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解读英语新闻中的应用

2011-12-29韩小聪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6期

  
  摘要: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对英语新闻语篇进行解读,说明语篇中及物性过程的选择、过程参与者位置的安排等因素,都能体现出报道者对新闻事件所持有的态度、观点及其对受众的导向期待,揭示出新闻语篇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关键词:英语新闻 批评性话语分析 语篇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当今社会,以英语为媒介的传播媒体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语新闻作为主导世界舆论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及时传播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资讯,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因而我们在通过英语新闻了解国际动态的同时,也需要对英语新闻进行思辨性的分析,真正理解英语媒体赋予新闻报道的真实意图。
  新闻语言对客观性、真实性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新闻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它反映社会现实的客观性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任何新闻报道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必然受其所在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束缚”。①新闻报道的目的不仅仅是传达信息,同时也是为了吸引和影响受众。媒体如何报道、描述新闻事件,从表面上看属于新闻业务问题,但实际上则取决于新闻报道者的传播目的及其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其所属的利益集团的意志。因而,“新闻的内容不可能是世界的真实反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称作‘观点’的东西,这种‘观点’根植于社会”。②然而,要真正理解英语新闻报道的立场和真实目的并非易事,许多英语新闻语篇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含而不露地传播着其意识形态意义。针对这一现象,英国语言学家福勒(Fowler)等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方法,旨在通过对新闻语篇中语言选择、话语结构等的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为新闻语篇的分析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③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新闻对社会的反映,在实际操作上取决于新闻媒体如何运用新闻语言来反映社会。在新闻语言中,特定的语篇结构、句法或词语的选用等都代表了媒体对事件的态度和倾向,也暗示了媒体对受众的认知导向。批评性话语分析就是通过剖析新闻语篇中语言的使用特点和规律,通过对语言要素的分析,将新闻传播中的各种寓意揭示出来,进而解读出文字表象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韩礼德(Halliday)的及物性理论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在这一理论中,他把语言的表达形式分成若干类型的“过程”: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同时,每一个过程都有各自的参与成分④。及物性理论认为,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在语言上都可以用上述不同类型的过程来表述,说话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自觉不自觉地选用不同类型的过程,即选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事件进行表述。对于同一事件,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过程”来表达。“选择哪种类型的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⑤在新闻报道中,报道者选用哪种类型的“过程”对事件进行报道,在其所选用的“过程”中如何安排参与者的位置,通常取决于报道者的交际意图和他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对新闻语篇中“过程”的分析,揭示出新闻传播的真实意图。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英语新闻语篇
  批评性话语分析所涉及的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等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经常出现,分析新闻语篇中所使用的“过程”及“过程”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透过语篇的表面意义去寻求语篇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
  物质过程。物质过程是用写实的手法来描述某一事件的进行过程,其中包含两个参与者:一是动作的发出者;二是动作的承受者。⑥由于物质过程是对客观动作本身的描述,能给受众以客观真实的印象,因而在新闻语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在运用物质过程进行陈述时,报道者通常会依据自身对事件的关注重点,或者对受众注意力的导向期待,来安排参与者在此过程中的位置。所以,通过对物质过程中参与者位置的分析,往往能够揭示报道者对事件的关注点,以及其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试看下面两则报道:1.An storm dumped 16 inches of snow on Manchester in five hours last night.(昨夜,一场持续5小时、降雪量16英尺的暴风雪降临曼彻斯特。)2.16 inches of snow was dumped on Manchester in an storm in five hours last night.(昨夜,一场暴风雪降临曼彻斯特,降雪过程持续5小时,降雪量16英尺。)两则报道都是在描述曼彻斯特的一场降雪,但是通过“storm”(暴风雪) 和“snow”(降雪量)位置的不同,可以看出两则报道关注重点的差异,一则报道强调的是暴风雪的降临,另一则则强调降雪量之大。
  2006年8月20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发生什叶派穆斯林遇袭事件,《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但两家媒体的新闻标题却大相径庭:《纽约时报》的标题是:Insurgents killed 20 in Shiite Pilgrimage amid Heavy Security.(在严密的安全措施下,叛乱分子杀死了20名什叶派穆斯林。)该标题使用的是主动结构,把武装分子即袭击动作的发出者作为主语,放在句首的突出位置。《中国日报》的标题是:17 killed at religious rally.(在宗教集会上,17人被杀。)这则标题选择了被动结构,把遇难者也就是动作的承受者,作为主语置于句首。句子的主语从动作的发出者转变成了动作的承受者,反映出两家媒体对这一事件态度的差异:《纽约时报》突出的是袭击者,旨在将读者的眼球吸引到这些袭击者身上,并自然而然地把他们视为伊拉克乱局的祸首;《中国日报》则更关注那些无辜的遇难者,并进而引导人们思考这些不幸的真正根源。
  言语过程。言语过程是指借助话语来描述事件的发展和传达信息的过程,其中包含三个参与成分:发表谈话的人;说话者谈及的对象;谈话的内容。⑦在新闻报道中,直接或间接引述他人的话语,特别是一些目击者或权威人士的话语,更能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和说服力,显示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但是,引用哪些人的话,引用哪些话,以及在哪里引用,都是由报道者决定的,因而报道者可以借助引用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例如,2008年8月14日,我国运动员杨威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男子体操个人全能冠军,许多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其中一篇报道中,报道者将言语过程作为该报道的主要表达手段,多次引用了杨威的话语。由于直接引述了杨威本人的话语,使报道更具权威性。其中两处如下:“All the gymnasts before me had pretty high scores and this was the only way out for me.”(“在我之前的选手得分都很高,这是我唯一的出路。”)“It’s the result of my hard training.” (“这是我艰苦训练的结果。”)这篇报道,锁定杨威为发表谈话的人,以世界冠军为谈及的对象,内容则是围绕杨威如何获得了世界冠军。借助言语过程,反复强调三个参与成分的共同主题,表现出报道者对杨威获得奥运冠军的赞誉和对他的顽强拼搏精神的敬佩。
  
  再看下面的例子:2010年9月,日本扣押我国渔船。在中方交涉下,日方最终释放中国船长詹其雄。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详细报道了这一事件。在其中的一篇报道中,有一处引自中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湘穗的话语:“This was a move that Japan had to make or China would have taken further steps.”(“这是日方必须要走的一步,否则中国将会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而同一篇报道中又引用了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集团社长齐藤惇的话:“As a Japanese, I have mixed feelings about appearing so weak-kneed, but realistically speaking, we had to put this problem behind us.”(“对于日本政府表现得如此软弱,作为一个日本人,我的感情十分复杂。但是现实一点来说,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抛在脑后。”)这篇报道中引述的两处话语,都是直接引语,说话人分别来自中、日两方,谈话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日本政府应该如何做,有利于使读者认同报道的客观性。而实际上,如果不把这两个说话人的话语放在“扣船”事件整个经过的背景上去考虑,读者会认为日本政府的放人之举,是迫于中国政府的强大压力。尤其当读者看到日本人自称是“weak-kneed”(软弱的),会产生一种日本弱势而中国强势的印象,容易使读者想当然地认为中国政府利用其日益崛起的政治经济力量,去欺负邻国。由此,这则新闻报道通过对言语过程的使用,企图带给中国负面社会舆论的倾向性十分明显。
  关系过程。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的语言使用过程,可分为限定模式和判定模式。在限定模式中,关系过程的参与者是限定者和被限定者;而在判定模式中,过程的参与者分别是判定者和被判定者。在不同的英语新闻中,报道者选择不同的关系过程,赋予参与者之间这样那样的关系,并且通过这些关系,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我们通过下面两篇报道,来分析关系过程的两种模式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1.限定模式
  Symbolic of diving’s new world order, China’s women completed another Olympic sweep Monday, and in grand style, to boot. Gao Min’s victory in the 3-meter springboard came on a day that……(中国妇女星期一在奥运会上又取得了一次完美的胜利,高敏在三米板的成功象征着跳水界的新的世界格局。)在上述报道中,China’s women(中国妇女)被放在突出位置,通过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高敏这一组概念在外延上的关系,将过程的参与者的指代范围扩大,从高敏扩大到中国妇女这一群体,将高敏在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推及中国妇女的发展,其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2.判定模式
  North Korea, an ally of China, said it was preparing an “amazing” welcome,indicating that the totalitarian government would mobiliz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flower waving people.(朝鲜,中国的同盟者,称它正在准备一场“令人惊奇”的欢迎仪式,这表明这个极权政府将会动员数十万挥舞花束的人群来欢迎奥运圣火。)这是2008年4月《纽约时报》对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的报道。报道者在报道中使用了判定模式对事件进行表述,将准备组织群众参加圣火传递活动的朝鲜,判定为the totalitarian government(极权政府),透露出报道者对朝鲜举行盛大仪式欢迎北京奥运圣火的不满情绪。再加上行文中对朝鲜与中国关系的判定,报道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已经不言而喻。
  
  结语
  英语新闻语篇不仅是对现实事件的再现,也反映了报道者的思想意识及其所处的社会和历史语境。批评性话语分析为深入理解英语新闻语篇隐含的内在意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效方法,有助于揭示出英语新闻语篇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语篇中对及物性过程选择的差异,表现了不同的报道者对新闻事件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以及他们对受众的不同导向。语言形式和意识形态虽然并非总是一一对应的,但是在特定的社会语境和历史语境中,语言形式往往蕴涵着意识形态意义。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透过新闻语篇的表面意义去解读语篇背后所隐藏的观点、态度和意识形态意义,从而对英语新闻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注释:
  ①Reah D.,The Language of Newspapers. London:Routledge,1998.
  ②Fowler R.,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London:Routledge,1991.
  ③Fowler R.,Language and Control.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9.
  ④Halliday M.:《功能语法导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⑤Fairclough Noma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⑥⑦Simpson P.,Language,Ideology,and Point of View. London:Routledge,1993.
  (作者为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
  编校: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