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黑结婚》和《结婚现场会》的比较
2011-12-29李达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2期
摘要:本文选取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马烽的《结婚现场会》两篇小说为解读文本,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为理论支点,分析两位同为“山药蛋派”代表作家的两篇作品在选材、叙事和主题等方面所表现的异同,从而揭示作家在文艺观念和理论主张上的重大区别,并进一步探讨形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小二黑结婚 结婚现场会 叙事学 文艺观念 理论主张
同为“山药蛋派”的两位作家,赵树理和马烽用同样的题材却创作了两篇主题不同的作品《小二黑结婚》和《结婚现场会》,这一现象实在令人称奇、引人深思,在此笔者将两文作一比较,从而发现一些文本以外的意义。
异中之同
作家风格相近。众所周知,赵树理、马烽与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一批山西作家,由于他们在生活经历、艺术旨趣、审美观念以及风格取向上的高度一致,在当代文坛上形成了一个影响甚大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尤其是赵树理和马烽以其丰厚的创作实绩和对文学的杰出贡献成为该派的代表作家。他们自觉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坚决走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的创作道路,作品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他们积极响应“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农村工作服务”的号召,紧密结合当时形势和农村现实斗争,创作出一篇篇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的小说。
作品题材相同。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以下简称《小》)写于1943年5月。故事叙述刘家峧的青年队长、射击英雄小二黑与俊美的姑娘小芹相爱,因为违反了父母的意志,遭到了各自家长的反对,掌握着村政权的流氓、恶棍金旺和兴旺又加以残酷的迫害。后来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经过一番斗争,两个青年人最终取得胜利,自由恋爱的新风战胜了包办婚姻的陋习。
马烽的《结婚现场会》(以下简称《结》)写于1979年9月。作品讲述任某县县委书记的“我”应邀到该县一个偏僻贫困的山村——西岭大队参加一个结婚现场会,县妇联想通过召开这个会,根除当时农村中存在的买卖婚姻的陋习。正当大家兴高采烈地为开会作准备的时候,三对青年中的一对——王二兰、郑云山,由于二兰的父亲、外号叫“老牛筋”的王拴牛执意索要五百块彩礼,致使将要举办的结婚典礼受阻。当其他村干部要求开“老牛筋”的批判会时,“我”却决定亲自去“老牛筋”家做工作。经过和“老牛筋”在饭桌上的谈话,才了解造成包括“老牛筋”家庭在内的农村出现买卖婚姻的根源——穷。于是从“老牛筋”家回来后,“我”果断改变了工作方法,把结婚现场会变成生产动员会,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取得“老牛筋”的信任,使其同意女儿婚事,结婚现场会获得成功。
两篇小说都选取了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题材——“爱情”来编织作品的主要内容,讲述农村青年在自由恋爱的道路上经受了种种曲折和磨难,最后苦尽甘来,有情人终成眷属。表面看来,作家们似乎是在演绎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与通俗读物上的言情小说无甚差别。
叙事结构从某种角度讲也呈现同一模式。虽然《结》在总体结构上是以“我”参加现场会的经历为线索组织材料、叙述事件的,但如果把王二兰和郑云山这一对青年的结婚事件抽出来单独作为一套自足的结构来看的话,它与《小》就具有一个相同的叙事结构,这一结构内部都包含四个功能(根据俄国叙事学家普罗普的定义:功能可被理解为人的行动,叙事功能是叙事结构的基本要素。正是叙事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基本的结构类型①):相爱、阻挠相爱、支持相爱、结婚。其中,每一个功能在两篇小说中分别由不同角色承担。第一个功能“相爱”在《小》中是小二黑和小芹,在《结》中是王二兰和郑云山;第二个功能“阻挠相爱”在《小》中是二诸葛、三仙姑以及金旺兄弟等,在《结》中是“老牛筋”;第三个功能“支持相爱”在《小》中是村长、区长等,在《结》中是“我”;第四个功能“结婚”的角色承担者和第一个功能“相爱”相同,即都是故事的男女主角。由此看来,两篇小说在叙事结构上与传统爱情小说如出一辙,甚至有论者指出:《小二黑结婚》在叙事上就是套用了我国传统爱情小说中的“才子佳人”模式。②这种题材的准言情化、叙事的仿传统性,很能说明赵树理等“山药蛋派”作家有意借鉴传统,走向民间的审美趣味。但是,他们这样做并非为了“媚俗”,而是“旧瓶装新酒”。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作品运用的这种旧形式,而忽视了其表达的时代主题和现实意义,结果把它们等同于一般的爱情小说来看待。
赵树理和马烽都主张作家“应配合中心任务”,其作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同时,他们又是长期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面对农村工作中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决不会有那份闲情逸致去歌颂卿卿我我、赞美风花雪月。可以断言,他们但凡提笔写作也就是在做农村工作,也就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正如赵树理所说:“我写小说和说书唱戏一样,都是劝人的。”既然如此,我们不禁要问:赵树理和马烽借传统爱情题材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呢?下面我们尝试用“角色模式”理论来回答这一问题,并由此揭示两位风格相似的作家在文艺观念和理论主张上的重大差异。
同中之异
根据法国叙事学家格雷玛斯的角色模式理论,叙事作品中有六种角色,它们呈现出三对二元对立的关系:(1)主角和对象;(2)支使者和承受者;(3)助手和对头。六种角色的基本关系是:支使者引发主角行动,主角的行动指向一定的对象,在此过程中主角往往遭到对头的阻挠,通过助手的帮助,主角终于克服困难,获得对象,并授于承受者。?譻?訛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归纳出《小》的角色模式,用图表示即:
如果我们仍如上文那样把王二兰、郑云山的结婚事件作为一个独立的结构来分析《结》的角色模式的话,那么这六种角色的基本关系如下图所示:
注:虚框内表示表面的助手和对头,实框内表示实质的助手和对头。
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助手”和“对头”的内涵所指。《小》中的“对头”有两类:一类是三仙姑、二诸葛;另一类是金旺兄弟俩。但小说重在突出第一类对头,这与主题的倾向性有关。第一类对头的表面是“人”,而实质是“人”脑中存在的“观念”。“助手”表面是区长等,而实质是以区长为代表的民主新政权。《结》中“对头”的体现是老牛筋,如果进一步追问是什么让老牛筋这样做,则不难发现正是当时一些农村领导干部的讲形式、不务实的做法,使老牛筋产生了不满和抵触情绪造成的。我们才明白真正使这一对青年不能如愿举办结婚典礼的阻力(“对头”)是极“左”思想和不切实际的工作方法。再看“助手”表面是“我”这个县委书记,但进一步思考“我”是靠什么方法解决的,如果我也像武艾英、周铁娃那样以过去那套“左”的思想方法去处理这件事能成功吗?当然不会!相反还会使事情进一步恶化,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帮助“我”顺利解决了这件事。原来,真正的助手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通过上面两篇作品的角色模式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故事中的两对“主角”获得各自“对象”(爱情)的关键和枢纽是靠各自的“助手”战胜各自的“对头”。抓住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握潜藏于作品深层的主旨,也即是两篇小说借“爱”所载之“道”。小二黑和小芹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是靠民主新政权,新的婚姻制度战胜封建包办婚姻观,因此,反封建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王二兰和郑云山能够举办结婚典礼是靠以“我”为代表的党的农村干部克服极“左”思潮的干扰,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使农民脱贫致富,作者痛斥极“左”错误思想路线,呼唤实事求是工作方法的主题昭然若揭。这两篇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也正是两位作家在各自的“问题小说”中一以贯之的命意,赵树理问题小说的侧重点在“反封建”,马烽问题小说的侧重点是“反对浮夸、赞扬实事求是”。赵树理不但在以反封建为首要任务的民主革命时期塑造了一大批满脑子封建思想的落后农民形象,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还对反封建这一主题情有独钟,写出《登记》、《求雨》等作品。而马烽却对新政权面临的危机,如极“左”思潮的盛行等,心存忧虑,敢于顶风写出《一篇特写》、《四访孙玉厚》、《老社员》等。两位“问题小说”家迥异的视角显示出他们与新政权的关系状况:赵树理往往表现出紧密配合与呼应的态度,而马烽却常显示疏离与反思的姿态。
原因探析
这里提供讨论的两篇立意殊异的作品尽管只是个案,但由这一个案可以窥见两位作家在整体创作中所表现的独特风格,并引起我们对这一现象生成原因的深刻思考。
笔者认为其原因并不简单。除了因为两篇作品产生于不同的写作语境外:《小》是赵树理听到当时所在的左权县政府驻地一个村子的岳冬至案后,他深感于当时相当一部分农民中民主主义觉悟不高、封建观念浓厚这一现状而写。《结》是在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动乱后的1979年写的,更重要的是受制于作家的写作立场和文艺观念。由于时代的局限,赵树理对“文艺从属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配合中心任务”等观点是并无异议的。同样,由于时代局限,他主要看到党的政策和任务的正确性方面,尽管他也发现实际生活与党提出的政策和任务发生矛盾、抵触,但“他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工作有了意见,不能自由主义的乱说,只有找组织去反映”。他强调文学的真实性,提倡面对现实,揭露矛盾,但他同时也强调文学的社会效果。他写了那么多的“问题小说”,可他的创作绝不是“暴露文学”。他认为“作家要表现生活,首先要看这对革命事业、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下笔要讲究分寸”?譼?訛。当1958年极“左”思潮极盛时,他的文艺观念和作家的创作良知发生严重冲突,为了平衡这一矛盾,他只好辍笔,保持沉默,这与马烽对错误思想采取反思和抨击立场形成鲜明对比。所以赵树理绝不会提出马烽“问题小说”那样的主题。不过我们并非认为赵树理缺乏顶风斗“左”的胆识和抨击时弊的勇气,赵树理仍然是一个真诚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只要有机会,还是不放弃文学的武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了一些斗争。不过由于他的文艺观念和个人性格的限制,他只能充当主流意识形态或当政者的代言人,至多是劝谏者,而不可能成为时代的反思者和批判者。
结语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尤其对一位作家来说,应该时刻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力,不要被主流意识所同化,否则将会丧失其本应具有的最最可贵的批判品格。
注 释:
①③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刘登阁:《〈才子佳人模式的现代置换〉——〈小二黑结婚〉神话原型解读》,《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1)。
④黄修已:《赵树理评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