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人“忠”“义”情结的思考
2011-12-29李丹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2期
摘要:新版《水浒传》的播出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笔者认为这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忠”“义”情结,即融合了儒释道墨等学说思想精髓,利他、助他、自由、平等、救世的情结。本文首先从儒、释、道以及墨家的传统“忠”“义”思想为中国人的“忠”“义”情结溯源,通过《水浒传》中对该情结的表现,进而阐释中国人的“忠”“义”情结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忠义情结 溯源 现实意义
新版《水浒传》于2011年元旦后在江苏、浙江、北京、吉林、辽宁等众多电视台播出,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和热议。《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作于元末明初,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国人的追捧,而后更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笔者看来,历代中国人对《水浒传》的追捧体现出了中国人深深的“忠”“义”情结。
“情结”在英文里被称为complex,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翻译成汉语被译为“心的复合体”,后来被泛化为现在日常生活中所讲的“情结”。弗洛伊德和荣格将“情结”定义为“发生在人身上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心理现象。它是连接着过去,影响现在并伴随人很长时期乃至一生的情绪、感觉或观念;在一般人那里表现为摆脱不掉的习惯、言行与心理趋向。”
中国历史上,从“荆轲刺秦”到“岳飞抗金”、“水浒英雄”等,千百年来,英雄始终离不开“忠义”二字,“忠义”思想可谓深入骨髓。实际上这里所谓“忠孝义”精神其实是封建“三纲五常”等思想的精髓,体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对皇权的神圣化,是统治者为巩固统治有意加诸人们的,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的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对皇权的绝对崇拜,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很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所造成的后果。而笔者在此要谈及的中国人的“忠”“义”情结不是以上所谓的封建“三纲五常”思想的精髓,要谈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忠”“义”追本溯源。
“忠”“义”溯源
《论语》、《孟子》、《左传》等书的记载,“忠”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指对他人尽心尽力的精神。如:“为人谋而不忠乎?”“教人以善谓之忠。”二是指臣对君、对国要尽力负责的道德,如:“临患不忘国,忠也。”“臣事君以忠。”“义”也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与“利”相对的“义”。如孔子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在这层含义上使用的。第二层含义是行为的适宜和恰当。当然,如果仅把国人的“忠”“义”情结归结为儒家的伦理是具有局限性的。道、释两家的自由与慈悲亦是国人英雄豪杰理想张扬与皈依的特写。庄子曰:“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天放”就是自然放任,就是要符合人的天性、真性,要“任其性命之情”。他所向往的人生自由,突出的是个体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雄任性而趋、直道而行的自由人格,即是水浒英雄的“本性”。佛教希望他人得到快乐的慈心,帮助他人得到快乐的慈行;希望他人解除痛苦,帮助他人解除痛苦的悲心、悲行,又和英雄救人于水深火热之间,悲天悯人的心性不谋而合。正如“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慈悲观所提倡的那样,“忠”“义”之心追求的是“利他”和“平等”,皈依的是佛家的救世精神。
墨子反对儒家有差别和等级的爱,主张不分血缘和地域的普遍的爱。这无疑是国人“忠”“义”情结的又一表现。不满压迫,不甘被奸佞小人所陷害,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同时国人的“忠”“义”情结,还表现为墨家所说的“替天行道”,行尚贤、尚同的组织原则。所谓“英雄惜英雄”,凡事有能者居之。就以《水浒传》“以贤为能,纪律严明”的异姓兄弟联盟为例,他们自称是替天行道,讲究“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不管是反抗朝廷,还是接受招安后“征方腊”,在水浒英雄的眼里他们激烈的反暴政行为及其关于忠义价值的理念都是顺应天意的表现,即当天子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职责时,水浒英雄超越了代表国家权力的天子,代行其职。墨家的学说迎合了英雄主义快意恩仇,为民请命的心态。
笔者这里所论及的中国人的“忠”“义”情结就是融合了儒、释、道、墨等学说思想精髓即利他、助他、自由、平等、救世的情结。
《水浒传》中英雄的“忠”“义”表现
新版《水浒传》上映之际,导演鞠觉亮在采访中表示,新版《水浒传》的一大看点是情义,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人与人、个人与国家的情义是拍摄要表达的重点。此外,新版《水浒传》的片头片尾曲《兄弟无数》、《四海盟约》、《自从你走后》等,都以展现兄弟情和国家义,阐述“四海之内皆兄弟”为主题。
武松是《水浒传》中最具传奇色彩和魅力的人物,其侠义精神大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势。然而武松最令人感动的却是对兄长的关爱和呵护,对江湖兄弟的义气。即使有血洗鸳鸯楼的凶残,观众也会因其出于手足情深,知恩图报原谅他。鲁智深官居提辖,戎御边关,地位特殊,以他的能力和地位,本可以过着富足无忧的生活,但他嫉恶如仇的个性使得他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他与金氏父女毫不相关,但路见不平,立即施以援助,不仅送其银两,还为民除害三拳打死镇关西,从此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水浒传》108将并非都是英雄被迫落草,各个都是伸张正义、除暴安良的好汉,甚至还有恶霸强盗、杀人越货者,鱼龙混杂的108人因各种原因投奔梁山,那究竟是什么将他们聚合在了一起呢?好汉大聚义时,书中曾有这样的描写:“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梁山好汉们尽管个人出身、秉性等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点上,却是梁山英雄的共同特点。除了鲁智深为了搭救跟自己无牵无挂的金氏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宋公明明知“执法犯法”,“舍着条性命”私放晁天王等都表现了他们利他、助他的英雄忠义品质。此外,梁山好汉们还仗义疏财,在这方面,要以宋江和柴进为代表。在梁山起义军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很多人要么受过宋江的直接资助,要么听说过他“及时雨”的美名,所以一听说要随他起义,大家无不情绪激昂,死心塌地地跟随着他,甚至到了愿以死相报。好汉们的仗义疏财不但解决了素不相识的受迫害者的温饱问题和生存问题,更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希望,感受到“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理想社会的美好。
《水浒传》中各位好汉对兄弟情深、自由平等、扶危济困、伸张正义、替天行道、扶国安民的身体力行不懈追求,契合了中国人一直以来的利他、助他、自由、平等、救世的“忠”“义”情结。
“忠”“义”情结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的“忠”“义”情结由来已久,不同在于治世和乱世所表现的形式不同。当中国人历经一百多年的奋争,摆脱了战争的磨难,不必在兵戎相见刀光剑影中逃生,面对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中出现的拜金主义,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时,国人的“忠”“义”情结更多地表现为人们对社会责任、对诚实守信的追求,这种追求定会对思想道德的重建和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皇甫积庆:《情结文本与鲁迅意识特征》,《鲁迅研究月刊》,1996(12)。
2.刘宏:《英雄传奇小说群初探》,《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2)。
3.杨伯峻:《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4.孟子:《孟子·藤文公》,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
5.左丘明:《左传·襄公九年》,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
6.《论语·八佾》,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
7.(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8.墨翟:《墨子·尚贤(下)》,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
9.墨翟:《墨子·尚同(上)》,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
10.施耐庵:《水浒传》,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