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航向
2011-12-29马巍
综艺报 2011年11期
突飞猛进的中国电影需要、也配得上一个更优秀、务实、开放和国际化的电影节。目前,上海仍是最接近这一目标者
2011年6月11-19日,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如约而至。相比往届,今年的活动在内容和组织上稳中有升。同时,国内外电影业环境的一些新变化也预示着上海电影节——这个中国内地目前最重要的电影活动面临新挑战。
2011两面观
今年的上海电影节在组织方面是近年来相当突出的一届。
电影节执行副秘书长唐丽君之前表示,上海将进一步追随主要国际A类电影节“简洁明快、以质取胜”的风格。这一点在今年的活动上有所反映。比如本届电影节竞赛单元金爵奖评委会的组合就很成功:一位老资格国际名导领衔—— 《雨人》(Rain Man)导演巴里·莱文森( Barry Levinson);主力是3位正当盛年的亚洲中生代导演——法籍越南导演陈英雄、韩裔日本导演崔洋一和中国内地导演王全安;外加一位英国资深编剧克里斯托弗·汉普顿(Christopher Hampton);最后是一中一外两位美女明星扮演“红花”。这样的搭配相当成熟,既有专业号召力又兼顾了合影效果和媒体需求。
本届电影节的选片也不错。
单就数量而言,组委会公布的数字是:截至4月15日,有102个国家和地区的1519部影片报名参加金爵奖,超过去年81个国家和地区的1299部,再次刷新历史纪录。最终入围作品覆盖了亚、欧、美等主要地区,商业、艺术和新人等领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