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7(下)》完美大结局
2011-12-29ToddMcCarthy晓毅
综艺报 2011年14期
十年中,八部“哈利·波特”电影的累计票房超过63亿美元,当之无愧为影史上最成功的系列电影。即使华纳公司出于商业考虑将J·K·罗琳的小说终结篇一分为二拍成上、下两集,即使全世界的哈迷都对那个神奇的魔法世界恋恋不舍,但再辉煌的战役也有完结的一天。这场终结之战,打得相当漂亮。
克里斯·哥伦布执导了该系列的前两集《哈利·波特与魔法师》和《哈利·波特与密室》,虽然中规中矩,但却让人感觉多少缺了一些原著中瑰丽魔幻的亮点。制片人大卫·海曼果断换将,将第三集《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交给了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第四集《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导演又换成麦克·纽维尔,第三、四集也被认为是该系列中最具突破性和艺术气质的两部。最后,被数次交接的导筒落在了大卫·耶茨手上。经过三集的不断摸索,在终结篇中,大卫·耶茨终于得以展现出成熟的个人风格,他以炉火纯青的手段、对镜头的自如掌控和对电影语言的强大直觉,将这部大制作中的所有炫目元素运用得令人叹为观止,水准绝对超越其执导的前三部。
编剧史蒂夫·克罗弗斯也功不可没,除了第五集《哈利·波特与凤凰令》之外,克罗弗斯编写了其他七部的电影剧本,十年之中只为一个系列电影写剧本,且原著小说是如此深入人心,这个工作对于一个编剧想象力、抉择力和耐性的考验可想而知。在终结篇中,如何将前面埋下的众多伏笔——有些在前七集里只是不起眼的人物和线索——毫无障碍地呈现在结尾剧情中,又不能交待得突兀;如何在原著小说和电影中寻找微妙的平衡,让书迷们和影迷们都感到满意,在这些方面,克罗弗斯的工作完成得堪称卓越。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的重头戏无疑是哈利和伏地魔的决战,是正义与邪恶的正面对决,也是前七部次第铺垫达到的剧情最高潮。紧跟上一集的剧情,影片开始时哈利、罗恩和赫敏仍然在苦苦追寻剩下的魂器,他们想方设法进入古灵阁,试图揭开隐藏于此的秘密。接下来,在古灵阁的地下金库中上演了一出云霄飞车般的惊险追逐,在3D效果下观赏很是精彩。因为上一集华纳公司放弃后期转换3D,所以这一集是该系列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3D体验,大多数的3D镜头的表现都令人满意。
其他技术方面,也无可挑剔:摄影师艾德阿多·塞拉的镜头美感,尼克·杜德曼的化妆技巧,还有亚历山大·德斯普拉特的原声配乐,配合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打造的主旋律,不管表现斗志昂扬的决战还是千回百转的人物内心,都无可挑剔。
作为纪念,影片结尾很用心地将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鲁伯特·格兰特和爱玛·沃特森三位小演员从拍摄之初到现在的模样剪辑到情节中,看着三个人从最初的青葱少年,伴随着片中角色成长为英姿飒爽的青年,观众难免也要唏嘘感叹时间的流逝。总之,除了要面对已经是大结局的现实,一切都堪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