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友情的特征
2011-12-29郭凤花许玲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3期
摘要:亲情、友情与爱情一起构成了人生的情感世界。但是,这些美好感情的自然流露,往往要受时代的制约。《红楼梦》是封建贵族贾家的一部兴衰史,在小说描述的那个时代里,宗法制度极端严酷,因此,封建礼教下的亲情往往比水还要淡,而在种种伦理道德的束缚下,自由的爱情更没有生存的土壤。相形之下,少些伦理道德束缚的友情之花,在那冷酷的社会里,即便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却依然开得分外动人。
关键词:友情 多层次性 超阶级性 模糊性
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也叫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类,其中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包括友情、爱情等这些情感因素。这也就是说,友情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来说,几乎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一个正常的人如果长时间地离开人类社会生活,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业已形成的正常心理就会产生变异,所以,作为一个社会人,不能没有人与人的交往。友情的境界虽然有高低之分,但正如爱迪生所说:“友谊能增进快乐,减轻痛苦,因为它能倍增我们的喜悦,分担我们的烦恼。”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友情是人们生活中必需的。《红楼梦》是一幅描写当时社会风土人情的画卷,其中涉及的人物形形色色,人物的志趣千差万别,人物的精神境界高低错落,因此,这些千差万别的个性人物所展现出的友情也五彩纷呈。归结起来,《红楼梦》中各色人物之间的友情,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友情的多层次性
人的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志趣不同,其友情观也会因之不同。人们追求的友情的最高境界是“高山流水话知音”。这种友情拒绝功利,不讲任何条件,没有任何意图,仅以对方的感情依恋为基础,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这种友情,可以使人们的性情得以舒展,心灵产生共鸣。《红楼梦》中当然也不乏这种高层次的友情,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感情。确切地说,《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感情在发展为爱情之前,原也不过是两小无猜,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的“知己”友情。正因为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欣赏,惺惺相惜。这类友情在《红楼梦》中,同样也存在于同性之间,比如贾宝玉跟柳湘连之间,贾宝玉跟蒋玉菡之间,甚至黛玉跟紫鹃也可以称得上,这些人之间因志趣相同,所以心理距离才可以更近一些,相互来往得自然频繁些。追求高层次友情的人常感叹“知己难求”,所以当《红楼梦》借林黛玉之心,发出“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之叹时,人们才会觉得分外动人。
除了有志同道合的知己友情外,《红楼梦》中也有江湖侠义一样的友情。虽说《红楼梦》缺少《水浒传》中那“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江湖义气,但并不是说《红楼梦》中没有“侠义”之情可圈可点。《红楼梦》里倪二助贾芸就是一例,人们借贾芸的想头“素日倪二虽然是泼皮无赖,却因人而使,颇有义侠之名。若今日不领他这情,怕他臊了,倒恐生事。不如借了他的,改日加倍还他也倒罢了”。可以看出,倪二不是因为喝醉了酒才糊里糊涂地慷慨解囊,而是平日里就有仗义疏财的豪侠义气。《红楼梦》中同类的人物远不止这一个,其中描写柳湘连不计前嫌,危急关头不仅救了薛蟠,还跟他结了拜一事,更是彰显柳湘连身上那股难得的侠义之气,这说明《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江湖风雨,但却一样存在着激昂的江湖豪情。
如果说江湖侠义的友情仍有可取的话,那么人们对功利朋友往往是不屑的。但跟曲高注定和寡一样,那些高境界友情通常是难得一见的,《红楼梦》中更多的是功利性和“酒肉朋友”一类的友情。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重淡如水的友情、重知心知己,但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大部分人都还是普通的“庸人、俗人”,这些普通人同样也需要“志趣相投”的人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于是,很多低层次的友情常因某种利益、某种特殊的关系维系着。《红楼梦》中这种友情是最多的,如围绕薛蟠身边的那些:《红楼梦》书中提到“薛蟠随母住到姨父家,从来时的怕担心姨父的管教约束,到后来的乐在其中,就是因为贾府有贾赦、贾珍、贾蓉等一干跟他臭味相投的人,可以跟他通宵达旦地聚赌、聚酒”,从这里,人们可以想象围绕薛蟠身边这些人友情的情形,这真可以算得上“酒肉朋友”的典型了。《红楼梦》中这种因某种利益维系的“友情”无处不在,抄拣大观园一事的发生,归根结底是要追溯到邢夫人跟王善保家的都忌恨王熙凤这一层关系上。正因为友情这种普遍存在性的缘故,所以当人们以鄙夷的目光审视《红楼梦》中薛蟠“酒肉朋友”的同时,看到薛蟠在贾珍的儿媳秦可卿死后慷慨“捐棺”之时,也会油然生出几丝好感来——原来“恶人、俗人、庸人”的友情也并不总是那么俗不可耐,这本来都是人性各层次需要的一部分。
友情的相同际遇性
“同病相怜”,通常情况下,相同处境、相同经历、相同身份的人更容易相互理解。《红楼梦》描写的背景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面的各色人物分属于不同的阶级、阶层,自然人物关系所展现的友情很多也都带上了“阶级友情”的特征,那些相同命运的贵族小姐,那些同样侍奉主子、小姐的小子、丫头,还有大观园那些同台唱戏的小戏子无不如此,相似的命运将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让他们相互拥抱着取暖。
人们看到《红楼梦》中描写的史湘云和林黛玉,两人言语之间常有摩擦,但相比大观园的其他姐妹,两人更多的似乎是相互理解。因为每次进贾府,史湘云多半住在黛玉的屋里,而不是探春、惜春等人那里,这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还有中秋节赏月那段情节,湘云这样宽慰黛玉:“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还不自己保养……”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出,正因史、林二人都是自小父母双亡,孤苦无依,有着相似的处境、心境,所以史湘云才可能这样设身处地地站在林黛玉的角度安慰她。
大观园中的小姐们如此,丫环们的好多友情也是建立在相同命运这一基础上的。《红楼梦》中提到贾赦要强娶鸳鸯为妾,相同身份的袭人、平儿等人安慰时,平儿说了这样一番话:“这是咱们好,比如袭人、琥珀、素云、紫鹃、彩霞、玉钏儿、麝月、翠墨,跟了史姑娘去的翠缕,死了的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