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意识与体育新闻报道

2011-12-29赵禹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2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关注人,人的尊严、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人的关心成为优秀体育新闻报道的特色。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意识的原因、表现与对策,试图通过系统的论述,改变目前人文关怀意识不强的弊病。
  关键词:体育新闻 人文关怀 问题 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享受体育,体育新闻报道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报道的重点。但我们在媒体阅读中,还是经常会发现旧有的思维定式:很多体育新闻报道依旧存在人文关怀的缺失。本文结合近年来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若干人文关怀意识缺失的现象,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人文关怀意识与体育新闻报道的关系
  人文关怀意识就是对人的尊严、价值、人格独立、个性的尊重,这其实是最基本的人权。它肯定人生存与发展中的基本欲求,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这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满足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人文关怀意识着眼于人性,尤其是人的心灵、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情感需要。毕竟人非动物,人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是人的主体的体现。人文关怀意识的强化避免了人的异化。
  随着中国社会财富的大量增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物质丰富的同时,精神的需求也愈加强烈。但现实的情况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实用性与功利性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如何兼顾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的协调,如何扭转人文精神的弱化和消解,成为一个时代性课题。体育新闻报道在新的形势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影响,导致人文关怀意识弱化。
  体育新闻报道的目的是服务人、引导人,就是要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地体现人文关怀意识,用这种意识来关注报道对象,关注运动员的真情实感,关注体育爱好者的内心世界,在报道中,以人为核心,使体育新闻报道充满人情味,充满浓浓的生命本体意识。
  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人文奥运的理念,就是这一意识的反映。正如全国政协委员田麦久所说:
  对“人文奥运”应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各类文化现象在奥运会中的体现,奥运会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赛事中运动员是主角,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应放在首位。北京奥运会不仅要关注胜利者,还要关注失利者;不仅要宣传中国运动员,还要宣传外国运动员;不仅要观照体育强国,还要观照弱小国家的赛事情况。让每一位选手都体会到中国人民对他的关心、关注和爱心,让每一位外国来宾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好客与热情。成功组织奥运会要与保障市民正常生活有机融合。
  由此看来,继承北京奥运会的遗产,更应该全面贯彻人文奥运的主题,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万不可偏离体育本身,不可偏离真正的体育精神。关怀与体育相关的一切人,才是人文关怀意识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说:
  从传播的对象角度看,体育新闻报道要了解传播的对象,知道他们归根到底想要什么,然后,通过自己的报道去满足这种需求。按照这样的需求,体育新闻报道就要尽力满足广大体育新闻受众的利益与要求,每个人都有知悉欲、人格保护欲与情感需求的欲望,要尽量尊重人的这些欲望。
  从报道内容角度看,体育新闻报道要对体育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要深刻参悟体育的本质,紧紧围绕体育的本质进行报道,与此无关或者相悖的东西应尽量摒弃在外。按照这样的要求,体育新闻报道就要尽力宣扬体育的价值、体育精神,宣扬符合社会和谐和人格发展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弘扬正气,张扬个性。
  从报道手法角度看,体育新闻报道的写作要讲究报道的创作技巧,采用各种利于本质精神传播的技术,保证传播的效果,利于受众在平等的基础上愉悦地接受体育新闻报道。照这样的要求,体育新闻报道就要尽力采用人性化的手法,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用先进的传播技术,表现体育新闻报道的主题,提高传播效果。
  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意识缺失的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专业体育,把它作为国家实力、人民权利的象征符号,力图向世界证明新中国的新形象,由此带来了严重的金牌思想,体育新闻报道中,金牌至上的意识充斥了新闻报道,报道中的政治意识过强使报道走上了歧途,体育比赛成为为国争光的代名词。体育报道也成了政治宣传,偏离了体育精神的本质:娱乐身心,强身健体。
  具体来说,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意识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漠视报道对象的存在,忽略报道对象的感受。有些新闻报道信笔由来,没有客观冷静的分析,有些新闻报道漠视人的感受,忽视人的情感接受心理。例如2011年5月8日搜狐体育新闻的报道:
  从前五场比赛来看,在安贞焕缺席的情况下,大连实德的进攻多依靠马丁的个人能力完成,因此才出现了球队唯有的三个进球全部由外援马丁包揽的情况,此役马丁虽然努力不过却苦于机会太少,最后时刻杨旭的梅开二度只不过是为大连队的棺木上钉上了最后一颗棺钉而已。0∶3的悬殊比分也不禁令人想起了中超元年实德队首战0∶4完败创下大连足球在职业联赛中最惨痛失利纪录的一役。……俱乐部近年来的政策早已激怒了众多热爱大连足球的球迷,但现实情况却从未有所改观。
  从这则体育新闻报道就可以看出来,记者缺乏应有的冷静、客观,大有一棍子打死的气势,无视足球俱乐部、教练员与运动员多年来的努力。实际情况是,今年大连实德做了大量工作,不巧的是大量运动员受伤、赛程安排不利,才导致了现在的结果。体育新闻报道要切实为报道对象着想,断不可为了达到宣传效果而误导受众,进而损坏媒体自己的形象,使公信力和影响力受损。
  传统旧意识依然存在,体育价值迷失。体育新闻报道不是不要报道夺金、夺第一,而是不要让它成为报道的主流,忽略了更有价值的新闻。目前的很多报道,依然在强调夺金的价值、意义,大量的重大体育新闻报道还集中在对金牌的报道,对银牌、铜牌不屑一顾。大量的非重大体育新闻报道则突出比分播报。其实在新的历史时期,体育比赛已经开始摆脱单纯以胜负定英雄的时代,参与更重要。打开最近的新浪体育报道,你依然会看到,大量比分播报充斥着版面。其实单纯的比分给受众带来的价值并不大。
  从2011年5月14日《羊城晚报》的评论,我们可以管中窥豹。该报道《不为奥运金牌 兵乓球才不成伪国球》中说:
  尽管乒乓球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是国球,但也改变不了这个项目的小众性质。……
  小众的运动项目要想提升在全球的影响力,就得让大家都有奔头儿、都能尝到甜头儿。……
  要不,中国乒乓球队也学学当年的NBA,自己搞一个职业联盟,像马琳、王皓和马龙这些超一流选手只在联盟中征战。而奥运会和世锦赛都让那些业余选手参加,即使乒乓球因此被奥运会扫地出门,咱国人还能像现在这样深爱乒乓球,这才是真爱——不为奥运会和世锦赛的金牌功利着,这才不是伪国球。
  缺乏对弱势体育项目的关注,地方主义意识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泛滥。体育事业的发展应该均衡,体育新闻报道也应该均衡。但现实的困惑是,体育新闻报道受制于广告商、受制于行政的力量,对弱势体育项目缺乏关注,在某些运动项目上投入大量的版面,而对某些运动项目却视而不见。从2011年5月新浪体育的栏目设置来看,新浪体育在大力宣传强势体育项目,而且不断强化。另外,很多体育新闻报道充斥着地方主义的立场,站在自己利益的一方,无视事实或者偏袒己方,很难达到客观、公正。这是对人文主义意识的严重侵犯,其实也是对比赛双方的伤害。
  
  体育新闻报道加强人文关怀的建议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高体育新闻报道队伍的素质。体育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明确意识到人文主义意识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价值,练就错综复杂形势下的鉴别力和洞察力,杜绝狭隘功利思维、杜绝错误的新闻观、杜绝虚假新闻,不为各种利益所左右,真正基于事实、基于采访,进行报道。体育新闻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承担起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的使命,创作人民真正所需的体育新闻,满足人民对高质量体育新闻报道的渴求心理。与此同时,要切实提高体育新闻记者队伍素质,这是体育新闻报道质量管理的关键,因为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人文关怀意识的体现要首先依靠记者的素质。体育新闻工作者加强人文修养十分关键,新的形势下,要求我们的体育新闻工作者努力学习人文关怀的本质精神,了解到底什么是人文关怀意识,只有了解了人文关怀意识的真谛,才能真正在报道中贯彻始终。
  提高体育新闻报道质量,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体育新闻报道的质量至关重要。只有高质量的体育新闻报道才能真正吸引受众,调动受众的参与和关注,产生广泛的影响。这就要求体育新闻工作者提高报道的品位,了解受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报道,只有了解了受众的具体品位诉求,根据受众的心理特征创作,才能创作出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创作出积极向上的作品,创作出充满人文关怀意识的作品。所以,体育新闻工作者应该走近受众,切实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意见,根据受众的需要调整自己,适应受众、引导受众。
  丰富体育新闻报道的方法,注重人文关怀与受众知情权、隐私权平衡。新闻报道的质量提高,也依靠手法的改进。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可采用更为丰富多彩的节目形态,如现场直播、微博、新闻、特写、手记、专题、专访等,节目包装也要探索创新,对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还可以加以策划。总之,要选择适合的形式、适合的手段,合理地配置新闻资源,以最佳的形式传播。与此同时,体育记者要把握好报道的度,要注意人文关怀意识与被报道对象的隐私权、受众知情权的冲突,既不盲目追求轰动效应,也不过分珍惜言论出版自由赋予记者的权利。特别是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文关怀意识的体现,对被采访对象充分尊重。
  结语
  总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关怀意识已经进入大众传播视野,体育新闻报道领域已经越来越强化人文关怀意识,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关注每个人的状态,是体育新闻报道追求的一个趋势,诚望这种“以人为本”的报道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赵菁:《全国政协委员田麦久建言“人文奥运”应实现三个有机融合》,《人民政协报》,2005年。
  2.陈宝国:《体育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新闻前哨》,2007(5)。
  3.卓高生:《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文关怀论》,《湖北社会科学》,2009(1)。
  4.尹敏:《从新闻学视角审视北京奥运会我国媒体成功报道之方略》,《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王增鑫、于涛:《西方五种主流体育精神探析》,《体育学刊》,2011(1)。
  6.葛瑞峰:《体育新闻报道也要彰显人文精神》,《传媒观察》,2011(2)。
  7.王莹:《体育新闻报道的人文性及其中蕴涵的人文关怀》,《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体研部)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