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研究之方法探寻
2011-12-29宋万林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2期
摘要:当代新闻理论滞后甚至脱离新闻业界实践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还没有找到科学的研究方法,理论的建构不但缺乏业界实践成果的提炼,更没有根本方法的方向性指引。广泛深入探寻新闻理论研究方法,尤其是建构其“元方法”,使新闻理论实现自身价值、走向成熟,是新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这种建构围绕“实践性”与“人学性”及其相互作用这个核心,设定其“元方法”的本质内涵,使新闻理论研究在方法论的层面“有章可循”,为新闻学发展奠定学理基础。
关键词:新闻理论研究方法探寻
当今新闻理论研究方法众多,有政治学的、社会学的、实验心理学的、现象学的、哲学的、阐释学和传播学的等等,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这些研究多缺乏的是学术的开放与本土的观照视野和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当代新闻理论研究缺乏的就是这种根本方法,即元方法的建构。
为了创新研究方法,国内不少学者进行了新闻理论研究元方法的探索,建构了一系列诸如“粒子说”、“世界图景”、“真相域”①等概念、范式或理论,提出了诸如“新闻理论要揭示新闻本身的知识结构,演化为序列性的原理体系。以最终解决‘对象的本质联系’、‘对象的关系范畴’、‘对象的真理体系’、‘对象的功能系统’等新闻理论体系建构的终极问题”②等新闻学理论建构的观点,为新闻理论研究方法的转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念。不过,这些研究要么是充实新闻学的社会学基础,要么是在哲学研究范式下进行抽象分析,要么借鉴物理学的“粒子”概念形式来建构新闻理论概念、理论或方法体系。这些建构没有建构起中国本土的元方法,没有对旧有研究元方法的超越,仅有经验性的总结和舶来品。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在他的《转型中的新闻学》③一书中,用他的极其丰富的新闻学教学和新闻业界的实践经验,通过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的阐释,透射出较强的“实践——人学”意蕴。虽然他并没有把“实践——人学”这一新闻理论研究元方法提炼出来,但他关于新闻本质、新闻学的本质、新闻教育的本质、新闻学基本原理、新闻实务等众多的论述,都透射出“实践——人学”的深广内涵。他的著作较好地体现出“新闻理论的实践性”与“新闻理论的人学性”的有机融合,让我们看到“实践——人学”这一新闻理论研究元方法的因子。但李希光教授并没有对论述中的这种元方法因子进行提炼与整合研究,缺乏理论的逻辑提升。
元方法是方法的方法,是一个科学研究领域最根本的研究方法。即“形而上学方法”,也就是元方法,它是方法中层次最高,也是比较牢固的部分,构成方法的核心,包括某些基本原则、科学信念乃至世界观等,都受元方法的制约。新闻理论研究元方法是对新闻活动的科学发展进行方向性的规定的最根本的研究方法,它对新闻活动的走向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没有元方法就不可能有正确、健康、合乎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传播活动的本质是强烈的“实践性”与丰富的“人学性”的有机统一。一个成功的新闻传播活动应是二者最完美的统一与结合,也即新闻传播活动是突出实践性的,新闻传播主体(媒体与新闻人)必须通过新闻传播实践来完成新闻传播活动,因此,新闻理论研究也必须把坚持实践的观点放在首位。正如陈坚所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我们就能高屋建瓴,眼界更加开阔,目光更加深邃,就有希望对新闻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难题有所突破。因为实践概念天生地就综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观、价值观、历史观、辩证法等多方面的素质,它使我们可以从多种视角、多种向度对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本质进行研究,从而使我们的研究立体化起来。”④同时,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的主体应始终坚持“人学性”,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强调新闻传播活动的“人学意识”。在“如何从人的全面发展的使命出发,提升新闻学研究的反思性,推进新闻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成为现代性背景下新闻学的主要焦虑”⑤的现实学术语境下,当代新闻学研究缺少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缺乏能够统摄新闻理论研究的元方法。
只有把上述新闻理论研究的实践性与新闻理论研究的人学性进行有机的完美的结合,才能产生完美、健康、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传播活动。如此,才不会出现那些有缺陷的现象,诸如充斥新闻报道中大量的“客里空”⑥现象、各类新闻报道中数不胜数的“新闻侵权”现象和记者集体被“黑金收买”的腐败现象⑦等;也不会出现那些让人不愿意看到的新闻传播主体因“实践——人学”素质的缺乏而不能驾驭复杂的社会环境,从而被“诉讼”⑧或被抓入牢狱等⑨令人痛心的事。究其终极原因,都是因为缺乏新闻学的元方法的指导。因为这些新闻“事故”的产生,都是因为新闻传播主体的素质不佳或很差造成的,导致新闻主体出现如此情况的直接因素是我们没有恰当的科学理论指导。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强新闻理论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建构,把新闻理论研究引向健康的发展途径。
笔者曾提出“新闻学是‘实践人学’⑩”的观点。?輥?輯?訛这一新闻学命题,不仅揭示了新闻学的本质,同时,它更具有元方法的价值与意义。其元方法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新闻学是实践人学这一关于“新闻学”概念的界定,可以作为新闻理论研究的元方法,即它是最根本的、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的方法。对此可以进行如下界说:在新闻理论研究中,要达到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新闻业界实践中的实践的观点与人学的观点的有机结合;在新闻理论建设中,要密切联系实际,充分结合新闻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炼、抽象出具有本土化与科学化的新闻理论;在新闻理论研究中,不论是理论还是模式、方法的建构,都要始终坚持“人本理念”,站在人类本体的高度进行科学建构;在新闻理论研究中,要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在新闻教育理论与思想的确立和定位中,要以强烈的实践观点与丰富的人学观点为核心,在此前提下,构建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培养具有较强新闻实践能力和深远人学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
“实践——人学”这一元方法,是一个辩证的矛盾统一体。
一是表现在思维观念中的“实践——人学”方法,即新闻传播观念中的“实践性”与“人学性”的完美结合。新闻传播观念是在不断的变革与更新之中前行的,这种变革与更新始终以“实践性”与“人学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表现在新闻理论研究中的“实践——人学”方法,即新闻理论研究要达到“实践性”与“人学性”的完美结合。新闻理论研究要对传统新闻理论研究进行科学的扬弃,紧跟时代新闻业界实践的步伐,在人本视野下进行新闻理论的科学建构。
三是表现在新闻传播中的“实践——人学”方法,即新闻传播是“实践性”与“人学性”的完美结合。新闻传播实践要实现“三贴近”,要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丰富的新闻实践引导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潮,同时要始终坚持人本理念,把人这个实践主体放在新闻传播实践最重要的位置。
四是表现在新闻教育中的“实践——人学”方法,即新闻教育是“实践性”与“人学性”的完美结合。新闻传播教育必须走出象牙塔式的书斋,把新闻课堂开设在社会生活一线,到工厂、矿山、农村,到大漠荒原,使学生在生活与社会的体验中把握新闻学;?輥?輰?訛更要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人的本质有较深入的把握,具备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在各种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中,能把自己的新闻活动与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对人的本质、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全面理解与把握,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闻责任与使命。
这四对“实践——人学”方法关系在理论研究与新闻传播实践中是相互作用的。新闻传播或新闻实践主体只有通过“实践性”这个环节,才能达到“人学性”的充分实现;而“人学性”的充分实现,又能反作用于“实践性”,使“实践性”得到更大的扩展和提升。因此,这四对关系理应确定为新闻传播学中最核心的关系范畴。“实践——人学”方法能够科学地统摄这四对关系,这就奠定了“实践——人学”这一方法的元方法地位。这种“元地位”对新闻学的价值作用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它对新闻学的本质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它对新闻活动的本质进行了实践与人学的双重构建;它为新闻学理论研究的本质进行了方法层次的最高定位;它从实践角度与人学层面对新闻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方向性的规定;它对新闻理论研究的诸多方法进行了科学的统摄;它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新闻传播实践、新闻理论研究、当代新闻教育改革的方向;它从方法论的层面对当代新闻观念与实践模式进行了重构。
其实早有学者指出:“研究新闻必然要研究‘人’和人的社会本质,研究人类社会是怎样创造了新闻以及新闻是怎样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确立人在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新闻学原理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关于人的观点、关于实践的观点已经很好地为新闻学的“实践——人学”方法提供了有力注脚。可惜的是,作者只是停留在现象层面的论述,没有对这种思想萌芽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索与建构。
从本质层面和新闻学本体论的角度来说,“实践——人学”方法不仅揭示了新闻学的本质,更为新闻理论研究提供了最高方法论和最根本的研究范式。其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在于它把当代新闻理论研究中的研究与实践脱节问题进行了解构与建构,指出研究中存在的“空中楼阁”现象,并对如何进行新闻理论的科学研究提出了实践性的根本性的方法论要求;同时,对当今新闻业界存在的轻视理论指导的现象提出了方法论层面的批评,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践方法模式。总之,“实践——人学”的新闻理论研究方法,如同“历史——逻辑”的方法,为新闻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本文为“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0YJA860020)
注释:
①郝雨:《新闻理论的哲学化研究与体系建构》,《河北学刊》,2006(1)。
②转引自纪忠惠:《理论新闻学的范式转变》,《当代传播》,2007(6)。
③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309~482页。
④陈坚:《新闻实践论——实践的观点是新闻学原理研究中的基本观点》,《江苏社会科学》,1994(5)。
⑤唐海江:《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新闻学》,《现代传播》,2007(3)。
⑥“客里空”是苏联作家柯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间创作的话剧《前线》中一个特派记者的名字。他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
⑦杜一娜:《山西煤矿封口费事件60人涉案14名媒体责任人受罚》,《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11-27。
⑧邱敏:《两记者遭富士康3000万天价索赔》,《广州日报》,2006-12-29。
⑨宋万林:《“实践人学”的缺位与“角色定位”的迷失——从“记者高勤荣案”透视中国新闻学体系》,《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5)。
⑩宋万林:“实践人学”这种概念最早是在宋万林著《“实践人学”的缺位与“角色定位”的迷失》,[《新闻爱好者》2007(5)]中提出的。
⑾宋万林:《“实践人学”视域下的新闻学理论研究》,《传媒观察》,2008(9)。
⑿王卫明、揭云:《新闻业务类课程怎样进行实战训练?》,《今传媒》,2008(7)。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传播系)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