版社合作推出张在军的自传体新书《凭什么成就卓越》。全书平实朴素,充满真知灼见,记录了一个乡村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全国十佳民办教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艰辛而辉煌的心路历程,展现了艰难的生存环境下,乡村教师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对梦想的追求、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全书格调昂扬向上,激情飞扬,展现了奋进者的情怀。
   这是一个人、一个群体的人生奋斗史,更是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心灵成长史。
  
  上篇 追梦人生
  
  一、桃花源记忆
  
   3.一个大孩子教一群小孩子
  西棋盘学校是一所村办复式小学,就我一个教师,我把常会叔帮我招到学校的37名学生大致分成一、三、五三个年级。
  来了一个大孩子教一群小孩子,学校里还不炸了窝?正是闲暇挂锄季节,家长们没事,就相约来学校看热闹。窗台上,教室门口,挤满了大男小女。常会叔不放心,一边抽旱烟,一边挥舞着烟袋帮我维持秩序。
  上课没有经验,只能靠回忆小时候老师教我的方式教学。
  开始上课了。得把这三个年级学生都稳住啊,先给一个年级布置上十分钟作业,第二个年级布置上五分钟,然后给第三个年级用五分钟讲完,布置上作业,快给第二个年级批改完作业,接着讲几分钟的课,再给第一个年级批作业、上课。上课的时候给这个年级学生讲,那个年级学生伸耳朵听,再过来给他们讲时,他们又看别的年级怎么做作业。弄得我手忙脚乱管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教杆子敲打断了好几根。
  五年级班的本家张松道二叔的孩子张贵戳这个、捅那个,弄得大家分了心,我瞪眼他伸舌头做鬼脸,窗台上看热闹的人一齐喊,别让他捣乱,揍他快揍他!还没等我动手呢,常会叔早蹿过去提溜着他耳朵把他拽到了讲台一角,照脑袋梆梆两锅子。张贵哇哇大哭,看热闹的人齐喊,自己不学习还扰乱别人,揍得还太轻,还有脸哭呢你。张贵一听,抹抹眼泪跑下讲台就去拾掇书包,门口的人自动让开一条路说快走、快走、快点走。
  这边刚刚安静下来上课,张贵号哭着跑进来了,后边跟着挥舞着皮呱嗒子鞋的二叔张松道。村人齐喊,松道松道,你那小贵太不像话,好好管管他。他爹拽过他就要打,张贵吓得挣开他爹的手蹿到了我身后。常会叔拉住二叔说,别打了,只要改正就留下。村人纷纷说,张贵张贵,还不快向老师认错。张贵忙喊,不敢了、不敢了,老师俺再也不敢了。二叔说:“对不起了,老师!”我脸一红,忙说二叔二叔,别这么叫我,我没有经验不会教学。二叔眼一瞪,老师就是老师,怎么不能这么叫?小贵你小子听着,一日是师,终生是父,别觉着在家里在军是你哥,在学校是你老师,老师就是你爹,比你爹还厉害。说着,又拽着张贵的耳朵教训了半天,才愤愤而去。
  下课了,村人嘱咐我说哪个不听话狠狠揍哪个,三三两两走了。我开始琢磨怎么解决各年级互相干扰的问题。能不能在教室两边山墙上都挂上黑板,孩子们背着脊梁上课,最低的年级单独朝一个方向,稍高的两个年级朝一个方向。我把想法和常会叔一说,他连连点头说行行行,下午就找你石匠五叔张瑞道买水泥来做黑板。
  我又召集各年级班长开会,让他们注意一边自己做作业,一边注意维持秩序。哪个同学提前做完了,先帮他们批改一下,也可以让同桌互相批改。把握不准的,统一记下来我回头一起解决。又给这几个学生封了个“小助手”“小先生”的名堂。
  这些做法在后来的日子里逐步完善,在全国相当大的范围里得到了推广。
  这是后话。
  4. 责任田——三尺讲台
  自从王老师春天出嫁后,孩子们已经半年多没有上课了,也就是说整个上学期的课都荒了。要继续这个新学年的课,要么全体降级,要么先把上学期的课补上。
  山里孩子上学晚,和国家要求比,早就超过规定入学年龄好几年了。如果再集体降级,孩子的年龄就更大了,时间耽误不起,家长也不同意。没有退路,只好用这半年的时间把两学期的课补上。
  学区李春溪校长是我的初中老师,当时教我们语文和音乐。语文课讲得好,还拉一手好二胡。上初中时,音乐课就是孩子们的小节日。李老师提着二胡一进教室,同学们的小手就抡圆了拍巴掌。音乐课开始,他一般先拉上一段名曲,然后再教我们唱歌。
  我踏上讲台的第三天是星期六。早饭后第二节课刚下,李校长来了。
  我一边打发学生去喊常会叔,一边让他到办公室。我说正打算去找您汇报工作呢,您就来了。李老师开门见山说,在我教的学生中,你是顶有出息的一个了,决定不考学了?我点点头,说了我当教师的初衷。李老师说,民办教师苦啊,要有充分思想准备。今下午在松园小学搞周末教研活动,听刘春田老师的课。听你村里的初中学生说你当老师了,开始不相信,过来听听你的想法。
  学区办公室设在石汪峪初中,小学、初中在一个院里。校长不兼课,兼学区校长,管理着下边的七处村小学。全学区36名老师除李校长外其他都是民办教师。因为老师家里都有责任田,只要不是农忙季节,一般周六下午都搞一次集中教研,学学文件,听听课。多数在学区驻地搞,有时也轮流到各村小学搞。通知一般让各村读初中的孩子提前一节课回去送。
  这边师徒俩正拉扯得热闹,常会叔提着水壶拿着茶具来了。
  寒暄之后常会叔说,那天我去向你要老师,你说公家没有让我自己找,这不,找这个高中生,人家要复习考学死活不干,他爹娘老子也不同意,怕干这民办教师打了光棍,我拍胸膛说孩子媳妇包在我身上,他爹娘才同意。
  李校长笑了,说别开玩笑了你,还是操心你自己的媳妇吧,再不抓紧,孙子也耽误了。
  常会叔笑了,说你老李哪壶不开提哪壶你,咱好歹是个书记,总不能剜到篮子就是菜吧,咱得选择选择。
  李校长说,再选择黄瓜菜都凉了。
  常会叔的故事后面还要单独讲。他兄弟七个,他是老大,年轻时一表人才,找对象他挑肥拣瘦,人家看中他他看不中人家。渐渐的年龄大了,他看上人家,人家又看不上他了,年过五十了,依然光棍一根。西棋盘光棍多,缺水缺柴缺老婆。这是三村六庄都流传的一句民谣。连书记都是光棍,可见这民谣的真实生动性了。
  常会叔说,中午在这里吃饭,我让张瑞道到石汪峪割肉买菜去了,咱好好喝一壶,给在军打打气。李校长说,下午我们学区的30多个老师要到松园小学听课,我和在军也去。这顿饭就讨扰你了,可别太麻烦。
  下课后。一边喝酒吃饭一边评论我的课。李校长说,半年的时间你要教学这一年的课程,太紧了。你急于求成,教的内容太多,孩子接受不了,欲速则不达啊。你这山墙两边放黑板让孩子背向上课办法不错,有效地减少了互相干扰。
  
  刘春田老师从教20多年了吧。我读小学时刘老师早就教学了,常常来约我的老师一起去开会,好多年前就认识他。
  午饭后,我和李校长轮流骑自行车互相带着去松园村。一边走,他一边给我讲教育教学常规,如何发挥小助手作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和李校长一步三喘,沿着那条羊肠小路,磕鼻子碰脑袋地翻过村北的水库大坝,走进松园学校。办公室里有两个老师头靠头趴在桌子上讨论着什么。我认识年龄大的那一个就是这个学校的刘春田老师。年轻的那个不认识。
  就听刘老师对那个年轻教师说,有的字可以通过学生特有的经验作为记忆的支柱形成联系,如这“吃”字可向学生说,小羊张嘴咬住两片树叶,就是“吃”;也可以将字形与某些事物联系起来,使字形象化,学生就容易识记,像二小二小头上长草,就是“蒜”。我饶有兴趣地听着他们的谈话。
  李校长把我向他俩作了介绍。又指着年轻老师说,这位叫赵焕祥,山那边云头峪学校的老师。那天他碰到我,我顺口说了咱们今天搞公开课的事,他当时表示也来参加。又对我说,赵焕祥和你年龄差不多,好学上进,不管哪乡哪镇,听到公开课就骑自行车跑去听。年轻人就要有这个劲头,你们以后多交流。赵焕祥快人快语,我们性格差不多。
  我点点头。这次和赵焕祥见面,和他开始了几十年的友谊。这是后话。
  其他学校的老师陆续来齐了,刘教师就吹哨子准备上课。哨声像小鸟尖脆的叫声,吱吱飞满了校园。
  这个学校是一、二、四年级三级复式教学。
  一年级讲的数学课“3的认识”,二年级讲《捞月亮》,四年级讲杜甫的《绝句》。
  他一踏上讲台,望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人整个儿就精神起来。
  刘老师是三级复式教学。就是三个年级的孩子在同一口教室里上课。两个低年级复习,他先布置两个低年级的作业,然后重点指导四年级学生学习杜甫的《绝句》。四年级新授课,这是这节课的重点。
  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将写有《绝句》全文的小黑板挂在大黑板一边,便拿起细细颤颤的教杆。教杆向左指,左边的学生就如青蛙呱呱一起拼读生字生词;教杆向右指,右边就有学生似流水哗哗清亮地把小诗念得声情并茂;教杆优美地画一个圆圈,全室学生就如鸟儿喳喳,把小诗议论得色彩纷呈;教杆迅疾地落下,孩子们顿然噤声,呼喘出教室寂静;教杆轻盈地画一个问号,质疑开始了。有满身灵气的男孩举手冷嘣立起,童声响亮地问:“老师,刚才我们在讨论时,有的说《绝句》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有的说《绝句》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它到底描写的是啥时节的景色呀?”
  刘老师称赞这个孩子问题提得好,然后用青筋历历的手写出神形清秀的“春夏”。停一会儿,就有一位冰清玉洁的女孩站起来问:“老师,春夏怎么岭上还有雪?”刘老师用催春吐蕾的教杆,在小黑板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句中重重地点一下“翠柳”,又在“窗含西岭千秋雪”一句的“西岭”旁写上“岷山”二字说:“这里的西岭泛指岷山,岷山很高,常年积雪。”
  刘老师的解释,终于把孩子们的眼睛点亮了。
  一些孩子怀着浓厚的兴趣,又向刘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刘老师笑盈盈听了,用他的教杆艺术,启发引导,把一节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课上活了。他指指点点、绘声绘色地讲《绝句》中描写的景色和诗人所表达的盎然情怀,小诗的主题思想,不知不觉地便从迷雾中显露出来了。
  我被刘老师出神入化、点石成金的课堂艺术所感动;但更叫我感动的是当他让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用“含”字造句的时候,尽管刘老师在孩子质疑时结合课文给孩子们将那个“含”字讲得很清楚了,但那个男孩思考了好一阵儿,最终还是没有造出一个通顺的句子来。他柴棒一样戳在那里,窘得一脸涨红。
  其他的孩子为他着急,纷纷低声为他提示;可他就是不去捡拾那些飞扬在他身前身后花瓣似的提示。刘老师见了,将眉头一皱,笑容可掬地在黑板上写出:多诚实的孩子!诚实是人类品德最美的花朵。
  那一个个洁净明亮的粉笔字,像一片片晶莹的雪花,慢慢融成甘露,滴在男孩的心头。这种转移话题式的微笑批评,把那个男孩感动得抬起红润的小手直擦眼睛。
  不愧为有几十年经验的老教师,课上得生动活泼,十分精彩。在讲授《绝句》的同时,见缝插针地为那两个年级检查了作业,又布置了预习。孩子们平时训练有素,配合得也好。刘老师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用他那神奇的教杆通过对学生的点拨、启发、引导,把一堂古诗课上活了。刘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能够向学生传授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不失时机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刘老师的精彩上课艺术,后来被县城的一位叫陈正举的老师写成了小说,还获了奖。
  为迎接这次教研活动,刘老师肯定作了充分准备,孩子们对内容也早有预习了,从孩子们回答问题的流利程度上可以看出这一点。
  这次听课,在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设计问题、作业等方面,我受到很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