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影特效企业迎来发展新契机”
2011-12-29李璇
综艺报 2011年9期
专访《战国》特效总监、舟人艺术特效公司总经理阿冬林
战国》上映前,业界对其市场前景并不看好,但影片最终票房超过8000万元。与此同时,围绕该片的诸多争议也不断升级。其中“80后”作家韩寒的反响尤为强烈,不仅在博文中将该片批评得“体无完肤”,还顺便嘲讽国内的电影特效“完全停留在黑猫警长年代”。
韩寒此举经媒体报道后,激起国内电影特效行业的集体“愤慨”。“这是在奚落夏利车没有跑出宝马的水平。”《战国》特效总监、舟人艺术特效公司总经理阿冬林对此回应。此番争论,也让业界开始把关注的目光移向国内的电影特效制作以及特效企业的发展现状。
夹缝中求生存
学习建筑与室内设计出身的阿冬林,是国内最早一批CG从业者,1996年便参与中国第一部4D动画短片《疯狂的机长》的技术创作。之后又陆续辗转了几家小的CG公司。而此时,受《侏罗纪公园》和《泰坦尼克号》等“进口大片”的影响,国内电影业开始意识到“电影特效”的重要性。一批电影特效公司相继成立。
2001年,阿冬林注册了自己的特效技术公司——舟人艺术特效公司(以下简称舟人艺术)。但此时,国内的电影特效制作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当时的唯一的想法就是让公司生存下去,只要是和计算机图形设计有关的单子都会接。”阿冬林说。
2005年,国内电影业步入发展快速道,当年特效元素比较突出的电影达50多部,占比年电影总产量的近20%。大量使用数字特效的电影如《无极》《神话》等,均在票房上大获成功。但当时国内的电影特效企业,除了中影华龙、上影数码等少数几家初具规模外,像舟人艺术这样的中小规模特效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舟人艺术有二三十个员工,这在同行中已属中等规模,很多公司都是几个人的小作坊。相互之间竞争很激烈,但遇到大单时就联手合作,抱团求发展。”在做过一系列电视节目包装、公司宣传短片等业务之后,阿冬林开始将公司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影视剧的特效制作。
转机出现
2007年,舟人艺术的发展出现转机,先后承接了《凤凰》《决战刹马镇》等影片和《虾球传》《军刀》《走向共和》等电视剧的特效制作。
此次《战国》是阿冬林继《凤凰》之后第二次与金琛导演合作。“像这种投资规模较大、特效场景极多的电影一般都会邀请请国外的特效团队合作,国内的特效公司很难有机会介入。”据阿冬林介绍,在资金和时间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阿冬林和他的团队每天从早上9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连续工作了5个月,完成了1200多个镜头的特效制作。比片方计划的10个月提前了一倍。 “ 两个小时的影片中,有一半都是特效,《战国》是目前为止国产真人故事影片中特效镜头最多的一部。”
《战国》票房大捷,影片恢弘的场景和激烈的刀光剑影,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舟人艺术特效公司也由此从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舟人艺术的发展和阿冬林的经历是国内电影特效公司发展的一个缩影。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电影手工作坊式的制作特点,致使特效特技在电影制作中严重缺失。制片方为了缩短制作周期、压低制作成本,往往把特效制作当成弥补拍摄缺憾的手段,而非影片着意追求的亮点。而在中国电影迎来爆发式增长,开始步入“大片时代”后,很多片方又宁愿斥巨资邀请国外特效团队,也不愿意花费十分之一的资金把相关业务交给国内特效公司。
今年初上映的《熊猫总动员》,号称3.5亿元的资金大部分用在特效制作上,而为其制作特效的团队来自西班牙和比利时。今年3月上映的《寻龙夺宝》,号称仅一条“东方神龙”就花费了1亿元巨资,该片的特效团队则来自澳大利亚。难道真的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除了《阿凡达》,现在大部分影片要求的特效,国内的特效公司都能做得很出色。其实国外的制片团队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很多国内的特效公司完全靠外单生存,因为我们物美价廉。”阿冬林说。
“配合协作”比技术更重要
国外特效企业之所以比国内略胜一筹,“并不是因为技术比我们高出多少,而是经过长时间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他们更能赢得整个剧组的认同、尊重与积极配合。”
“配合”与“协作”是阿冬林在接受采访时最常提的两个词。“特效不仅体现在技术,更在于剧组各部门间的沟通与配合。”为此,他举了两个例子。《战国》中各国使者于群山之间呼唤鬼谷子一场戏,导演要求场景为早上9点,要达到晨光灿烂的效果。由于需要特效镜头,对于灯光的强弱,阿冬林与来自韩国的灯光师产生分歧,剧组最后还是听从了韩国灯光师的决定。再比如《战国》中跑马场赛马的那场戏,阿冬林到拍摄现场后才发现,剧组所选场地周围的诸多现代景观将给后期特效制作带来很多麻烦。无奈,他只好带领其特效团队花了8天时间,用1000多米的蓝幕将所有场景围起来。“如果片方提前与我沟通,这样的麻烦就会减少很多”。
对此,中影数字基地后期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建雄也深有同感:“为什么国外的特效团队更能赢得国内制片方认可?因为他们能够做到完全放心、放权。而对国内特效团队,制片方随时会干涉特效制作,变更原定想法,一来二去,最后出来的效果连制片方自己都不满意。”
由此可见,制片方与特效团队的合作、沟通、信任与重视,也是国内电影特效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了复杂的技术层面,却忽略了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
阿冬林认为,尽管困难重重,但随着国内整个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及放映两端的普及应用,特效特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内的电影制作已全面进入‘大片’时代,新型的数字影院,对电影的视听效果要求很高,观众们走进电影院,更看重视听体验。这会激发国内的制片企业加大对电影特效环节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力度,国内电影特效企业将迎来最好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