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权主义报刊思想的嬗变之路

2011-12-29樊娜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6期

  摘要:中国共产党党报集权主义报刊理论继承苏维埃集权主义理论,并充分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历史实际。本文简要回顾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党报集权主义报刊思想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媒介控制部门管制仍会长期存在党报的党性原则,是永远不会凋谢的花朵,媒介控制部门的管制在中国也将长期存在。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新闻自由都会秉承“有节制的权利,有约束的自由”这个理念,在政府善待媒体的思想指引下,中国媒体在保存公信力的前提下,必将获得良性发展。
  关键词:集权报刊思想 集权报刊 党报 改革
  
  中国党报集权主义报刊理论概述
  
  中国党报集权主义报刊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党报集权主义报刊理论继承苏联苏维埃集权主义理论,并充分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历史实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的中国化”、“理论的民族化”与“理论的時代化”的问题。这也契合了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同志在1964年论述学习“古代的”和“异域的”知识時,《在中央音乐学院意见》一文中高屋建瓴地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精髓,至少他明确地权威地表达了一种见解,那就是交流。
  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中国党报的集权主义报刊理论在继承苏联苏维埃集权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中国共产党人的思考与智慧。对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笔者概括为以下几点:
  无产阶级党报党性原则——政治属性。1942年3月16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发出通知,特别规定:“报纸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要这样做,才是名副其实的党报。”①
  党报真实性原则——新闻原则。1942年2月,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②
  党报必须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把群众路线运用到党的新闻传媒中来,其主要内容就是“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
  1948年4月,毛泽东对这一路线作了深刻的阐明,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③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党报集权主义报刊思想发展历程
  
  要分析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党报集权主义报刊思想改革发展历程,必须要结合整个時代的背景进行宏观与微观的考察,考察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并结合社会发展的思想史、文学哲学批评史,放在历史的大坐标下具象地考察这一時期党报集权主义思想的整个嬗变过程。
  经济发展环境。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体制已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市场在社会经济资源分配中开始起基础性作用。
  政治发展环境。政治创新层出不穷,“中国式民主”正在成长,常任制、票决制、任期制构成未来中国党内民主建设重点,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彰显政治平等,公众参与决策体现政府对于民意从制度层面的尊重。
  社会发展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整个社会健康、有序、持久良性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当前的政治格局下,和谐社会的理念必将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扬。
  人文学术思想发展环境。“后社会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性”、“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概念风靡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舞台。④
  网络发展环境。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如今,互联网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成为公众获取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一个重要平台。
  本文下面对于这一時期的中国党报集权报刊思想的变革嬗变之路的思考就来源于以上历史、人文的横纵坐标。
  挑战:经济利益的追逐对党报钳制舆论的挑战。报业集团化传递报纸的经济利益诉求,媒介控制部门放宽报纸的经营自主权。1996年1月15日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广州日报组建报业集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报业发展形式单一、发展步伐缓慢的状况。截至2008年10月,全国已有39家报业集团,成为我国当前报业市场的主体,几乎覆盖了国内大部分的省、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
  建立报业集团是在整个国家宏观经济背景下报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个嬗变过程中,媒介控制部门——“党的宣传部门、政府经济政治行为以及监督部门”开始放宽报纸的经营自主权,在以党委机关报为核心的报业集团内部兴办的都市类报纸实行自负盈亏,获取经济利益,报纸的经济属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觉醒。在报业市场参与者中,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报社,作为读者和广告商的消费者,还有报纸的发行机构,凸显了报纸的产业属性、商品属性、资本的天然逐利性导致包括党报在内的整个报业集团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
  经济利益驱动下党报政治属性的弱化。报纸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只有当它进入流通领域被读者购买后,才能真正成为商品。在这个双方利己的过程中,读者支付货币来满足自己对于信息的需求,报纸通过获得读者的注意力来获取广告商支付的货币来盈利。
  报纸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纷纷确立“受众本位”。受众消费行为与触媒习惯成为媒体目标营销的出发点,以党报为核心的报业集团媒体秉承了通俗的理念:首先,专业化的内容、通俗化处理、降低报纸阅读的“费力程度”;其次,报纸出现了在平民化的口号下兜售庸俗的倾向,如对一些丑闻、离奇古怪的社会新闻报导数量增加。⑤报纸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传者通过迎合受众来达到吸引广告商的目的从而获利,“逸闻趣事”的元素成为报纸版面的一道丰盛佳肴,而政治新闻的报导不仅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受众对于严肃新闻也缺乏关注兴趣。这些状况都表明,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党报政治属性在一步步弱化。
  裂变:手机、网络舆论勃兴的利剑斩破媒介控制部门审查之网,党报媒体“失语”现象频现。截至2009年底,中国拥有IPv4地址约2.3亿个,已成为世界第二大IPv4地址拥有国。中国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3.46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普及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⑥
  “自媒体”時代,网络時代的舆论传播导致媒介控制部门审查“滞后效应”显著,报纸媒体“失语”现象频现。
  “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通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⑦在2008年四川广元柑橘事件中,作为“自媒体”终端的手机,通过“点对点短信传播”成为引起舆论扩散和影响政府决策的一个主要管道。
  在这次公共危机的传播过程中,网民的关注使得原本由手机短信构成的人际传播范围扩大到整个互联网。此時的传播管道已经不再局限于人际关系网络,政府之后的辟谣行为亦选择了多种传播管道,此時“自媒体”与其他媒体的融合已经相当紧密。
  “自媒体”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大众媒体“点对面”的传播模式,甚至实现了一部分话语权的转移。“传播领域再也不是过去的由少数把关人所控制的自上而下的传播过程,而越来越成为一种无受众亦无传播者,传播者即受众、受众即传播者的互动的多元交叉性的网状的互动过程。”
  互联网政治正在彰显中国政治生态环境的新变化。国外,民众通过互联网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参政议政已是常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公众通过互联网参政议政也日益普遍。开博客或网上聊天,是当今各国政要向公众传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主张、塑造个人形象、与民众增加互动、争取选民支持的新方式。政要上网,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人们将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政要通过网络与民众互动的现象,称为“互联网政治”,也有人称之为“网络政治”。
  
  传统的渠道控制下的思维定式,导致媒介控制部门审查机制滞后。在国人“法不责众”心理、“侠客情结”文化心理作用下,自媒体、网络媒体時代的舆论控制需要媒介控制部门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体制。而传统媒体的严格审查机制导致其在不少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失语”现象频现。
  未来走向:媒介管理控制部门仍会长期存在
  媒介管理控制部门对于媒体从业人员的控制。媒介管理控制部门对于媒体从业人员的控制主要是对于媒体管理者总编辑的人事控制,从而实行媒介管理政策。尤其是党报总编辑的任命必须是政府人事部门的任命。
  政府部门“网络阅评员”对于舆论的影响。2009年10月22日,云南有关部门面向社会征集100名“媒体义务监督员”,表示要“借助社会力量,加大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打击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四大恶疾,打造负责任的新闻媒体,着力提高我省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吸引力”,但仍然引起网民的强烈争议。不少网民担心这一新措施是“借公众之手给媒体戴金箍”。
  新闻源头控制。国家通讯社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時拥有最权威的独家新闻发布权,而中国的商业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以“网络记者”名义进行的采访活动都是非法的,所获得新闻的時效性会大打折扣。
  媒体所有权控制。媒体集中化在中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报业集团、传媒集团成为中国媒体集中化的两种形式。在中国的报业集团、传媒集团都属于政府所有,即使是媒体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其采取的原则是采编分离,核心的编辑部门并不受上市公司的影响,保证了媒体的独立性以及其产权属于政府所有的本质属性。
  我国已经进入传统报业朝向未来新型报业变革的过渡阶段。这既是一个主流报纸兴起的時期,又是一个竞争升级、优胜劣汰、产业集中度加速提高的時期。党报的改革,就是把报纸的政治责任与经济属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传统“法定”品牌与市场优势品牌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现代强势主流媒体。
  市场经济对于防止国家侵害个人表意自由,维护传播权利上,虽然已经取得可喜的进步,但是在媒介管制的重要议题上,往往必须重新迎接国家的干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报的党性原则。
  总之,党报的党性原则,是永远不会凋谢的花朵,媒介控制部门的管制在中国也将长期存在。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新闻自由都会秉承“有节制的权利,有约束的自由”的理念,在政府善待媒体的传媒思想指引下,中国的媒体在保存自己公信力的前提下,必将获得良性发展。
  
  注释:
  ①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卷4)》,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④雷启立:《传媒的幻象 当代生活与媒体文化分析》,上海书店出版社。
  ⑤张莺:《浅议当前都市报平民化报道风格背后的媚俗倾向》,《新闻实践》。
  ⑥中国互联网状况(201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http://www.gov.cn/zwgk/2010-06/08/content_1622866.htm
  ⑦余霞、刘宇:《“自媒体”時代公共危机传播的渠道整合——以四川广元柑橘事件为例》,《企业技术开发》,2009(12)。
   (作者单位: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