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蔡尚君 不是洪尚秀

2011-12-29徐江

综艺报 2011年18期

  希望蔡尚君的获奖,能让“环境”提供给更多的“新蔡尚君们”施展银幕想象力的空间。
  
  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把最佳导演银狮奖授予中国导演蔡尚君(竞赛作品《人山人海》),这可能是许多内地影迷没想到的。也难怪:由于众所周知的大环境因素,内地文艺电影的死忠与铁粉,伴随着票价随楼价的水涨船高,以及华语片票房的繁荣,非但没有空前壮大,反而有一部分退回到光碟和视频,移情成了国外文艺片的爱好者。
  蔡尚君在拿到威尼斯小银狮前,在内地绝对没有同期出道的韩国导演洪尚秀出名。哪怕是四年前蔡的《红色康拜因》已经在亚、欧两个电影节拿到了分量不轻的奖项。1996年,洪尚秀推出了他片名怪异的处女作《猪堕井那天》,时至今日,不止频频出击国际影展,也成了内地哈韩影迷们眼中“韩范儿”作者电影的第一人,成为80后文艺潮男或85后文艺小清新们一知半解的偶像;而蔡尚君和他的另外几位“电影发小”(张扬、刁亦男、刘奋斗)呢,自从1997年借助张扬的《爱情麻辣烫》抢滩大银幕以后,虽然各自都推出了《红色康拜因》《夜车》《绿帽子》这样耳目一新的力作,却依然要为作品在世人眼前的露面机会、甚至是出现在娱记们笔下的机会而苦挣苦捱。
  中国当代文艺片的起步要比韩国电影早得多;编、导们的想象力虽说类型化和趋同得厉害,但起码不失一定的感染力;票房业绩有些一度也挤入到主流层面,可这些随着近十年来两国放映环境的差距加大,渐渐被韩国赶超,开始呈现出明显落后的局面。文艺片和票房片之间的冲突,是从美国到欧洲,从俄罗斯、日本到整个大中华文化区都有的普遍性冲突,并不独属于内地影坛这一例。但唯独我们的文艺片,从一度在亚洲与伊朗电影双峰并峙、红遍欧洲几大影展,到今天的自生自灭、乏人喝彩,这实在是应该痛心疾首的。要知道,欧洲几大影展的奖牌,在文化范畴上,可比奥运奖牌值钱多了。
  连像冯小刚那样见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艺人型导演”,都忍不住站出来,为内地电影的科学化、指标化管理的建设大声呼吁,那些市场电影的“非既得利益编、导”,内心的急切便可想而知了。
  其实,有时事情的解决并没有人们以为的那样复杂。
  电影也是一个道理。经常换一下位——站在观众作为工薪消费者的角度,站在编、导作为低成本创作者的角度,去体谅一下他们的不同苦衷,一部电影就很容易成为某枚橡皮图章的利欲玩偶。到头来,受伤害的恐怕还是本土艺术的自豪感。希望蔡尚君的获奖,能让“环境”提供给更多的“新蔡尚君们”施展银幕想象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