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语境下手机媒体的机遇和隐忧
2011-12-29李旦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3期
摘要:碎片化时代,手机媒体结合自身突出的比较优势,积极顺应信息碎片化、媒体碎片化及受众碎片化的传播潮流,取得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手机媒体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隐忧。唯有狠抓机遇,认清并规避缺陷,才能促进手机媒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碎片化 手机媒体 机遇 隐忧
“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常见于和“后现代主义”有关的研究文献中,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被破解成诸多的碎片。后来此概念引申至传播学领域,成为描述当今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说法。在碎片化传播语境出现之前,人们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大众媒介中选择数量有限的传播内容,受众基本上处于一种整体的信息接收状态。随着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媒体越来越多,信息全面爆炸,受众急剧增加,传播模式正由“点对面”向“点对点”转化,碎片化已经成为后工业社会最显著的传播特征之一。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剧了对信息、媒体及受众的碎片化分割,“小众媒体”和“自媒体”的社会地位稳步提升,传统大众媒体的生存空间遭到前所未有的挤压。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①碎片化语境下,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工具——手机应运而生。手机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媒介格局,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与四大媒体不同的是,手机更符合碎片化的传播要求,它能在传统大众媒体无法触及的碎片化时间里,起到良好的补充性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受众离不开这种自由灵活的掌上媒介形式,部分人甚至患上了“手机依存症”。
手机:碎片化语境下的碎片化传播
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原有的连续且完整的大块儿消费时段被打碎,人们不得不在肢解后的零碎时段里进行碎片化的传播行为。手机媒体审时度势,不断调整碎片化的传播策略,以适应碎片化的传播语境。
信息碎片化:话语霸权的逐步消解。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信息发布者善于用短、平、快的解构策略将原本完整深刻的信息分解成破碎易懂的片段。轻博客、微博、微电影、微小说、一句话新闻、视频短片等碎片化的信息处理方式已屡见不鲜。传播者在赛博空间里尽情地玩弄碎片,揶揄权威,从而体验肢解话语霸权所带来的那种反叛的、散漫的、戏谑的心理快感。面对海量的繁杂信息,受众的时间和注意力有限,他们只能在诸如吃饭、候车等类似的时间空隙里,选择那些快速滚动的新闻碎片。有时只对几个闪现的关键词进行简单的拼贴,就能快速建立起对信息全貌的推断。人们在浮光掠影的阅读过程中,拒绝深度,懒于思考,仅仅停留于事物零碎的浅表印象。久而久之,受众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习惯逐渐养成,该习惯最终又反过来加剧了碎片化信息的涌现。
传统大众媒体线性播出的节目流程及完整翔实的块状信息编排模式,显然有悖于当今的碎片化传播语境,致使碎片化观众不断流失。手机媒体依靠自由灵活的信息编排样式、点对点的传播模式以及良好的交互性和时效性,吸引了大批游移受众。人们可以利用手机在碎片化时空内进行快速的信息沟通。一条短信息从制作、发送到查阅,几乎不需要什么繁杂的技术要求,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仅需要短短几秒钟时间。一对一的传播模式确保了手机接近百分之百的信息到达率,从而大大降低了信息反馈的不确定性。另外,传统大众媒体长期垄断有限的公共资源,信息反馈环节缺失,加上把关者对坊间信息的严格控制,普通民众发声尤为困难。手机作为一种人人可参与的草根媒体,凭借碎片化、异质化的传播内容,成功打破了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改变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被动地位,赋予了社会大众平等的发言权,为人们积压已久的情绪提供了宣泄的出口,使曾经处在大众传媒话语霸权边缘的普通民众,不再被压制在舆论的最底层。每个人都可以借助手机微博进行信息生产,或发表评论,甚至能摇身变为亲近可信的意见领袖。总之,手机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刺激了大量坊间原创信息的爆发,成为形成社会舆论压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媒体碎片化:渠道霸权时代的终结。全媒体时代,媒介无处不在。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多,媒体形态日益丰富,媒体类型更加多元,渠道霸权时代已经终结。传统媒体为适应媒体碎片化的传播趋势,纷纷制定出各自的应对策略:报纸版面不断扩充,杂志种类逐渐增加,广播受众越分越细,电视频道越开越多。然而,传统媒体受固定终端设备的限制严重,譬如人们要想从电视上获取信息,就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固定的场地内进行无移动的信息交流。手机由于体积小,私密性、便携性和移动性十分突出。掌上媒介能给人带来安全感,也恰好契合了国民含蓄表达的传播习惯。尤其是一人一媒体的传播优势,使手机用户能够一边走路一边进行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交流,该过程几乎不受时空限制,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完全符合碎片化语境下受众私人化、自主化的传播要求。
目前,人们利用媒介为自身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所以对媒体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G技术将无线通信和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有效结合起来,使手机网络数据的传输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为手机媒体类型的多样化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电子邮件等3G技术的普遍应用,手机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实现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各媒体功能的融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手机彩信、手机小说、手机广播、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博客等媒介形态大量涌现,手机媒体的碎片化功能越来越完善。至今,手机媒体已经不再是最初仅限通话、短信功能的人际传播媒体,从本质上讲它已具备普遍意义上大众传播媒体的特征,所以说,功能齐全的手机媒体不仅加速了渠道霸权时代的终结,同时还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障碍,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有效地融为一体,成功促进了不同传播系统的大融合。
受众碎片化:混沌整体的解构分割。大众传播意义上的受众是指所有已接触或可能接触媒介信息的人,从宏观上讲,受众是一个混沌不清的集合体;从微观上看,受众又是匿名状态下沙粒般存在的复杂个体。当今社会,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和传播动机越来越复杂多变,受众分散性、异质性和多样性趋势不断加强,原本模糊存在的受众集合体逐渐分化为不同阶层、不同生活状态下的小众群体。从广播到窄播,从大众到分众,从“传者中心”到“受者中心”,为迎合受众碎片化态势,信息生产者想尽一切办法挽留数量有限的目标受众。手机媒体成本低、门槛低,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程度高,促使其成为覆盖人群最广的一种媒介形式。据新华网报道:由工信部发布的报告数据推测,至2011年5月,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首个拥有9亿手机用户的国家。②
随着受众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一个以“我”为中心的信息传播体系正在形成。市场渴求更加精准的传播,但要想对隐匿且广泛存在的“我”进行碎片化分割是十分困难的。“手机实名制”的实施为更加精准的分众传播带来可能。工信部规定,自2010年9月1日起,中国正式实施手机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办理手机入网业务时,用户须持本人身份证进行实名登记。“手机实名制”推行以后,通过技术手段能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使用环节迅速辨别出传受双方的真实身份,这就为追究信息内容的权责问题及对受众群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居住地的划分提供了方便。手机媒体和运营商及其代理人联合,能轻而易举地重新归聚上亿的碎片受众。“手机实名制”的实施还能够对手机用户进行定位跟踪,有效惩治信息敲诈与欺骗等违法行为,从源头上实现了对手机媒体的监督管理,有利于净化手机的媒介生态环境,为绿色传播奠定良好基础。
手机媒体的发展瓶颈
作为新兴的媒介形式,手机还处于漫长的探索发展期,信息传播活动中仍存在诸多隐忧:首先,受自身硬件条件的制约,传播效果不理想。手机屏幕小,显示内容有限,狭窄视觉范围内的频繁翻页阅读,容易使受众产生急躁和不耐烦情绪;手机画面分辨率低,成像效果差,音质水平一般,不利于呈现有视听冲击力的宏大场面;手机存储容量小,信息的全面性、翔实性和深刻性不足,严重制约了业务范围的拓展。其次,手机媒体所发布的信息权威性低,媒体美誉度还有待提升。由于手机用户的媒介素养偏低,有效过滤不良信息的能力差,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又不复存在,这就导致手机信源的可靠性以及信息的权威性遭到质疑。另外,手机阅读还有一定的强迫性,传播者往往强行输入受众不感兴趣的垃圾信息或商业广告,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干扰,无形中增强了人们对手机信息的抵触情绪。再次,手机媒体的受众群相对单一,有效受众范围过窄。从理论上讲,中国拥有数亿的庞大受众群,但真正把手机当做媒体并参与传播活动的只是那些教育水平高、消费能力强的年轻人,而在年轻人当中又以数量有限的城市白领和大学生群体为典型代表。其余绝大多数受众还仅仅将手机当做通话工具,并没有养成从手机上获取生活信息的习惯。最后,手机媒体采编水平极低,独立制作能力差,长期依附于传统的大众媒体,靠与传统媒体联合而获得信息发布或转载的权利。对此,人们“依据手机终端+报纸=手机报;手机终端+杂志=手机杂志;手机终端+小说=手机小说;手机终端+电视=手机电视;手机终端+广播=手机广播,依此类推,最终无奈得出手机终端+?=手机?的结论”③。手机媒体缺乏完整的新闻采编体系和媒介运作管理体系,专业化的从业人员又少之又少,致使手机新闻信息缺乏严密性和原创性。长此以往,手机将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媒体,只能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而存在。
结语
毫无疑问,中国传媒业已经进入“融媒”的“竞合”时代。手机媒体在与传统媒体并存、互补和融合的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走独立发展道路,积极创新,逐步完成从补充性媒体向主流媒体的彻底转变。手机比报纸更互动,比广播更自由,比电视更便携,比互联网更普及,因此手机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结合碎片化传播的时代特征,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不断满足人们闲暇及移动等碎片化时段的传播需求,进而扩大忠实受众群的范围。手机的画面不及电视,声音不及广播,深度不及报纸,丰富性又不及网络,所以手机媒体要重视技术研发,不断改善声画质量,优化传播效果。在市场化进程中,手机媒体应加强对自身人才的培养,建立完整的采编队伍,促进传播内容从拷贝传统媒体到独立制作的转变。同时,还需努力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从依靠流量收费转移到依靠广告收费上来,并禁止传播活动中的强买强卖行为,改善媒体运营商与用户之间的“不和谐”状态。此外,国家要加大对手机媒体的信息监管力度,加快立法进程,从而提升第五媒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推动手机媒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注 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我国即将成为世界上首个拥有9亿手机用户的国家》,2011-04-26,http://news.xinhuanet.com/it/2011-04/26/c_121348760.htm
③侯欣洁:《新媒体时代手机媒体内容形态发展态势刍议》,《新闻传播》,2010(7)。
参考文献:
1.毕永华:《手机媒体的优势与局限》,《记者摇篮》,2010(5)。
2.赵静静:《3G时代,手机将或成第五媒体?》,《新闻世界》,2009(12)。
3.孙珉:《论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特征》,《新闻界》,2007(6)。
(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2010级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