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奴隶盗运军火

2011-12-29张彦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6期

  摘要:《译文》是鲁迅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依然热情关注的刊物,它诞生在国民党反革命的文化“围剿”时期,历经创刊、停刊、复刊、再停刊的复杂过程。《译文》具有明确的办刊宗旨,鲜明的刊物个性,实事求是的书刊广告,在编辑过程中,鲁迅表现出强烈的编刊责任感、勤奋的实干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关键词:鲁迅 译文 编辑
  
  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也是一名成绩卓著的编辑出版家。他一生创办了7个出版社,编辑过9种刊物,其中,专门刊载翻译文章的月刊《译文》,是鲁迅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依然热情关注的刊物。
  《译文》1934年9月创刊于上海,23开本,每月1期,6期为1卷,最初3期由鲁迅编译,第四期由青年译者黄源编辑,出至第13期,一度停刊,后又复刊,至1937年6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停刊。在现代期刊研究领域里,《译文》是一份值得注意的期刊,不仅因为它是鲁迅发起创刊、亲自主编、又是他晚年最关心爱护的刊物,最重要的是通过围绕译文所展开的一系列丰富多样的编辑出版活动,可以看到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作为编辑家的鲁迅在该刊创立、发展、停刊、复刊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编辑思想、编辑方法和编辑风格。
  
  残酷混乱的创办背景
  
  1934年,上海的文化环境异常残酷。当时国民党“中宣会图书杂志审查会”在上海设立了“书报检查处”,查禁进步书刊,逮捕进步作家,制造文化恐怖气氛。整个上海的文艺界面临着一场反革命的文化“围剿”。而《译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
  当时的出版界,一方面,那些专以盈利为目的的书坊,不愿意接受赚钱较少的翻译稿(像名著《铁流》就多次被拒绝出版);文艺刊物也不欢迎翻译稿件,一是因为当时社会舆论认为翻译比创作低一等,二是害怕发表有进步思想的译品受邮局刁难,发行困难,刊物受牵连。另一方面,当翻译作品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之后,一些投机者又浑水摸鱼,不负责任地胡译、乱译、瞎译、赶译,导致各种错误的翻译理论也乘机泛滥,甚至梁实秋也以“误译胜于死译“的谬论反对硬译,这些有害的论调使一些青年翻译工作者受到影响,误入歧途。
  鲁迅一向认为翻译是文化交流,取长补短,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他说:“我从别国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以为倘能味道较好。庶几在咬嚼者那一面也得到较多的好处,我也不枉费了身躯……然而,我也愿意于社会上有些用处,看客所见的结果仍是火和光。”?譹?訛鲁迅希望借助外国文艺来救治中国人的痼疾,改造国民性,最终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为了大量介绍外国的先进文艺,批驳有碍于翻译的种种谬论,建设革命的翻译理论,培养青年作家,组织无产阶级自己的翻译队伍,鲁迅决定创办一个专登翻译稿件的刊物。
  
  艰难曲折的创办过程
  
  《译文》从1934年9月16日创刊到1936年3月16日复刊,再到1937年6月16日停刊,经历了一番复杂的过程。
  1934年5月10日左右,《申报》副刊《自由谈》由张梓生接办,原负责人黎烈文被国民党反动派压迫下台。《申报》是历史悠久、发行国内外的左倾报纸,鲁迅、茅盾、胡愈之、郁达夫和“左联”及许多进步作家都曾登上《自由谈》这个阵地,发表许多反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文章。对于黎烈文的被迫下台,鲁迅先生是很不甘心的,要黎烈文继续战斗下去。6月9日,鲁迅、茅盾和黎烈文共同商议,黎烈文为《译文》创办人,鲁迅为主编,徐伯昕(当时主持生活书店)负责出版,《译文》版权页上署译文社,并请在文学社任事的黄源来帮忙编辑。8月5日,徐伯昕提出,版权页上编辑人署名译文社恐怕通不过国民党的审查,需用一个名字以示负责。鲁迅和黄源都不便出面,黎烈文不愿担任,最后编辑人员就印上黄源的名字,实际工作则由鲁迅来做。9月16日,《译文》创刊号正式出版,编辑者署名黄源,发行人署名徐伯昕。创刊号里有鲁迅翻译的多篇文章,如署名许遐的《鼻子》(果戈里著),署名邓当世的《果戈里私观》(立野信之著),署名茹纯的《艺术都会的巴黎》(格罗斯著)。创刊号出版后,一个月内又再版,3版、4版、5版连续印刷。初期的《译文》,从翻译到编辑,到选刊图片,全由鲁迅精心计划,就连与出版者签订合同,都由鲁迅做,3期以后,黄源接编。出至第13期,因为与原先的出版商生活书店对于人员任用的不同意见,一度停刊,后又经鲁迅、茅盾、黄源的多方努力,改由上海杂志出版社出版,于1936年3月16日复刊,出特大号,名新1卷1期,其间终刊号的《前记》、复刊号的《复刊词》都由鲁迅亲自执笔,至1937年6月16日新三卷4期,因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而停刊。
  
  鲜明独特的编辑特色
  
  《译文》的宗旨,“只有一个条件,全是译文,该刊所载译文,各国的作品都有,但以苏联和俄国的作品所占篇幅较多,其他国家的主要也是现实主义作品,同时还发表进步的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章”?譺?訛。鲁迅创办《译文》,首先是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建立一个新阵地,打击敌人和攻击旧思想。其次是翻译一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同时翻制些外国的绘画,特别是木刻,作为中国作家和艺术家的借鉴,最后,还要团结进步作家,培养革命文学青年。《译文》的编辑出版发行过程中,体现出了诸多鲜明的特色。
  明确的办刊宗旨。《译文》的宗旨,就是刊载翻译文章,用文章来唤醒民众,启发民智。鲁迅一向非常重视翻译工作,是主张拿来主义的,他认为中国的文艺家要不断得到提高,必须借鉴古代和外国的文艺,对于西方文化、文学的优良部分,要有选择地翻译和介绍。鲁迅是根据国内外政治形势和阶级斗争的需要,从“别国盗火”,选编、翻译外国作家、美术家作品的。如《描写自己》、《述说自己的纪德》、《山民牧歌序》、《饥饿》、《俄罗斯童话》、《渔夫和金鱼》、《婚事》、《凯绥·珂勒惠之版画》、《死魂灵》等,涉及俄国、苏联、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罗马尼亚、捷克等国家的几十位作家的作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革命理论、艺术作品和美术画册。这些作品针对现实,见识有力,富有战斗性,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作者、读者的视野,对培育新文学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也“给起义了的奴隶运送军火”。
  鲜明的刊物个性。鲁迅做编辑工作,不仅要求书刊的思想内容必须健康,而且强调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刊物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作家作品、封面设计、文章插图,甚至题头尾花,样样都应该有鲜明的个性。《译文》以发表外国作品的译文为主,在介绍外国文学方面以苏俄为重点,重视苏联、俄国和弱小民族的作品,并注意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宣传进步文化,介绍外国艺术。鲁迅编《译文》的时候,刊登了许多木刻版画,这些版画有的是原文的作者肖像,有的是原文作者的绘画作品,还有的是能配合人物或情节的插图,创刊号里就配有果戈里凝神沉思的木刻像,梅里美肖像及梅里美所绘的英雄骑马射猎的钢笔画。在正文内容的编排上,鲁迅主张字号要大一点,一般的文章开头空五六行的位置,有时在文章的空处加一小点的图案花样,美化刊物。编末的《后记》也别具匠心,请各篇译者自己写一二百字的原作者简介,然后编在一起供读者参考,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后记》,不仅在后来《译文》各期中一直沿用下去,而且为后来的许多刊物所因袭,甚至在今天一些刊物上凡重要作品或青年处女作之后均附百字左右的作者简介,也是受到《译文》《后记》的启示。
  实事求是的书刊广告。鲁迅为了使更多的进步青年能够阅读到《译文》,非常重视在各大报刊上刊登推介《译文》的广告,同时《译文》经常刊登与出版行业密切的广告,他多次亲手撰写真实可信的广告,言约而意丰,吸引读者。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世界名人传记《爱迪生传》、《邓肯自传》,知名刊物《大众教育》、《新生》等都曾多次出现在《译文》的版面上。在《译文》第2卷第3期刊物上,用了整整26个版面详尽介绍了生活书店出版的《世界文库》,不但有世界文库发刊缘起、编例、作家群和第1集的目录、价格、邮寄方法,甚至还附有一张湖蓝色的订单,这些广告真诚实在,有效信息量大,作者和读者都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东西。《译文》还刊登过《便利读者订阅本刊办法三项》,分为甲、乙、丙三种方案,对读者的初订、续订和退订进行分类广告,向读者提供书刊信息,宣传和推广书刊,帮助读者了解书刊内容和特点,激发读者求知的兴趣和欲望。《译文》的广告具有商业效应,同时又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具有文化引导的作用。
  
  深刻广远的启示意义
  鲁迅编辑《译文》,完全是出于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为了《译文》,他可以在炎热的夏季连夜编辑创刊号;为了《译文》,他不惜与出版商周旋;为了《译文》,他在病重的状况下依然创作,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对《译文》念念不忘。鲁迅在编辑《译文》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对我们新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有许多的启示。
  强烈的编刊责任感。鲁迅的编辑活动,就是为了读者。为方便读者与编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译文》有译后记,介绍作者和作品,增广读者的见识,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为组织编辑优秀稿件,鲁迅还注意团结进步作家,发现优秀作者。1935年年底,《译文》出版第2卷第3期时,稿源不足,黄源向鲁迅告荒,可是当鲁迅赶出译稿,黄源却又定好了其他稿件,鲁迅毫无怨言地同意他把自己的译稿延后发表,并以培植新人为乐事。对共事的同志,也是团结、尊重和保护。生活书店曾想换掉黄源的编辑职务,鲁迅坚决不同意,宁可使全心创办的《译文》停刊,也不随意妥协迁就,使自己共事的同志无故受辱。
  勤奋的实干精神。从1934年9月到1935年10月,鲁迅就在《译文》发稿27篇,加上在《文学》、《太白》、《世界文库》发表的译作,共有48篇和1部长篇《死魂灵》,单是1935年,发表的文章多至47篇。查8月14日至9月20日之间的《鲁迅日记》和《鲁迅书信集》及有关杂志,在不足40天的时间里,他著译小说、散文27篇,接待来访者31人次,来往信函、转寄书稿105次,为孩子就医7次,《译文》1卷2期就是在如此繁忙的情况下按时编定交稿的。
  严谨的工作作风。鲁迅对待翻译出版工作是非常认真负责的。为了保证译文准确无误,鲁迅刊译稿一定找原著来对照修改。比方是英文译稿,除了英文原作之外,再有其他国家译本可以参考,他都要一一对照,对于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找人弄懂。例如,在《译文》第2卷第1期的《表》里,鲁迅把“Gannoue”译作“怪物”,后来觉得不妥,在单行本里,便据日本译本改作“头儿”。隔了半年,才知道都不对。有一个朋友给他查出,说这是源出犹太的话,意思就是“偷儿”,或者译为上海话“贼骨头”。为了这一个词,他特地在《译文》终刊号上去信改正。
  鲁迅不但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还是一名出色的编辑工作者和伟大的出版家。鲁迅就是这样为编辑出版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70多年了,但他的精神依然像指路的明灯一样,照耀和督促着我们不断前行。
  
  注 释:
  ①②《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参考文献:
  l.宋应离、袁喜生、刘小敏:《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宋应离:《中国期刊发展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张永江:《鲁迅与编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倪墨炎:《鲁迅后期思想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5.黄源:《忆念鲁迅先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