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上海声音
2011-12-29马巍
综艺报 2011年11期
上海电影节的论坛环节一直是该活动的重要品牌之一。作为主要面向海内外业内人士的板块,今年上海的产业论坛依旧维持了高水准,话题也具备一定的延续性。
焦点1 主席论坛
巴瑞·莱文森( Barry Levinson) 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美国导演
电影需要多元、多渠道
在美国,现在要想拍关于“人”的电影,难度加大了——如果电影里没有动作戏,没有超级英雄,人们就不太喜欢。可是,有些电影一开始看上去似乎不可能赚钱,但上映之后非常受欢迎。比如说我的《雨人》,当时业界不看好这部电影,其制作成本为2100万美元,但最后票房是5亿美元。然而现在更多公司偏向于超级英雄电影,偏向于“流行”电影。今天,我们到一些电影制作公司谈项目,会有很多如营销、发行方面的人参与进来,这让拍摄变得越来越难。
大部分的投资都流向专门为年轻人打造的电影,牺牲了其他70%的观众,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但现在也有新模式——有些电影在电视上播放也能获得很大成功,比如HBO每年都在制作的电影。去年我也为他们拍摄了一部。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电影不仅可以在大银幕上放,也可以在其他屏幕上放。有很多经典电影我都是在电视上看的,这并没有影响我对电影的喜爱。
目前,电视是一个重要渠道。很多电影非常复杂,而且制作规模非常大,但人们在影院里并不愿意接受30秒的广告时间,而电视不同,电视可以吸引很多广告。我认为电影制片体系需要发生相应变化,如果不变化,可能会导致整个体系出现问题。比如美国的汽车行业,过去是最成功的行业,但它非常固执,不愿意发生变化,结果美国汽车行业拖垮了美国经济,现在的美国汽车行业赚不到钱。我认为美国的电影行业会发生很大变化,未来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出现。
电影是一种语言,而语言一直在变化。中国电影还在成长中,随着时间流逝,我相信中国观众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电影,他们也会拍摄出越来越独特的电影。
休·赫德森(Hugh Hudson) 金爵奖评委、英国导演
拍摄电影的难和易
现在,有很多电影似乎是用一些低质量设备拍摄的。比如一名英国导演拍的一个片子,像是一个新闻纪录片,但其实是一个故事片。现在的技术发展正在把电影往一个方向推——画面好看,用了很多戏剧性的表现手法,现在很多导演都在拍“新型”电影。
但同时,真正做电影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上涨非常快,我觉得拍摄电影变得越来越难。有的年轻导演能用18天拍一个恐怖片,真的是个奇迹,我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确实,去影院观影,效果应该是很好的。但实际上,去电影院看电影时,你随处可见人们在看手机,或者抽烟。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电视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深入分析人物——很多大片,都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没有深度,这真是悲剧。有一部电影,是一个纪录片导演拍的,片子由全球不同地方不同人的某一天的故事集合而成,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片子。这种作品可以在多个平台展示或者融资。
王全安 金爵奖评委、中国导演
中国电影的追求
电影是技术的产物,但表达情感才是电影的核心。技术会越来越容易掌控,但有意思的故事依然非常少,这取决于拍摄者本人,就是电影导演。真正的镜头应该是导演自己的眼睛。
中国电影市场上目前钱比较多,融资比较方便,但盲目资本也比较多。在这个时候,行业没有一种固定方式,投资人、导演都在摸索,这也可能是一个最有意思的阶段。比如说我拍的《白鹿原》,该片是迄今为止中国艺术片最大的制作,能否一定会成功?谁都没有经验,比如如何使这样的电影在艺术和商业上平衡。
未来10年,中国电影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电影产业以前发展缓慢。正是因为基础较弱,所以发展空间较大。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缺少方向性,盲目发展,有很多急功近利的开发。比如,一部《功夫熊猫》成功了,就会出现五六十部这样的电影。
随着行业的发展,电影会逐渐进入市场细分阶段,我非常愿意看到这种转变。当然情况也可能变坏,我也有一些担忧——当过分追求物质时,就不再是追求电影了。我的感觉是钱越来越多,但乐趣越来越少。中国电影到底在追求什么,大部分人是拿钱过来以图赚更多的钱,比较少关注观众、电影本身,这种问题已经凸显出来了。
焦点2 大师班:吴宇森VS冯小刚
关于预算
冯小刚:今年有两个新导演拿到创投会上的项目预算都是1000万美元。我想认认真真讨论一下:1000万美元大概是6500万人民币,6500万制作的电影宣传费不能少于3000万,这样总预算就变成了9500万,加上7%-8%的资金运作成本——700多万,这就接近一亿零五百万。这需要要3亿票房才能够持平——我们只能分到票房的40%,新导演可能还分不到40%,再加上占票房5%的电影基金和5.5%的营业税,再抛去利润所得税,这部电影要卖到3亿票房才能打平成本。现在3亿票房线上的导演真的很少,没几个人,张艺谋票房最高的电影也才2.9亿。因此,年轻导演拿出这样一个预算,有可能成功,但难度特别大。
我相信投资者不一定会要求第一次拍电影的人赚钱,他也很难做到。作为一个投资者,投新导演,要在可承受、可控的预算范围内,更重要是看到导演的才华。投500万、600万、800万,只要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就可以。就像吴宇森导演第一次拍500万的电影,重新修改后还是不行,但那个老板还是给了他3年的合同,因为老板看到了吴宇森导演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也呼吁潜在的投资人、老板,帮助年轻导演实现他们的愿望,同时不要要求他们第一部就赚钱,要敢与给他们赔钱的责任,然后发现他们的才华。
关于观众
吴宇森:有设想是好的,但拍商业片首先要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科幻的东西在美国、欧洲绝对没问题,美国人是在科技发达的社会,在卡通、漫画的环境里长大的,很容易接受梦幻题材。但国内不是这样,题材太超现实,观众接受起来有一定问题。
我以前拍过很多喜剧,最初一两个很卖钱,但后来的不卖钱了,因为我对社会有很多控诉,很多愤怒,我把心里的怨恨都放在喜剧里了。那个喜剧就很夸张,很超现实,结果观众看到的时候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当时,有些观众把电影院的椅子都划破了,有的看了一半就走了。所以,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度,可以夸张,但不能“跨步”。
关于价值观
冯小刚:我看一个电影,挺愿意看到导演内心是善良,善意的。当然,充满善意、善良,并非指简单化的东西——里面可能有很残酷的东西,所以更能凸显善良的力量和价值。
吴宇森:我喜欢的故事,应该是可以找回我们失去或者淡忘的关系的,可以让人反省:在高速转化的社会里,应该追回的东西是什么。至于娱乐性,不应是胡闹的那种,应该让人在轻松中领略到一份同情心,或者发现要追寻的东西。
关于形式
冯小刚:很多年轻导演都喜欢用很多形式去做电影,比如把一个故事拆开,然后重组成一个新故事。我倒觉得,一些时髦的形式其实可以避开不用,因为有些似乎很时髦的结构方式,其实大家都在用,可能最后的效果还不如那些简单叙事。现在的一些年轻导演非常喜欢时髦形式,这有意思吗?我看电影时,其实很怕电影技术把我隔离开来,我很怕它我把的精力分散掉,当然这只代表我个人的看法。
关于创造性
吴宇森:每一位年轻导演拍一部戏都很不容易,我也年轻过。第一,要坚定自己的想法,不管用何种表达方式、手段拍,想法都不要被任何东西改变; 第二,不要被所谓的艺术困扰。我是学电影出来的,我也很崇拜一些导演,但我并不需要拍跟他一样的电影。可以学好莱坞的做法,先把剧本写好写完整,然后找一位导演,再找一个演员,比如说姜文、梁朝伟这样的,请他们看剧本,如果这些大明星有兴趣,觉得机会好,宁愿减少片酬也要拍。那么你就可以去找投资人了。通过明星来支持新导演,会让影片更好运作。
话题1中国电影及发展
张丕民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
金融资本的介入不可或缺
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了102亿元,全国银幕总数已经突破6200块,2011年银幕总数有望突破8000块,中国电影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引起了普遍关注。中国电影产业要真正成为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金融资本的介入不可或缺。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已经具备了建立电影投融资新体制的条件。这是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将积极改善电影的投资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影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充分利用针对中小企业各种投资基金支持电影投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发起组建各类电影投资公司,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同时,着力推进有国有控股和民营电影企业重组上市。
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 新闻集团董事长兼行政总裁
创意内容至关重要
世界上没有一个市场比中国市场更激动人心。自2005年以来,中国市场票房的突飞猛进令人振奋。中国企业家也快速应对这一需求,不断改善电影的基础设施。现在中国已有六七千块银幕,未来也许会达两万块。与美国不同,中国现有的大部分影厅都是数字以及3D的,这使得中国观众能在本地欣赏到《阿凡达》这样的电影,这在世界各国中并不多见。今天,数字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及应用,使得全球电影人齐聚一堂,但如果没有更多具有创意的内容,更好的电影和电视,那么iphone、平板电脑这些昂贵的电子设备就仅仅是一个玩具。只有拥有一个创意的市场,人们才会为电影投资,未来才能够获胜。
话题2 合作
任仲伦 上海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
合作深入
上影和邓文迪女士合作《雪花秘扇》,证明中国和海外可以进行很好的电影合作。近几年中国电影处在开放的状态中,我们跟国外的合作,从过去的协拍为主,到现在一起合拍,未来还会有我们开发的选题故事,再请国外的制片人与我们合作。中国电影实力已经提高,我们正在开发中国的故事,特别是一些有世界影响的故事,也可以让国际力量,特别是国际演员参与这个故事。合作中,相互借鉴、学习、理解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吉姆.吉那布利斯 (Jim Gianopulos)福克斯电影娱乐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希望更多合作政策支持
中国的电影市场未来可能会超过110亿美元,也许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的好莱坞。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电影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希望中国电影市场能进一步发展,能有众多电影人才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同时我们也希望中国允许有更多的外国电影公司进行合作,允许我们对本地电影的生产制作以及发行的投入,这其实也会帮助本地电影业和公司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托马斯·图尔(Thomas Tull) 传奇电影公司总裁
立足中国 面向全球
《盗梦空间》去年在中国的成功上映令我们非常开心。我们未来几年会和华谊兄弟进行合作,开发新的电影项目。我们也知道有很多挑战,但我们希望能在中国制作出能获得全世界欢迎的电影。我在这里碰到了很多有才智的电影专业人士,我对我们的合作充满信心。
丹·明茨(Dan Mintz) DMG娱乐传媒集团CEO
电影本来就是一个国际性的行业
DMG的创始人有3位,其中只有我不是中国人,但我们一起合作了20年。合作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要了解人、文化、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用拍电影的国际语言去沟通。我希望以后淡化合拍片这个说法——电影本来就是一个国际性的行业。我希望多谈谈电影本身——不管中国人、美国人、法国人,我们都是电影人。
刘炽平 腾讯公司总裁
电影和游戏的关系
今年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开放年,希望把互联网的平台开放给业界。一直以来,我们希望可以与电影业进行更深入的合作。电影和游戏不是整合关系,毕竟一个属于平台,而一个属于内容。平台跟内容之间是共生关系,而不是竞争和整合关系。对于内容来说,当然希望有更广阔的发行平台;对于平台来说,则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内容。
话题3 合拍
邓文迪 Big Feet Productions联合行政总裁
中国故事
《雪花秘扇》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但有全球普适性。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们碰到了很多挑战,但我们国际化的团队经受住了考验。我对中国市场特别看好,希望以后能多拍一些中国题材的电影在全球放映。通过《雪花秘扇》,我了解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故事,希望可以把中国的故事送到美国去。在中国拍摄也有很多优势,比如在成本方面,首先法律方面的费用就比美国少得多,我们在横店的场景既漂亮又便宜,这在好莱坞很难做到。
迈克.麦德沃(Mike Medavoy) 凤凰影业总裁
计划在中国拍片
拍电影需要有很大的决心,不管拍什么电影都是有风险的。在美国,电影基本被5家公司垄断,渠道越收越窄,独立制片越来越难。大公司希望控制风险,这很正常,但要知道拍电影要接受风险才能成功。我监制的《黑天鹅》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其实,好莱坞的电影,更多资金来自美国之外。中国文化也应该很好地传播到西方去。我正计划在中国拍摄一些具有全球吸引力的电影。
本内特·沃尔什(Bennett Walsh) 美国制片人
合拍模式需升级
成功的合拍片需要适当的题材、成功的团队和拍摄地。10年前,我在做合拍项目时,协调中国和美国的工作团队非常困难,现在好多了。好莱坞变得越来越全球化了,这为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很多机遇。未来5年,最重要的是合拍双方都要对各自的项目开展投资,例如好莱坞要在中国搞合拍片的话,本地的团队就要有一些新的有别于传统的模式和思维。对好莱坞来说,他们要支持中国的作品和项目赢得更好的票房,必须要分享合作的业务模式和收入,寻找一种最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
施南生 香港电影工作室总裁
希望政策可容纳更多题材
做合拍项目必须找能够合拍的故事。从发行的角度,每一部电影都面临同样的挑战:找到很动人的故事,找到观众的共鸣点。未来5年,合拍片会越来越多,会有更多公司来中国合拍,希望我们的政策可以容纳更多的题材。
罗异 CAA中国区总裁
市场驱动 合拍增长
其实,做合拍片只要桥搭好,特别尖锐的冲突就会很少。《功夫梦》重拍的时候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沟通,协调中影集团和索尼集团的力量,从第一次会议到准备拍摄用了9个月的时间。我觉得合拍片肯定越来越多,主要是亚洲的市场增长越来越快。以前可能是外国的故事比较多,以后可能更多是中国的故事,有一些海外影片也会有更多中国元素。
岩井俊二 日本导演
日本电影要“打开”
对于合拍题材的选择,重要的是要符合年轻人的想法,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其实日本电影人对到国外去发展没有太大兴趣。日本电影现在一个不好的情况就是不去看外面的世界,年轻人也不愿意去国外留学,就困守在日本,所以也发生了各种社会状况。因此,和不同国家的交流就变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日本电影才会发生改变。
话题4 上市
于冬 博纳影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上市是必由之路
对中国电影企业来说,上市是是现阶段的必由之路。目前的中国电影,产业集中度不够,除了国企之外,民营电影公司缺乏持续发展的力量,而通过资本融资能够迅速扩大规模。上市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海外上市,对企业经营的规范性有很大促进,包括严格的财务审计,还有国际平台的借鉴等。博纳影业选择在美国上市,当时就一个理想:如果世界电影的中心在好莱坞,我们就应该到美国上市。我们要用坚实的业绩一步一步成长,来回报投资者。
王中军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A股更适合中国电影企业
我们今天谈电影和资本,不再是单片的融资,而是一个更大的资本层面。这个阶段,上市对电影企业的帮助是划时代的。电影企业的进步与企业上市前和为上市做的准备工作,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战略目标都有很大关系。我觉得在A股上市比国外上市好原因:首先是估值;其次,老外看不懂中国的企业。
阎焱 赛富亚州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
需要引入更多机构投资人
中国电影的长期发展需要更多机构投资人进入。比如说托马斯.图尔的传奇影业公司,他个人掌握的股权20%都不到。很多做得很好的电影公司大部分股东都是机构投资人。从总体来看,中国电影还处于婴儿期,美国、日本、法国早期电影的发展,都有很多个人投资者过渡到机构投资者。今天,在华谊、博纳等公司身上也可以看到这个现象,机构投资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非常好的趋势。
话题5 数字影院
张宝全 今典集团联席董事长兼总裁
中国将率先完成胶转数
数字放映对中国影院的影响已经初步显现出来。2009年,《建国大业》在全国放的时候数字拷贝票房贡献比只有30%;到《让子弹飞》上映的时候,数字拷贝贡献了70%的票房,胶片只占了30%。如今数字放映已经成主流,今年年底前,我们院线的数字放映设备,再加上万达、星美、大地等其他院线,会贡献中国电影票房90%以上的份额。这意味着中国将是全世界首先完成胶转数的国家,这对整个电影的发展,影响重大。
高军 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大势所趋
中国电影处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今年中国电影的增长幅度会适度放缓,全年票房基本会在110亿左右。这种变化我们事先预料不足,大家在疯狂投资上亿元大片的时候,谁会料到2011年进入大片投资的危险期?但今年3月的《观音山》,投资1000万元,票房7000万元,投资回报率甚至超过了《让子弹飞》。数字化是大趋势,在这一趋势变化中,蕴含着很多商机。
斯图尔特·鲍林 杜比实验室全球技术市场经理
需要更新的数字技术
《阿凡达》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历史。在数字时代,影院成为新的传媒平台。在北美,美国最大的两个电影院线已经建立了联合发行公司,吸引更多的独立制片人进入他们的电影院线进行电影播映。能够提供一些技术帮助电影院改善运营,我们感到非常兴。我们在和ipod和黑莓进行竞争,大家都想吸引观众的眼球,我们需要更新的数字技术。
话题6 票价
叶宁 万达电影院线总经理
要找到平衡点
大家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但想起来也很简单,价格是供需关系决定的。中国实际的平均票价也就35-40元。现在有一些团购的渠道,票价会越来越透明。票价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不同的电影厅,比如3D等,会有不同的票价。美国一些影院的VIP影厅票价甚至上百美元。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供求关系的变化,票价会更稳定,票价的体系会越来越简单,服务越来越多元化。
赵军 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
好片少、地租高,致票价贵
未来,银幕会越来越大,影院则越来越小。影院在产业链中的功能可能要重新定位,票房在影院收入中的占比也会下降。票价高,是因为好影片少。作为一名观众,一个月到电影院只能看场《观音山》,票价能不高吗?而且影院经营也需要成本。此外,影院的租金很贵,地产商很高兴,电影院经营却很困难,因为电影的利润都流向房产商了。这也是票价居高不下的现实因素。
徐焕堂 马来西亚嘉里金像院线总经理
尽可能保证低票价
金像院线是马来西亚最大的院线,占比市场的60%。和中国一样,过去7年当中马来西亚电影业发展很快,每年的票房增长都超过了20%。如果想让更多观众走进影院,就要尽可能保证低票价。作为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业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仍相当低。马来西亚的平均票价只有中国的一半。周末最高票价约合30元人民币。马来西亚也非常注重3D电影的发展,但票价只有中国的一半。我们想尽可能建一些人们消费得起的影院,让更多的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
话题7多元化
覃宏 星美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
内容制作水平亟待提高
现在,影院数量内增速超过了制作。去年国内的银幕总数超过6200块,但国产的高质量、高品质影片并不多。因此,现在应更加关注内容制作。我们公司是全产业链战略,既制作影片也经营影院。未来几年,当中国的银幕数达到20000块,会出现分线发行和动态比例分帐的新发行模式。
江志强 万诱引力电影基金投资人、
香港安乐影片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电影需要多样化
中国人现在看电影是听口碑,看微博的,观众也越来越聪明,会分析什么是好片,值多少钱的票价。电影应该多样化,香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也以主流电影为主。到了九十年代,我在香港开了一个艺术影院,刚开始很少人来,生意也很差,但经过十几年的经营,累积了很多的观众。观众不是一天就涌现出来,需要一天一天培养。我相信内地的观众除了追求主流影片以外,也喜欢一些不同类型的影片,这对电影发行也很有帮助。
王小帅 导演
终端增多加速制作多元化
大家说的这些,在以前不关我事,但《日照重庆》让我变成了投资人之一,包括新片《我十一》。现在,我已经开始慢慢理解在中国经营院线和影院的成本以及压力。但不管怎么样,随着银幕数的增加,需要的内容会越来越多——那么多影院都需要内容来支撑。作为导演,作为创作者还是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将来银幕多了就需要多样化,新的空间自然就就出来了,我特别期盼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