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视野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2011-12-29向志强张婷婷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3期

  摘要:在跨文化传播中,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空间。分析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与现实发展状况,探索如何在坚持民族气质的同时使中国电影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走向国际,是本文对跨文化传播背景下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全球化 中国电影 跨文化传播 民族性
  
  跨文化传播与文化的民族性坚守
  美国动画影片《功夫熊猫2》在华热映,好莱坞在中国电影市场再次赚得盆满钵满。除了巨大的票房收益之外,影片带来的更多的是国内关于电影文化侵略的争论。《功夫熊猫》在跨文化传播中用中国的文化再次刺痛了国人的敏感神经,文化侵略的声讨此起彼伏。然而,故步自封并不是保护民族文化,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它应该是世界的、民族的、大众的,真正用包容的胸怀参与国际文化传播与交流,这样的艺术才能拥有不朽的意义。
  《功夫熊猫》的文化侵略之争本身就体现了我们在跨文化领域的不自信,文化的民族性坚守并不是拒绝交流、拒绝融合、拒绝碰撞。越是民族的文化,就应该越经受得起外来文化的考验,在交流与碰撞中更加成熟,沉淀出更加浓郁的民族特色。伴随着人类交往扩大化而产生的文化渗透和影响,已经使跨文化传播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文化交流的全球化语境,任何文化的故步自封都将成为文化融合发展的障碍。在开放的市场中,中国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抵制“侵略”,更需要进一步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使中国电影不仅能“引进来”,更能大方地“走出去”,将民族符号打造成世界文化,这才是我们在跨文化传播中应该关注的焦点。在跨文化传播中,与《功夫熊猫》的“引进来”相比,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传播过程中,更需要在国际化视野中打开思路,深入探索。在这个探索中,电影《南京!南京!》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来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与跨文化传播的问题。
  《南京!南京!》:一场文化立场的坚定与妥协之争
  2009年,电影《南京!南京!》将南京大屠杀这段铭刻在中国屈辱史上的人间惨剧推到幕前。影片中,导演陆川试图通过一个日本兵的视角诠释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这种全视角的诠释,使电影在赚足了国内票房之后,也在国际电影市场上掌声不断。对于陆川的这种一改中国电影以往对于民族问题的强烈仇恨的立场,日本传媒界更是赞扬不断。然而也正是这样一种诠释,引发了国人对民族立场和文化立场的大讨论。
  影片中,尽管陆川试图用更全面、更立体、更公正的视角来理解和表现这场屠杀,但是从民族立场来讲,这种尝试本身就是一种叛离。很多人无法接受电影中所呈现的对日本兵的温和态度,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甚至直言这是一部不及格的影片,他认为,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哪怕我们思想再解放,一些基本的大是大非,基本的立场,一个基石是不能动摇的,有关历史的基本事实不能动摇,有关我们作为一个人的良知,作为人类成员的一个基本的人性的立场不能动摇”①。崔教授指出电影不仅仅只是艺术,更代表了一种立场,尤其是大是大非面前的民族立场,这正是这部电影在国内引起激烈争议的关键所在。在历史与艺术、国内与国外的问题把握上,陆川似乎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说服国内观众,尽管他一直在努力尝试以一种世界化、有更广泛语义特征的形式来接近国际观众,但这种尝试关乎我们的民族立场和文化立场,即使讨好了一部分国际观众,却无法获得国内观众的谅解。
  在国际电影市场上,中国电影一向处于弱势的边缘地带,陆川对于国际市场的开拓、对国外受众期待视野的估计与揣摩,是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走向世界所需的国际视野必然的要求。但是如何在国际视野下通过电影正确地传播民族文化、强化民族立场,这是包括陆川在内的国内电影导演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经济的全球化已经使跨文化传播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人们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解,也由二战后对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的批判性的否定解读发展到逐步认识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的重要意义。任何的文化故步自封已经变得不再可能,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在引发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全球化与本土化矛盾的同时,本身就已经蕴涵了全球文化共享的趋势。
  在文化的全球共享过程中,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它能以生动再现的特点轻易打破文化与国界的壁垒,把文化和意识用画面、声音、符号手段展现出来。在全球电影文化传播领域,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还处于弱势地位,尚不能准确地在国际传播视野中树立中国形象。尽管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迫切需要国际视野,尤其是对国外受众期待的估计和揣摩,但是为了争取国际市场而采取的这种剥离民族感情的叙事姿态还是有极大的风险,甚至有可能成为对潜藏在世界主流文化背后的西方文化的迎合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片面抽象。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状况分析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一直禁锢在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之中,缺少开阔的国际视野,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才有所改观,但是其走向世界的步伐仍然过于缓慢,②与此对应的是世界电影市场近百年的繁荣。没有交流的文化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断绝与外来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也是没有朝气的,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中国电影作为承载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任务的传播媒介,必须积极参与跨文化传播,在跨文化传播中汲取思想和艺术营养,输出中国的民族文化。
  与此同时,全球化语境为中国电影参与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性。全球化虽然带来了文化同质性的危险,但是另一方面,传播全球化也会引起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抵抗,使文化的异质性、本土性更加彰显。因而,全球化一方面表现出文化差异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不同文化的流动与交换。中国电影置身于这样一种空前频繁的跨文化传播语境中,自然有其发展的广阔空间。
  关乎文化之争的跨文化传播现状。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使中国电影更好地与世界融合,需要有更加坚定的民族立场。用具有人类性的民族影像取得艺术和商业的和谐发展,是中国电影立足于世界的解决办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站在人文视野的高度,尊重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承认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才能赢得世界的认同。”发展中国电影,必须站在时代和世界的高度。新中国早期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刘三姐》、《五朵金花》、《阿诗玛》等为代表的影片,不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更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名片。
  相比而言,李安的电影因其对中国、美国文化的把握,对冲突与融合的关注,成功地获得了国内外的共同关注,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典范。他的成功,更多的来自对各阶层、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的思考,并运用合理的民族符号和文化元素加以表达。李安导演的电影中以太极拳、中国菜、围棋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以及电影中淡定舒缓的场景和自然的镜头,也为其中国电影增色不少。③
  在国际化视野中发展中国电影,不是要制造符合西方人审美趣味和理念的电影,而是要着力满足国人乃至整个亚洲文明所需要的文化。当前我们仍然处于跨文化传播的不利地位,因此,我们的电影想要成功,更要坚守自己文化的底线,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实现大发展需要以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坚定的立场充分把握文化的差异性,迎接世界的挑战。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1990年,哈佛大学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力量”概念,指“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作为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准则与制度的能力”。其目标是以“合法”的说服别人的能力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④在全球化的今天,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秩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综观电影市场,国际上有名的电影大奖,都通过对电影的评判树立起一种权威的话语,以掌握文化标准来确立其文化地位。以奥斯卡为例,奥斯卡通过美国电影和传媒的传播力量,成功制造出一种把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树立为全球文化标杆的模式。这种通过软实力成功实现议程设置的能力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依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讲就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大的宏观前提。只有在整体实力都有提升的基础上,找准中国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的文化特点和民族定位,才能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争取到更好的环境和空间。
  坚持民族特色基础上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实现跨文化传播,必须学会如何对电影的艺术信息、文化信息、影像信息进行编码,从而实现传播功效。中国电影应该发掘既具有本土性,又可以被世界所理解的文化资源,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兼顾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沟通。在《红高粱》、《黄土地》等电影中,红高粱、黄土地等特定的民族元素和意象,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一方面,尽管这些电影有以伪民俗来附和国际市场之嫌,但另一方面,这些民俗符号也体现了独特的民族镜像。⑤影片中对于文化反思、人文关怀的理解更是世界性的。在电影中既挖掘到体现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气质,又能得到世界性的共同的理解,是电影走向跨文化传播的成功道路。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挖掘,首先应该是在对国家、民族和历史的正确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对于中国民族电影来说,最明显的优势就在于中国有完全不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悠久且渗透到现代生活各个层面的文化传统。中国有几千年相对独立的文明发展历程,尽管19世纪末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仍然与西方文化有深刻的差异。因而,尽管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得文化的民族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是中西方世界的这种巨大的文化传统差异,意味着好莱坞电影很难代替中国电影的文化价值。⑥中国电影如果能够创造性地利用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仅是题材资源,而且也是价值观、审美观资源,就能在中国自己的市场,甚至亚洲和华人电影市场获得广阔的位置。
  小结
  全球化的发展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电影,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努力适应国际化语境,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实现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如何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本土开花,如何使诸如《功夫熊猫》这样的电影不再因中国元素被他民族进行重塑而引起“文化侵略”之争,如何使中国电影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 释:
  ①崔卫平:《〈南京!南京!〉一部不及格的影片》,人民网-日本频道,2009-05-18。
  ②中国电影家协会编:《中国电影:传统文化与全球化趋势》,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
  ③戴元光、邱宝林:《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检讨》,《现代传播》,2004(2)。
  ④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⑤尹鸿:《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当代电影》,2005(7)。
  ⑥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当代电影》,2001(4)。
  (向志强为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婷婷为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2009级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