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体对谣言控制的叙事框架
2011-12-29雷祥王辰悦罗莉娜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3期
摘要:日本核泄漏后,“吃盐防辐射”、“核辐射污染海盐”等谣言迅速传播,造成了我国大范围的食盐抢购。面对谣言,大众传播媒体迅速做出反应。本文通过文本分析,解析控制谣言的叙事框架,揭示框架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权力控制等深层原因。
关键词:谣言 叙事框架 风险社会 权力控制
在日本核泄漏后,一些谣言在我国大范围、多层次传播,给社会和经济秩序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民众的正常生活秩序。我国媒体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对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私下渠道传播的,公众感兴趣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虚构事件,它不是中性的消息,而是带有欺诈、诽谤或攻击性的负向舆论。”①在以地球村为标志的全球化时代,谣言的传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传播工具已将谣言推向了多维接力的新层次。
谣言的叙事框架
大众媒体之所以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谣言,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所采用的叙事框架。新闻虽然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但作为一种叙事的文体,在运作中就已经打上了主观思维的烙印。新闻框架首先在美国学者塔奇曼《做新闻》一书中被提出,塔奇曼借用这个概念,把新闻框架视为新闻对现实的一种建构。
“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我们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如此奥妙、如此多样、有着如此频繁变化与组合的环境。”②这就需要对环境进行简化,这种简化既是受众认知的需要,也是传者操作的需要。新闻寻求一种简化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这要求框架呈现出事实与序列的组合关系。
同时,框架也是一种叙事视角,“不仅仅是为了起到云谲波诡、耐人寻味效果的艺术表现问题,其终极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有意义、有倾向的文本世界,并以此来理解现实”。③正如热奈特采用聚焦一词探讨谁在看的问题,新闻框架叙事的模式可以由不同的视角折射出不同的诉求,以及诉求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本文通过对今年3月17日到21日各大媒体对谣言报道的文本分析,将其主流的叙事框架定义为权威性叙事框架。
媒体作为党的喉舌以及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资源,在处理与谣言相关的新闻报道中,必然将主流意识形态贯穿其中。权威性的叙事框架,“使得新闻话语在意义化的过程中,将其建构的知识进行分类,褒贬善恶,区分正常与非正常,赋予价值含义,以最终形成符合主流意识的规范化角色、规范化行为和规范化社会”。④
呈现。将谣言呈现出来,并非单纯地描述现象,而是需要在空间上组合,使谣言成为一个事件。这种化点为面的操作,把谣言塑造成为公众的公敌。其捆绑式的做法,是能够将群体癔症转化为群体免疫,以最小的传播成本获取最大的传播效益。
辟谣。以地球村为标志的全球化时代,谣言不仅止于智者,更止于信息透明和正式传播渠道通畅。大众传媒只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协调合作,才能使其社会效用最大化。其中政府提供充分而真实可信的消息至为关键。政府为消除不确定性最为有效的形式便是召开新闻发布会。这种仪式化传播是以政府公信力和舆论导向力为实现条件的、以充分的机制化为保障的。在这次辟谣中,政府以迅速的反应、翔实的解释、权威的承诺遏制了谣言的传播。
惩处。这是权力规训的手段,也是一种说服逻辑的体现。梵·迪克将之称为“极化策略”(Strategy of Polarization):对集团内的人、事积极描述,对集团外的消极描述。在民众心中,谣言通常与阴谋论联系在一起,阴谋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个反面的利益主体。沿着这样的逻辑,只要抓住背后这些居心叵测的“奸商、坏人”,谣言便不攻自破。于是报道中出现了大量的严惩哄抬盐价的商家,并将其与推高股价、游资操纵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严谨的逻辑叙事链条。事实也表明“谁是谣言背后的推手”这样揭露“阴谋”的文章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它不仅是警示和规约性的,也是符合民众心理期待的。
平息。这是效果的镜像呈现,因为谣言一旦被认定为“谣言”,必定会迅速平息。谣言是否过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前面一系列逻辑后,在媒体上它一定要平息。谣言迅速散布与民众抢购食盐的行动密不可分,行动本身即已成为社会交往的符号。行动传播引发的谣言需要行动传播予以制止。
系统化和典型化叙事。这一次辟谣,各大报纸、网站几乎都在重要版面用了巨大篇幅连续对“谣盐”风波进行了报道。“人为了追求判断过程的简化,一般依赖容易想到的事情来归因,很少全面考量所有因素。”⑤从议程设置的角度,媒体影响到了受众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权力操控,这种操控通过系统的、有序的、事实的、连续的逻辑叙事,重复地、不厌其烦地辟谣,产生了强大的铺垫效应,最后媒介议程得以影响到公共议程。“这种相对持续,可重复并重新辨认的媒介,不同于谣言粗糙、短暂和不延续的话语形式”⑥,正是媒体获得权威性的原因所在。
借助典型化,使得“本来在时间上无序的潜在新闻事件,有了一个大致可行的生产调度图,并与每天工作节奏保持呼应。”⑦从呈现谣言、辟谣、打击不法商贩、揭露幕后到最后谣言平息,这是在讲述一个完整而富有逻辑性的故事。抛开这些事件的事实联系,可以看出的是,媒体根据自身的实践需要在操作中建构出这样一个框架。
框架的背后
社会行动者的行为既是日常生活的内在规则,又是社会结构的表征。正如吉登斯经典的结构二重性表述的那样,“结构在整体上对作为个人存在的社会行动者及其行动具有某种强制性和某种意义上的不可选择性”。⑧新闻叙事框架也就不是简单的组织操作,而是社会结构所决定的必然规则。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其所体现的运行机制也不同。
风险社会语境下的框架叙事
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