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新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1-12-29王洋杨扬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期
摘要:“说新闻”以其亲民优势从诞生之初就迅速走红,发展到今天,“说新闻”栏目已覆盖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说新闻”也遭遇了瓶颈,庸俗、琐屑之风劲吹,突出表现在各地方台。本文就这一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说新闻”在地方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说新闻 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 机制
在东方卫视“2009华语主持高峰论坛”上,谈到新闻节目主持人时,赵忠祥毫不客气地点名陈鲁豫:“我非常不喜欢由鲁豫开创的‘说新闻’风格,这不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台应有的态度。新闻一定要用‘播’的,庄重、严肃、可信,把新闻节目搞成茶馆说书,那是非常不好的。”
“说新闻”与“播新闻”之争由来已久,有人认为“说新闻”是新闻改革的新思路,也有人认为“说新闻”与庸俗的低级趣味共生,是对新闻本质的亵渎。但现实是,从1989年的《凤凰早班车》到现在,“说新闻”已经成为被广大受众接受并习惯的一种新闻播报形式,而“播新闻”也从未被取代。新闻工作者面对的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类型的新闻事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新闻主播能够、也应该根据新闻内容的不同性质、目标受众的接受喜好以及栏目本身的风格定位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播报形式。因此,新闻的播报形式理应多元化。从“播新闻”到“说新闻”,从新闻访谈到故事化新闻,广大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探索出更多、更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它们各有各的优势,共同发挥传递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作用,难说孰优孰劣,也不能彼此替代。
“说新闻”自有其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土壤,但这一新闻播报形式的发展过程中暴露了多种问题,因此屡遭诟病。如何让“说新闻”走得更远、更好,是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新闻选择庸俗化、琐屑化
“说新闻”最显著的特点是亲切、自然、口语化。在拉近了电视与观众距离的同时,作为一种新闻播报形式,“说新闻”的内容大体上也被限制在生活资讯、社会新闻、奇闻轶事、家长里短等“软新闻”的范围内。对于严肃题材,“说新闻”通常选择“小切口”,将硬新闻软化之后再进行报道。长期在软新闻的圈子里打转,使“说新闻”在这个方向上越走越远,娱乐、猎奇之风愈演愈烈,这一倾向突出表现在视野范围相对较窄的各地方台“说新闻”栏目。请看这条新闻:“妻子因丈夫失约大打42个耳光”。采用的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就是丈夫跪在地上,被妻子打了42个耳光。不要说什么实际意义,就连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准确性都无法落实,单从新闻要素上看,这就是一件标准的废品,但就是这样一段视频,居然被国内多家卫视采用,我们不得不质疑地方台某些采编人员的把关能力和专业素质。这样的低俗内容,在时下的地方台“说新闻”中俯抬即是:“妻子欲整容成情敌模样挽回丈夫的心”、“妒火中烧,火锅热油泼上身”……此类煽情、暴力、猎奇的媚俗新闻在刚出现时,确有夺人眼球的速效,但时间稍长又极易惹观众反感。低俗内容绝不是“说新闻”的必然选择,这种做法有低估观众媒介素养之嫌,同时也牺牲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极不利于实现“说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对“说”的理解流于肤浅
某些主持人对说新闻的理解停留在“‘说新闻’就是口语化”的水平,认为说新闻就是要多用短句,用口语词汇代替书面语,这种认识未免流于肤浅。形式上,“说新闻”的确要口语化,但口语化并不是说新闻的全部内涵,如果一个说新闻栏目的主持人简单停留在用口语播报新闻的水平上,那么这档节目就无法形成个性,也就不可能在林立的“说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名牌。
“‘说新闻’是新时代受众对有声语言创作的一种呼唤。它是在新闻规范播音的基础上,在‘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总体风格中,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通过主持人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美学理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努力把新闻原则的刚性与语言表达的弹性融为一体,使我们的播音作品共性和个性兼而有之。”可见,“说新闻”赋予了主持人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要求主持人有扎实的新闻采编功底、杰出的创新策划能力,知识广博、机敏睿智。观众在“说新闻”栏目中希望看到的不再是传统的宣读现成稿件,而是希望看到更新鲜的表达、更深刻的见解、更独特的观点以及更丰富的背景。“说新闻”对主持人有着与生俱来的高度依赖,一流的说新闻栏目必须有一流的主持人,而主持人是否一流,要看他(她)是否说出了高质量的内容。最集中体现“说新闻”主持人知识储备和专业素质的就是新闻评论了,而纵观国内各地方台,有影响力的“说新闻”栏目主持人屈指可数,相当数量的“说新闻”栏目主持人在新闻评论这个最能彰显主持人个人魅力的舞台上疲于应付。
以上文提到的“42个耳光”为例,某省级卫视主持人的评论是:“丈夫有错啊,确实应该教育,不过这种打法,明显就是家庭暴力了,可怜这位严重妻管严的丈夫,他的苦衷不知道妇联管不管。不过看完这段视频之后啊,一些青年千万别觉得婚姻太恐怖了。”短短几句话,就存在多处低级错误,思路不清、语言松散、了无趣味,只会让观众感到不知所云。而同样是这段视频,在另外一家卫视的处理更加“干净利落”,主持人只说了一句:“目前这段视频是否真实还不得而知。”俨然一副“有闻必录”的架势,实在莫名其妙。国内地方台“说新闻”栏目主持人的新闻评论水平可见一斑,一些地方台“说新闻”栏目收视率下滑甚至销声匿迹也就不足为怪了。
舆论引导功能弱化
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掌握传播资源,也就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进行舆论引导。而某些“说新闻”栏目把“受众的非理性欲望被当做商业价值来开发,知情权被蒙蔽,政治权利意识被淡化。对于社会来说。文化价值理念无形之中被逐渐侵蚀和消解。”
首先,“说新闻”在选材上侧重软新闻,这在各地方台的表现之一就是过度还原生活,热衷于表现财产纠纷、家庭矛盾、婚外恋、刑事犯罪等负面新闻。长期积累的结果往往是在受众中造成消极、恐惧、失望等不良情绪,甚至成为犯罪教科书,不利于社会安定。其次,“说新闻”在新闻选择上多诉诸趣味性、贴近性、服务性、社会性,回避严肃内容,而主持人的评论必须依赖新闻事实,有感而发,所以“说新闻”首先在选材上就限制了主持人的舆论引导只能在较低的层次上徘徊。最后,“说新闻”栏目主持人总体素质不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具备把新闻说得妙、评得精的能力,这是阻碍“说新闻”走向高水准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大多数地方台的“说新闻”栏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上问题,使“说新闻”面临题材扎堆严重、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困难境地。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出精品,怎样树名牌。
打造一流的新闻栏目靠的是一流的团队,而一流团队的核心是一流的主持人。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要有卓越的新闻敏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专业采访的绝活,要学习能力超群且长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反应迅速、表达精准。这些有天分的因素,更要靠主持人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勤学善思、点滴积累。美国三大电视网的名牌新闻栏目无一不是由有几十年一线记者经历的资深新闻人担任主持。《60分钟》更是以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超豪华阵容笑傲国际新闻界。
当今的新闻大战已从新闻资讯数量、速度的比拼转入对新闻事件解析角度与评论深度的较量,这给我们的新闻从业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对主持人来说,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能进行独立思考,对新闻的解读和评论既要有主流意识,又要张扬个性。只有这样的主持人才能被观众发现,我们也才能依托主持人的影响力来打造名牌新闻栏目。
反观我们地方台各类新闻栏目的所谓“主持人”,大多是播音主持专业科班出身的俊男美女,这一群体基本上都是艺术类考生,整体上,他们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要低于非艺术类考生。他们所接受的专业训l练重点是“播音主持”的技巧,而不是知识结构的调整、知识总量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我们的播音主持专业目前培养的“主持人”普遍表现出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知识匮乏、思想欠缺深度等,综合素质无从谈起,无法担当起打造名牌新闻栏目的重任。眼下各地方台弥补新闻评论力量漏洞的办法就是引用他人的观点和评论,通常是一些以深度报道和犀利评论见长的纸媒,如《南都》、《新京报》等。这种片面依赖他人的做法实为饮鸩止渴,没有一家真正有影响力的大报、大台是靠当“二道贩子”打天下的。
一方面,激烈的新闻竞争迫使各级媒体不断更新思路,推陈出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有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的记者、编导和主持人充实到新闻工作的第一线。而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问题却是无米下锅,真正适应媒介发展新形势需要的高素质新闻人才奇缺。尤其是在地方台,即便是在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省级卫视,真正积淀深厚、能独当一面的复合型新闻人才也是凤毛麟角,导致大量“说新闻”栏目形式上是在“说”、在“评”,但实质却是“画龙画虎难画骨”,新闻人才(尤其是主持人)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选拔和培养能适应当代传媒需要的主持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总的来说,应该从高校的培养机制和媒体的用人机制两方面人手。
我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有200多所,但其中绝大多数的培养方式都没有与时俱进,对培养主持人的理解还停留在外形要漂亮、普通话要标准这些表面化的东西,培养出来的主持人多是绣花枕头,应付综艺晚会还勉强过关,充当新闻主播就明显“内力不足”。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目前在观众中有号召力的“名嘴”,如白岩松、董倩、柴静、张泉灵等都不是科班出身,但都有长期的一线记者从业经历,荧屏上一次次出色地完成各类采访任务,使他们在观众心里建立了威信、赢得了信赖,这是一个渐进的、艰难的过程。
笔者认为,高校要向媒体输送合格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需从招生和培养两方面进行改革,要把本专业的学生送到其他专业去进行“深加工”,拓宽其视野,激发其潜能。同时,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要到其他专业去挖掘有潜质的年轻人,尤其是高学历层次、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年轻人。他们是现成的专业人士,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根底,在专业新闻报道领域有天然的优势,尤其是在连线专家这样的采访中,他们能迅速抓住要害进行发问,很好地与专业权威实现对接,因此要鼓励他们拿起采访话筒。高校新闻主持人培养的旧框框必须打破。才有可能发掘有灵气、有天分的好苗子。
媒体在用人方面也要更新机制。首先,在为新闻节目选拔主持人的环节上,要尽量放宽专业、年龄、性别、学历和职业的限制,把注意力从外在转移到内在,如从业经历、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应变能力等。事实上,现在的电视观众对主播台上年轻的俊男美女并不感冒,对“白岩松们”的发音不够准、音色不够美,以及偶尔出现的口误也并不介意,看新闻不是看选美,观众要的是内容。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要想真的“惊艳”,靠的是扎扎实实的内功。再有,“说新闻”应该进入“主持人节目”阶段了。主持人的成长需要足够的空间,这就要求整个栏目的班底都要对主持人负责,真真正正以主持人为核心,主持人要参与从选题到策划,从前期采访到后期制作的整个流程,每个环节都要渗透主持人的智慧,都要按主持人的思路去进行。这样,主持人才能对自己播报的内容了然于心、游刃有余、充满自信。也只有这样,主持人和栏目才能水乳交融,主持人有了成才的沃土,栏目才能因名主持而成为名牌。主持人是栏目的标志,甚至是整个媒体的标志,境外媒体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主持人形象的包装和推广,靠扩大主持人的知名度来拉动栏目的收视率,提升美誉度。
结语
国内各地方台“说新闻”栏目要打响名牌,最紧迫的需要就是高素质的主持人。地方台要打破旧观念,不拘一格吸纳人才,更新用人机制,为有才能的人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更宽阔的舞台,使他们成才、“成名”,以形成栏目不可模仿、不可拆分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实现“说新闻”可持续发展的最可行途径和最现实的选择。(本文为宁德师范学院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Y036)
注释:
1、2009年6月10日《上海青年报》。
2、http://tieba.baidu.com/f?.kz=677119275。
3、邓泼、何苗:《“说新闻”热背后的冷思考》,《法制与社会》,2008(4)。
(作者单位:王洋,宁德师范学院中文系;杨扬,福建电视台)
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