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报》对梅兰芳沪上演出的报道

2011-12-29唐雪莹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6期

  摘要: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关键词:《申报》 梅兰芳 海派京剧
  
  京剧虽然形成并成熟于北京,但它的变革与发展却是在上海。上海对京剧达到难以超越的经典之后的创新,功勋卓卓,就连梅兰芳自己都不得不承认:“我第一次到上海表演,是我一生在戏剧方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①《申报》作为近代重要文化传媒,见证并记录了梅兰芳艺术生涯中最关键的这一时期。
  1913年秋天,梅兰芳跟随王凤卿应丹桂第一台的邀请首次到上海演出,从11月4日到12月18日,历时45天,《申报》上有关二人的戏曲演出消息却整整报道了66天之久。早在王凤卿和梅兰芳尚未抵沪之前,10月14日《申报》刊登的戏曲广告就大作宣传“第一台特聘天下无双最著名优等艺员”、“著名汪派鬚生王凤卿,第一青衣花旦梅兰芳”。②二人姓名皆用大字,姓在上名在下排出,并且在两人的名字下面还写道:
  今之鬚生不外乎汪谭孙三派,三者之中学谭孙者触耳皆是,而于汪派几如凤毛麟角。盖因谭孙虽难学,尚有巧可取,苦学汪则须由天赋歌喉气力充足,其调高时,如千仞之壁,重时如万钧之鼎,故近年来,环顾南北鬚生中能得汪派三昧者,仅王凤卿一人而已,其声调非但浑厚且善用鼻音,凝神静听与汪毫一无二。本台因沪上久无汪调,故不惜重资亲自北上聘请丰申以餍。顾曲诸君,但既有鼎鼎大名之鬚生,安可无旗鼓相当之配角,故又挽聘南北第一著名青衣兼花旦梅兰芳同来。梅艺员貌如子都,声如鹤唳,此二艺员真可谓珠联璧合,世无其儔矣。今得来电,由下□,新铭船来申,特此预佈。”③
  这是梅兰芳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申报》的戏曲广告上。广告中对王凤卿的宣传占了绝大部分,而对梅兰芳只是提到“貌如子都,声如鹤唳”八字而已。这则广告从10月14日起至11月3日每天在《申报》上刊登一次,共21次。但从11月1日起,戏曲广告中增加了戏单广告;11月3日起,变成了单纯的戏单广告;11月12日起,戏单广告中出现对演员、剧目的介绍宣传,如:“《汾河湾》,是剧为王梅二艺员最得意之拿手好戏,在京时每逢排演必座无隙地,剧中唱句较《武家坡》须重三倍。前时报所印送王梅二艺员之化装照片即《汾河湾》也,即此可知,此剧脍炙人口,一时无双矣。务祈光临赏鉴是荷。”④“(许少卿)作为经营者,他当然指望这次请到的京班名角不仅能为他带来滚滚财源,更使他名利双收,所以,他不得不下本钱广为宣传。”⑤
  1913年11月4日,梅兰芳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演出正式开始。当天丹桂第一台刊登在《申报》上的戏曲广告由一次增加到两次,戏单广告对名角的名字按名望的大小排以不同的字号。11月16日,丹桂第一台在《申报》刊登的戏曲广告增加到了3次,因为梅兰芳将在11月19日登台唱压轴戏《穆柯寨》,所以报纸特地为梅兰芳的《穆柯寨》作了广告宣传:“是剧为王梅二艺员最得意而不肯轻易演唱之好戏,王艺员饰杨六郎,唱句道白甚多,非常费力,况须兼做工,真唱做兼全之重戏。梅艺员演花旦,其美丽不言不可知矣。今接而演,真难得之机会,此戏南北能唱者甚少,故沪上从未有人演。务祈光临赏鉴是荷。”⑥12月15日,《申报》戏曲广告中特别增加一行字“丹桂第一台特烦留别纪念好戏”⑦,这则广告在16日被重复刊出,因为王梅二人在丹桂第一台的演出原定12月18日结束,以此强调。12月17日,《申报》刊登了丹桂第一台绅商挽留纪念好戏全本《汾河湾》的戏曲广告,广告中更是许诺“特别包厢,特别官厅,头等包厢,头等正厅,各赠王梅合拍汾河湾小照一张,半票不赠”⑧,且在不同版位上分两次刊出,18日重复一次。
  梅兰芳此次沪上演出,从10月14日提前宣传造势,到11月4日二人正式登台,直至12月18日演出结束,《申报》每天都刊登关于二人的戏曲广告,共计117次,如此规模之大、时间之久的广告宣传,把名不见经传于沪上的梅兰芳彻底地送入了观众心中。《申报》为梅兰芳在上海舞台上的演出成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梅兰芳在上海一炮唱红,离不开戏曲广告的大力宣传,梅兰芳曾说起他第一次到上海演出时报纸上所登广告的情形:
  新角在报上登的名字,占的篇幅,大得可怕。满街上每个角落里又都可以看到各戏院的海报……日报和海报,都在我们的名姓上面,加上许多奇奇怪怪的头衔。凤二爷是“礼聘初次到申天下第一汪派须生”、“环球第一须生”;我是“敦聘初次到申独一无二天下第一青衣”、“环球独一青衣”,像这种夸张的太无边无际的广告,在我们北京戏报上是看不见的。所以我们初到上海,看了非常眼生,并且觉得万分惶恐。?讁?訛
  此时的北京城,报刊等近代传媒还没有波及到戏曲界,“民国以前,北京的观众,在行的真多。可是报纸上还没有剧评。关于梅先生的戏,最早是陶益生先生在民初‘亚细亚报’上发表过一篇评论。到了民国二三年间张豂子先生起来提倡,……所以剧评一道,他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声”?輥?輮?訛。
  45天的沪上之行,对梅兰芳影响极大,以至于他自己在多年以后的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中,都不得不承认第一次的上海演出,是他戏曲表演生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其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与时俱进,排演新戏。“一九一三年我从上海回来以后”,“就有了一点新的理解。觉得我们唱的老戏,都是取材于古代的史实。虽然有些戏的内容是有教育意义的,观众看了,也能多少起一点作用。可是,如果直接取材现代的时事,编成新剧,看的人岂不更亲切有味?收效或许比老戏更大。”?輥?輯?訛于是在这种强烈创新思想的冲击之下,梅兰芳回京后的半年时间,排演了一出《孽海波澜》,这是根据北京本地的时事新闻编写的时装新戏,也是梅兰芳排演新戏的开始。
  我觉得当时上海舞台上一切,都在进化,已经开始冲着新的方向迈步朝前走了。有些戏馆用讽世警俗的新戏来表演时事,开化民智。这里面在形式上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夏氏兄弟(月润、月珊)经营的新舞台,……还保留着京剧的场面,照样有胡琴伴奏着唱的;不过服装扮相上,是有了现代化的趋势了。一种是欧阳先生(予倩)参加的春柳社,……纯粹话剧化的新戏,就不用京剧的场面了。这些戏馆我都去过,剧情的内容固然很有意义,演出的手法上,也是相当现实化。我看完以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久我就在北京跟着排这一路醒世的新戏,……我不否认,多少是受到这次在上海观摩他们的影响的。?輥?輰?訛
  其次,化装方面的改革。梅兰芳主要是受上海新式舞台灯光效果的影响,“我看到了上海各舞台的灯光的配合,才能启发我有新的改革的企图。我回去就跟我的梳头师父韩佩亭细细研究。采取了一部分上海演员的化装方法,逐渐加以改变,目的是要能够配合这新式舞台上的灯光的。……这短短五十几天在上海的逗留,对我后来的舞台生活,是起了极大的作用的”?輥?輱?訛。有一次,当他发现上海舞台上冯子和、七盏灯(毛韵珂)等人的旦角装扮更为美观时,便加以借鉴,如画眼圈,北方的旦角在此之前是不讲究画眼圈的,殊不知这一小小的、不起眼的装扮,却生出无穷的魅力,它可以弥补眼睛的不足,显得格外有神好看,灵气十足。另外,贴片子也较前有所改进,北方的旦角(无论青衣、闺门旦、花旦等)片子贴成又高又宽的“大开脸”,受上海舞台的影响,贴片子的部位更为灵活,根据各自的脸型分为“前”、“后”、“高”、“低”各种不同的贴法。而这些又无不与上海舞台之重旦角以及以“看戏”为主密切相关,既然以“看”为主,必求其赏心悦目也。
  
  最后,由青衣戏抱肚傻唱向刀马旦方向发展。梅兰芳头三天的打炮戏安排如下:第一日:《彩楼配》、《硃砂痣》;第二日:《玉堂春》、《取城都》;第三日:《武家坡》。在演出中他发现,观众对《玉堂春》比《彩楼配》的呼声更高。后四天的戏码为:《雁门关》、《女起解》、《御碑亭》、《宇宙疯》、二本《虹霓关》。结果,每日贴演《宇宙疯》时,上座“总不能如理想的圆满”,其原因在于剧本故事交代得不够清楚,场面冷清,身段表演简单。相比之下,观众更喜欢二本《虹霓关》。细心而又善于思考的梅兰芳由此意识到:上海观众欣赏旦角更注重唱做并重,且表演要新颖、生动,他们认为青衣专重唱工,又是老腔老调,不带劲。捕捉到观众的喜好之后,梅兰芳立刻主动改变戏路,排演了一出《穆柯寨》,并把它作为首次压轴戏。果然,那天的演出非常成功,赢得了阵阵喝彩声,这是梅兰芳第一次演大轴戏,也是他演刀马旦的开始。为观众演出,当然观众的好恶是评判戏曲表演优劣的标准,梅兰芳勇于创新与观众至上主义筑起了其攀登艺术高峰的阶梯。“演员是永远离不开观众的。观众的需要,随时代而变迁。演员在戏剧上的改革,一定要配合观众的需要来做,否则就是闭门造车,出了大门就行不通了。”?輥?輲?訛
  从《申报》对梅兰芳首次沪上演出的宣传与评论,可以看出:京剧艺术在上海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大众媒介的传播效应。《申报》这一大众传媒,对京剧艺术融入上海民众之中,并成为当时上海舞台演出的主要剧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可否认,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传播,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他是完美艺术的代表,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国家的象征。
  附:梅兰芳第一次沪上演出戏单
  7日夜戏:《彩楼配》;8日夜戏:《玉堂春》;9日夜戏:《武家坡》;10日夜戏:《雁门关》;11日夜戏:《女起解》;12日日戏:《御碑亭》(全本)、《金榜乐》;夜戏:《宇宙疯(锋)》、《代金殿》;13日夜戏:《虹霓关》(二本);14日夜戏:《孝义节》;15日夜戏:《汾河湾》;16日夜戏:《后本白蛇传》;17日夜戏:《别皇宫》;18日夜戏:《四郎探母》;19日夜戏:《美人计》(全本)、《穆柯寨》;20日夜戏:《穆柯寨》(二本);21日夜戏:《杏元和番》;22日夜戏:《五花洞》;23日夜戏:《绝地见母》;24日夜戏:《桑园戏妻》;25日夜戏:《雁门关》(三本、四本);26日日戏:《白门楼》、《斩吕布》,夜戏:《银空山》、《回龙阁》;27日夜戏:《美人计》(全部);28日夜戏:《汾河湾》(全本);29日夜戏:《虹霓关》(二本);30日夜戏:《玉堂春》;次月1日夜戏:《宇宙疯(锋)》;2日夜戏:《穆柯寨》(头本);3日日戏:《母女会》,夜戏:《枪挑穆天王》;4日夜戏:《苏三起解》;5日夜戏:《彩楼配》;6日夜戏:《武家坡》;7日夜戏:《真假金莲》;8日夜戏:《御碑亭》、《金榜乐》;9日夜戏:《虹霓关》(二本)、《硃砂志》;10日日戏:《红鬃烈马》;夜戏:《穆柯寨》(头本);11日夜戏:《汾河湾》(全本);12日夜戏:《妻党同恶报》;13日夜戏:《虹霓关》(头本);14日夜戏:《女起解》;15日夜戏:《三娘教子》、《穆柯寨》(二本);16日夜戏:《三堂会审》;17日日戏:《美人计》(全本)、《武家坡》;18日夜戏:《妻党同恶报》。(本文为省教育厅项目“《申报》对广东近代戏曲辐射性影响研究”,项目编号:0003013)
  
  注 释:
  ①⑨⑩?輥?輯?訛?輥?輰?訛?輥?輱?訛?輥?輲?訛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录·舞台艺术四十年》(一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年版,第123页,第141页,第5页,第1页,第185页,第185页,第148页。
  ②③《申报》,1913年10月14日。
  ④《申报》,1913年11月12日。
  ⑤李伶伶:《梅兰芳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⑥《申报》,1913年11月16日。
  ⑦《申报》,1913年12月15日。
  ⑧《申报》,1913年12月17日。
  (作者为湛江师范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