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精神看电视民生新闻之流弊
2011-12-29谢春红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3期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有别于传统新闻,以其选材的本土化、平民化,报道立场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的大众话语等特征为鲜明标志,在当今的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流弊也是显而易见的,要摆脱轻俗,走出困厄,必须充分认识这些流弊的负面影响,倡导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轻俗 新闻职业精神
2002年《南京零距离》栏目一炮走红,带动了一批以民生新闻为载体的新闻性栏目,使得民生新闻及其运作理念声名在外并且开始得到学界的热评、业界的追捧。《南京零距离》成功以后,国内许多电视台纷纷跟进,打造具有各自地域特色的民生新闻栏目,一时间,民生新闻在电视新闻界遍地开花,无论是收视率还是社会影响力,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传统意识形态下的电视新闻以官方消息为主,多报道官方欲与人知的消息、信息,关注于记录国家大事和政府行为,民生电视新闻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报道领域由官方向民间转变,报道视角由小人物视角看小人物,媒体姿态实现了由转播到互动的转变,使受者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电视民生新闻“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倾听百姓话语、传递民意民声”,以其选材的本土化、平民化,报道立场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的大众话语等鲜明特征,一改传统新闻播报的宏大权威、居高临下,营造了温情、世俗、人性的新闻氛围,这使得民生新闻自诞生至今,赢得广大民众的强烈共鸣,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和社会的认同。
电视民生新闻之流弊
毋庸置疑,电视民生新闻的产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一般受众的知情权,提高了受众在新闻活动中的参与度,但是,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兴盛和发展,民生新闻栏目的队伍不断壮大,在具体节目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选材狭隘,格调低下。电视民生新闻显现出“轻俗”端倪:轻浮、轻率、轻佻(较之于庄重)和庸俗、媚俗、恶俗(与通俗)。在贴近百姓现实生活的幌子下,一些民生新闻栏目为了吸引大众眼球、提高收视率,在选题过程中忽视了新闻媒体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刻意迎合庸俗阴暗的不良价值取向。报道内容上,经常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天灾人祸、邻里纠纷、街头闹剧等新闻价值含量比较低的内容,不加选择地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为报道的重点。个别媒体对民生新闻的选题负面报道远多于正面报道,为了吸引受众,一些媒体甚至以展示假丑恶、新奇特、血腥性的内容来招徕受众,有闻必录,节目中充斥强奸、盗窃、杀人放火等犯罪案件,致使某些所谓民生新闻的电视节目就好像恐怖片,甚至是“三级片”,结果造成媒体的生态污染,忽视了民生新闻帮助群众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功能、新闻的教化功能,弱化了民生新闻为政府献策、为百姓解忧的社会责任。
缺乏引导,深度不够。舆论监督也是民生新闻高举的一面大旗,这促使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报喜多于报忧,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但有些电视媒体只从做新闻出发,对问题只满足于披露而不致力真正解决,只是点到为止;或是展示了局部的现象,却很难直达本质,报道缺乏高度和深度,媒体的责任退化、旁落,这类新闻对民众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它并没有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没有向人们展示如何去应对此类社会问题。成功的民生新闻,除了将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传达清楚,还必须对新闻进行深度加工,使新闻事实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情感发生紧密和直接的联系,必须让老百姓觉得“有用”,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将新闻的力量转化为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促进问题的解决,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帮助观众了解新闻背后更多的蕴涵。
角色错位、职权越位。媒体要为广大民众的利益而大声疾呼,但不能替代法官替代政府职能部门直接处理事端,媒体只能起到桥梁和信息沟通作用,发挥自身的服务功能。媒体不是权力机关,记者更不是裁判员和法官,而一些媒体习惯于滥用监督权,致使淡化了记者的职业角色意识,言行自觉或不自觉地越出了自身的职业本位,借助自身背后媒体的力量,由一个传播沟通者的角色变成了一个当事人甚至是执法者的角色,越俎代庖,包打天下,不恰当地介入社会纠纷和矛盾之中,充当裁判员甚至法官的角色,以至于一些群众也产生了“新闻媒体比法院、检察院还管用”的错觉,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全部寄托到媒体身上,使媒体(记者)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发生异化,以至于有的地方出现老百姓“有事找媒体,帮忙找记者”的现象。记者使用带有倾向性的报道语言或是不客观的报道立场、态度确实会误导受众,这是有违新闻职业精神的。民生新闻报道要回归理性,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合理判断,以此引导受众冷静、理性地看待各类社会问题。媒体要合理定位自身角色,不能越权干预司法、立法、执法,以舆论监督代替政策执行,甚至利用舆论干预和影响案件的侦破和审理。
意图功利,有违人道。民生新闻以关爱民众为目的,彰显人道主义的温暖,其关注对象是普通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诉求,其本质是新闻报道中对人的关注、尊WCjvRXH0fQPY45cBNgNkvA==重和维护,还体现在节目制作与播出中对报道对象人格尊严与隐私权的尊重。电视民生新闻把镜头对准老百姓,察民情,传民意,介入得深是好事,但是也要注意不能越界。一些媒体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打着满足公众知情权、表现百姓现实生活的幌子,强行闯入社会个体的私人空间,公开个人隐私,忽视了对民众个人名誉和私隐的保护,严重伤害当事人的人格和尊严。或是一味追求新闻效应,制造卖点,报道内容缺乏人文气息,新闻价值判断过于生硬与冷漠,报道方式以及对待报道对象的态度缺乏人文关怀,记者采访时只顾自己的需要,不管当事人的感受,更不顾及对被采访对象可能造成的情感伤害。善意和良知具有打动人的永恒魅力,电视民生新闻要把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作为栏目追求的终极品格,既真诚地赋予百姓话语权,又时时处处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体贴和爱护,这样才能在观众中产生较高的忠诚度和美誉度,为媒体带来稳定的收视率,进而提升其竞争力,赢得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面对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流弊,我们不得不倡导新闻职业精神、道德自律、专业品质的回归。
新闻职业精神的坚守
新闻职业精神本质上包含三方面的理念:一是新闻传媒的使命和社会责任高于一切;二是新闻记者的正义理性是报道行为的宗旨;三是他律和自律是记者自我节制的动力。坚守新闻职业精神,要求新闻媒介担负起社会责任,为公众服务,提供真实、公正、客观的新闻报道,并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反映民意、保护公众的正当权益。电视民生新闻应当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和职业精神引导新闻传播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以新闻职业精神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并使之成为自己报道行为的自觉的价值取向。
首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民生新闻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与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的契合点中去选择民生新闻的报道“视点”。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服务的作用;发挥传递核心价值观,形成社会共识的引导作用;发挥释疑解惑,疏导情绪,沟通谅解的协调作用;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发挥正面引导与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媒体宣传中,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为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
电视民生新闻是时代的产物,应当主动承担其社会责任,用积极健康的传播方式,引导平民百姓的思想观念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倡导一种健康和谐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媒体要着眼于大局,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注重下情上达,上下沟通,帮助民众解决生活难题,充分发挥民生新闻报道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要提高民生新闻的品位,注意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将主流媒体的话语与百姓需求相契合,努力拓展民生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民生新闻质量,提升民生新闻品位,倡导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守主流价值,决不让低俗之风污染荧屏。
其次,坚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是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受众对新闻的基本要求,并且直接受到受众的监督,新闻的公信力就在于真实,真实反映社会是一个媒体应负的起码责任,记者必须为新闻的真实性负责。新闻的真实性的主要内涵有:一是新闻所反映的要有事实根据,要确有其事;二是新闻所反映的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事实真相;三是就一个时期的新闻报道而言,不仅一条条新闻是真实的,而且这些新闻的总和、整个报道也是真实客观的,做到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相统一;四是对于整个新闻报道以及对某些重要新闻,则要求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并要求力争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反映本质的真实。即是说不仅对具体事实的发生、发展做出全面、准确的揭示,而且要对这一具体事实的社会环境及同其他事件的真实关系做出正确判断,不能容许失实新闻和假报道,而当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在道德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如主观曲解、品位低下、情趣灰色、组接的不公平等都是对新闻真实性的漠视。
最后,新闻从业者要努力将新闻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心理素养,恪守新闻职业精神,敬业爱岗,坚持真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关爱弱势群体,担负社会责任,传承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真切地关怀百姓疾苦,弘扬人文情怀,传递文明和进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是以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作为支撑的,涵盖了记者对于社会的理性精神、使命意识和关注社会大众的平民情怀和高尚心灵。强烈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意识升华了记者的人格境界,并最终体现在获取真相、表达真情、敢说真话、探求真理的具体职业实践中。健康的社会依赖健康的媒体,并最终依赖记者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心灵、高雅的情趣、良好的教养、清新的文风应该是新闻记者的人格追求,这关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记者绝对不能忘记或者放弃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要有对正义、良知、社会公正的强烈追求,同时树立平等理念、公众意识,这样才能做到以记者的平民情怀去彰显人本主义、人文精神。
电视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一些有碍自身发展的不良倾向。一些民生新闻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趋于肤浅、琐碎、庸俗与同质化,而以收视率为导向的片面做法又弱化了新闻媒介对社会公众的话语倡导功能,强化了对受众的迎合和误导,出现了低俗化和娱乐化现象,导致收视率、关注度和品牌影响力的下降,对民生新闻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了一些阻力。要促进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性发展,媒体必须不断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品质、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拓宽内容选择的广度和深度,加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富于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的新闻从业者。
参考文献:
1.刘建明:《新闻学前沿:新闻学关注的11个焦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侯迎忠:《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