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姓视角看春晚现象
2011-12-29张成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2期
近年有收视率调查显示,中央电视台春晚的收视情况呈现“北热南冷”,东北三省的收视率最高,之后依次是北京、河北、天津,到了广东、广西和海南,收视率往往只剩下不到2%。首先,这与南北文化的差异以及央视春晚过度重视北方文化不无关系:语言类节目中很多笑点包袱的接受对于南方观众来说都成了问题,产生不了共鸣;相声小品中的地名基本都是北京某地某街道的名称;被称为压轴节目的赵本山的小品也折射出央视对东北文化偏爱及鼓励的影子;南方的习俗是过年吃年糕或者汤圆而不是饺子……地域色彩太浓以及南方元素的缺失久而久之导致了观众的流失。其次,一直作为主流文化代表的春晚,和大众文化交融深入,却也已经进入进退都唯恐失足的谨慎境地,春晚似乎越发紧密地关切时政,却也因更加切近大众文化而疏远了透视时代变化的敏感神经。所以说观众的离席也是自然的事,这就给了地方台以“可乘之机”。
不时听得有人对春晚横加指责,人们对春晚议论沸沸扬扬的指向已经构成透视文化走向和人们精神期望的一个重要对象。但笔者不赞同这样的说法,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并不矛盾,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它颠覆了传统文化的根性,让人们沉浸在当下的消遣、娱乐中。它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是没有意识形态性的,它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功能却担负着凝聚人心、感召民众和传承文明的重载。我们不能因为其传播与主流文化相左的思想观念而阻断其传播通道,更不能因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而遏制其发展,主流文化只有深深地扎根于大众文化鲜活的土壤之中,汲取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营养,才能成为文化融合、文明传承的中坚力量。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犹如汪洋大海,博大精深。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去占领舞台、不去争取受众,到那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受众,我们失去的将是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从历史角度来看的,对应的是现代文化。“‘传统’是从拉丁语动词trad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思是传递或传承下去。在文化研究中,它通常用来指被传递的文化因素(如语言),或一种集体智慧的载体(如民间故事)。”①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成分、多因素的。我们传统文化的结构是以儒、道、佛三家为主的中原文化大流呈放射性渗透,包容了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吴楚、百越等各少数民族文化精华,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又兼收并蓄了西域(包括阿拉伯)、西洋、东洋文化而自成体系的中华文化模式,团结统一是全民族的心愿。另外如黄河流域文化、美术文化、戏曲文化、民族文化等都是中国所固有的有历史渊源的文化。所以春晚在节目形式上喜欢多种艺术形式的混合。纵观春节联欢晚会,用歌舞、音乐、演艺、文学创作、舞台艺术等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到了极致。内容上,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形式上,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成果尽善尽美地展示出来,并发扬光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并把它作为战略任务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繁荣发展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用文艺晚会的形式展示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艺术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春节联欢晚会正是十几亿人关注的文化对象,也是关涉诸多文化形象的载体,具有仪式性和国家性文化传导意义,也是研究中国当下文化嬗变的一个窗口。艺术家们用这种形式吸收、接纳了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这种传播、吸收与同化中让自己变得更丰满、更蓬勃。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观众审美日益多样化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看春晚的人,即使有的卫视不转播也不会影响其收看;不看春晚的,相信也早有了自己的选择。这里,笔者无意对央视春晚与地方台自办节目做高低优劣的比较,只是对其两者传播的文化范围进行比较。央视春晚的意义在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现,无论从影响面还是关注度来说,都是任何一个地方电视台无力与之竞争的,这也是国家电视台的一份责任。单从一台电视综艺晚会的角度去衡量,央视春晚无疑是制作精良的,无论是强大的演员阵容,还是严谨的节目编排,都足以担起社会对它的欣赏。这是中国艺术家向祖国和人民汇报、展示艺术成就的时刻,更是传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舞台。对普通观众来说,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春晚上有怎样的节目,哪些演员要出现。可那些春晚的熟脸,年复一年地主导着这个舞台,十几亿观众的精神偶像就那么十来个人,又不能不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们的文化创造力之匮乏,“这就造成了人们在速朽的文化氛围里,要么投入进去随波逐流,享受肤浅;要么躲开主流,去寻找一些小趣味和恶趣味,从中寻找一些舒适与安逸,而无论走向哪一个方向,都会直接导致文化创造力下降。在主流与草根之间,文化的独立品格消失了”。②所以说,地方台“接地气”的节目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更能提供温暖和笑料。
存在即合理,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地方电视台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在除夕之夜去办一档属于自己的、符合自身文化定位与地域定位的节目,这些节目不仅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它一方面要根植于本地区的文化之中才能吸收足够的养分来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担负起传承区域文化的重任。
这种竞争的背后体现出的其实是观众的文化需求,我们没有必要把观众分为三六九等,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对于一个普通观众来说,有选择才是幸福的,哪怕只是对电视节目的选择,也让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欣喜。
注 释:
①阿雷恩·鲍尔德温[英]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②王小峰:《春晚:事先张扬的自娱自乐》,《三联生活周刊》,2011(8)。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