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流行音乐中的人文内涵
2011-12-29王偲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2期
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作为文化艺术领域开放和发展的形式之一,原创流行音乐开始风靡两岸三地。时至今日我们发现,虽然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文学和文化背景,但原创流行音乐各具特色,在歌词的古典文学内涵方面,台湾的创作力量显然更胜一筹。本文从两岸社会的意识形态差异、人文氛围、教育环境等方面来分析流行音乐文化内涵上的差距,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发掘和思考对我国传统文化维护和传承的态度和方式。
关键词:流行音乐 意识形态 传统文化
在流行音乐的市场竞争中,台湾流行歌曲,尤其是国语流行歌曲的创作一直都走在两岸三地乐坛的前列。台湾流行歌曲之所以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除了旋律和曲风的现代流行元素比较符合时代审美需求,还在于创作上传统人文情怀的厚重,使人产生一种怀旧情愫。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后,思想上对于艺术的简单理解有了改变,通俗音乐也逐渐“解禁”,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开始被越来越多地写进通俗歌曲之中。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大陆流行音乐的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没能摆脱正统歌舞、戏剧文艺组织的规范,获得完全自由的创作环境和空间,此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流行音乐文学内涵的比较
1982年,著名词作人晓光一挥而就,写下了《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大陆打破了文艺上的禁锢,通俗歌曲的复兴开始了。改革开放后,激励人奋发向上的主旋律歌曲成为当时大陆乐坛的主流。这些通俗歌曲,在思想上以表达爱国情怀,歌颂新社会为主要内容;歌词上蕴涵着全新的蓬勃朝气,情感奋发向上,同时也饱含平民性的诗情画意。比如1980年2月大众评选的包括《祝酒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妹妹找哥泪花流》、《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等在内的“15首抒情歌曲”,成为那个时代最受大众欢迎的大陆“第一代流行歌曲”。
由于十年思想文化禁锢的枷锁刚刚解开,国人在通俗歌曲的创作方面还处于比较保守的状态。如1978年谢添导演拍摄的电影《甜蜜的事业》的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 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
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 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
啊 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 携手前进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充满阳光
……
这些代表新时期萌芽阶段的通俗歌曲,在抒发普通人情感的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因此在歌词的创作上,基本上全篇歌词使用白话,简练通俗,极少带有文言语句,鲜见对古代诗歌、词曲文本引经据典的痕迹。
但在很多台湾流行歌曲中却可以领略到渗透着古典文学营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老少咸宜,传唱至今依旧不觉得过时。比如台湾歌手邓丽君,1983年她亲自参与策划的第一张诗词歌曲特辑《淡淡幽情》中,其中主打歌之一《独上西楼》选自南唐“词帝”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种词原调为唐代的“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将这首词的调名标为《乌夜啼》。这首名为《相见欢》的词,咏的却是离别愁,歌名取自首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摄尽凄婉之神。此外,还有最为人所熟悉的、取材自苏轼名作《水调歌头》的金曲《但愿人长久》更为脍炙人口,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和空灵之感。范仲淹的《苏幕遮》、欧阳修的《玉楼春》、柳永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秦少游的《桃源忆故人》,甚至包括李之问与妻子聂胜琼的爱情之作《鹧鸪天》,都在这张《淡淡幽情》专辑中被改编成歌曲,也从歌词中欣赏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精华。
素有“台湾音乐教父”美誉的创作歌手罗大佑就有许多这样的歌曲,像1982年发行的同名专辑中的《之乎者也》:
知之为知之 在乎不在乎 此人何其者 孔老夫子也
知之为不知 在在不在乎 此人何其者 寒山子是也
不知为知之 不在乎在乎 此人何其者 齐人是也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都曾经这么说……
歌手以一种近乎调侃经典的方式,将孔子《论语·为政》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原话和现代白话组合成歌词,借古讽今,产生了一种颠覆传统严肃感的诙谐,让传统经典和后现代主义精神交相辉映。
意识形态对创作的影响
一些音乐人在创作时尚先锋式的流行音乐的同时,敢于在作词或曲风上做一些“古为今用”的尝试。而中国大陆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长期以来受到苏联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新社会的精神动力”的理论影响,坚持以文学艺术的“他律”性而非“自律”性为核心,迟迟无法走出一条现代性审美自主的道路。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大陆的流行音乐创作也相应地被类似传统的观念所限制,非主流的流行歌曲和主流音乐就如同儒学中“郑声”和“雅乐”之间的差别、审美观念中的“自主性追求”和“革命性”之间的矛盾那样,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有所区分。很多“古为今用”的歌词在大陆似乎往往只有在题材较为严肃的历史电视剧的主题歌或插曲中才比较常见,如电视连续剧《唐明皇》中的《倚天拔剑观沧海》、毛阿敏演唱的《隋唐演义》主题曲《独钓千古愁》和《武则天》中的主题曲《人之初》等包含大段的古代文学和历史典故。
音乐或其他艺术中意识形态的表述,是把某一类音乐或艺术视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代言物和代表。流行音乐作为这种“代言物”,在创作上所形成的一些差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相同传统文化大背景下不同地区意识形态的差异,对艺术形式和内涵的差别所产生的一些影响。
社会文化氛围的熏陶
作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行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形成和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发展特点,一定会受到该历史时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对流行音乐具有更为直接的成因性影响。因此,社会在特定时期的文化状况,也对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古典文学元素的内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社会认知,国学传承。“国学”这个词的概念,是上世纪初为区别“西学”而诞生。“国学”二字,包含着泱泱华夏一切传统学术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礼教文明。青年作家周为筠《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一书中写道:“当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的一批著名学者、国学泰斗们如胡适、傅斯年、林语堂、钱穆、方东美、徐复观、牟宗三、张大千、梁实秋等,在国家巨变的前夜做出了去留的抉择,这些或许纯粹是出于个人价值观的选择,却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精髓撒播到了宝岛。”
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很大程度体现在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互动发展的关系之中。其中社会文化环境的存在是第一性、前提性的存在,影响着流行音乐发展的整体特点。相比较而言,台湾的流行音乐在创作在歌词内涵上倾向于包含本土化的传统理论思辨色彩。例如台湾诗人歌手黄舒骏在其1989年发行的同名专辑《雁渡寒潭》中的这首歌,取意于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菜根谭》中一句“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原句表达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对各种事情都可以放宽心胸,不受外界干扰,保持自我的高洁品性。
这样的音乐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受到市场的欢迎,在赢得发行量的同时,更普及了一种创作和欣赏理念,提升了流行音乐这种非主流文化的人文内涵。当然,这一切很大程度取决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才给了创作上渗透“国学”、古今相融的生存空间。
潜移默化,教育特色。流行音乐最主要的创作、消费群体是广大的青少年,而对这个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学校的教育。
台湾地区中学采用的“国文”教材突出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台湾中学标准教科书编委会”编定的一套初中国文教材为例,其选文大致有三方面:1.传统的名家名篇,这在教材中的比重最大。文言文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子的《愚公移山》、周敦颐的《爱莲说》、彭端淑的《为学》以及《论语》、《左传》、《礼记》、《史记》中的文章,以及古典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等部分章节。在诗词方面,教材收录了杜甫、白居易、王维、王焕之、孟浩然、柳宗元、陆游、岳飞、郑成功、郑板桥、梁启超等名家佳篇。2.和台湾有关的史迹、典故、历史人物、传说和风俗民情的乡土教材。如郑成功的《告诸将屯田书》、梁启超的《台湾杂诗二首》、华振之的《礁溪行》、钟梅音的《乡居情趣》和《苏花道中》、杨一峰的《阿里山五奇》等,这些文章无不洋溢着炎黄子孙的思乡爱国之情。3.关于劝学、立志、修身、处世的课文。如《孔子与弟子言志》、史可法的《遗书》、胡适的《我的母亲》等,这些文章充满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健康向上。另外,台湾其他语文教材,也同样重视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选编,以教育和感染青少年学生。
《青花瓷》的歌词作者方文山,一举获得2008年第19届台湾“金曲奖”三项年度大奖;音乐制作人周传雄,一首脍炙人口的《闻笛》中曲末“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响过行云横碧波,余音娆娆尚飘空”选取自唐代赵嘏的五言律诗《闻笛》。台湾很多音乐人之所以能够如此挥洒自如、驾轻就熟地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来为流行音乐增色,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古典文学频繁的接触和长年的积累。这必然和其教育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台湾的“国文”教育特色,为音乐人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大环境。
结语
从流行音乐歌词中的古典元素这个角度,我们看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上,台湾乐坛做得还是比较出色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国学在台湾地区良好的延续和普及。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谈及两岸三地的电影创作时曾说:“香港的技术、大陆的市场、台湾的人文……”可见传统文化在台湾人眼里成为一种赖以自豪的资本,它给予了台湾各个艺术行业和领域足够强大的影响力和创作原动力。
借台湾流行音乐这个角度,我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的维护和传承状况,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将传统人文和当代艺术形态良好结合固然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当然更需要合理的尊重和包容,一以贯之的延续和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让年青一代了解和接受我们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使之不断地焕发新的生命力,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官风华主编:《台湾校园文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李婷娟:《从当今流行音乐中简析中国古典诗词》,《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6)。
3.姚展雄:《流行音乐的古典情怀——浅析方文山歌词艺术》,《音乐论坛》,2007(3)。
4.蔡音颖:《略论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的古典文学元素》,《艺术教育》,2004(7)。
5.周为筠:《文化没有两岸——写在〈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前》,《社会观察》,2008(8)。
6.王磊:《马列文论——中国语境下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三种形态》,《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2)。
(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艺术系2009级硕士生)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