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关人”与网络媒体的形象

2011-12-29陈莉

新闻爱好者 2011年4期

  近几年,网络成为分外热门的字眼,网络媒体的灵活时效、论坛讨论吸引着大量的“读者”、“听众”成为网民;在时时更新的海量信息中,新闻失实、不良信息、网络官司等现象开始汇入网络媒体环境中。习惯运用于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概念,在这个信息高速运转的网络信息环境下也凸显出了角色转换的必要。在网络媒体公信力减弱的环境下,要合理发挥把关人作用,对信息进行合理引导及过滤,重塑网络媒体形象。
  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由此,“把关人”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在信息满天飞的时代,网络媒体凭借着快捷的优势,风头迅速盖过了传统媒体,但有闻必录、有情必报的弊端也暴露出了网络环境的监管问题。传统媒体由于信源渠道较单一,而且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呈放射状送达受众,记者、编辑、总编等的层层把关以确保所发布新闻的真实、准确。而网络媒体则不然,因为在网络中所有人的身份、地位是可以被设计的,互联网上的信息很多都虚实难辨,所以网络媒体在这种环境下很难使人信服。尽管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冲击,但网络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容易淡化把关意识,对没有新闻来源、缺少事实依据的信息未经核实就加以发布,这也是降低网络媒体在受众心中可信度的重要原因。
  何为网络媒体及其存在的问题
  网络媒体也可以看做是对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的一种融合,当提到网络媒体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刊登新闻的门户网站、传统媒体的网络版。用闵大洪所下的定义来说,网络媒体就是“按照新闻媒体传播流程运作的(即由专业人员对新闻和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发布),具有公信力,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和能够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的网络传播平台。”①然而,在网络媒体凭借传播优势绽放异彩的过程中,自身潜伏的各种隐患也暴露无遗。
  首先,真实性弱。网络中的新闻信息可能来自传统媒体、官方,也可能来自某个论坛等,由于不能像传统媒体一样有着严格的层层把关,因此这些信息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很难保证其真实可靠。
  其次,信息庞杂。网络世界给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提供了空间,其技术手段“超链接”的介入,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跨度。往往会出现一条信息跑遍全球,却有几种说法的尴尬局面。
  再次,低俗信息泛滥。出于盈利需要,一些商业网站会把广告性质的信息包装成新闻发布出来,通读全篇只读到宣传,毫无新闻价值可言。而且网络媒体中会出现噱头新闻,用大胆、露骨的标题吸引网民的目光,赚取点击率。
  由于网络媒体的自由度比较高,在信源多元的网络世界里,各种新闻就会被不断地复制、粘贴,甚至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信息也会浑水摸鱼地公之于众,在赢得点击率的同时,网络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却被鼠标一点一点侵蚀。
  “把关人”角色在网络媒体中的重要性
  进入网络时代,传统意义上严格的把关核实、系统审查减弱了,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于是也就有人开始质疑把关人的存在意义。其实相反,正因为网络各自为主的宽松环境允许匿名信息的出现,致使道德失范的现象比比皆是。网络需要把关角色来进行“内净化”,而用来发布新闻消息的网络媒体更需要施加约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0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络受众上网的主要目的为“获得各方面信息”的占56.11%,其中主要是接收新闻信息的占82%。②由此可见,公众在获取信息时多青睐于新闻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发布信息虽便捷、及时,而与此相生的问题新闻使网络媒体的信息权威性受到威胁。若要维护网络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形象,重新聚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就要在把关上下工夫,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加以筛选过滤。
  把关力度的加大能确保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能对受众有积极的引导。一个出色的网络媒体,在权衡自身价值之后一定不会放弃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而且媒体把关人针对不同受众,对信息进行合理整合,也会引导并逐步影响受众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树立网络媒体的权威。另外,就网络媒体自身而言,还能净化网络环境,推动向成熟网络媒体环境发展的步伐。陈力丹教授把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拷贝借鉴、用户化、网络原创三个阶段,“现在的网络新闻传播尚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离网络新闻传播的原创阶段距离尚远”。③我国的网络媒体只有刊播权,而没有采访权,在发布新闻时多依靠复制粘贴,因此网络把关成为最直接改善网络环境的手段。
  网络媒体把关职责势在必行
  网络常常被认为是各自为政的世界,但真的就没有“秩序”存在的必要吗?当网络媒体这个舆论漩涡失去了中心,就容易导致信息混乱。把关虽无法使每条信息都具有绝对价值,但却能有效阻止垃圾信息的不断滋生,维护网络媒体传播的声誉和形象,对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容小觑的作用。那么,网络媒体中的把关人该怎样理解呢?
  (一)网络媒体把关人区别于传统媒体把关人。传统媒体通过记者、编辑、总编等的层层审核把关才能将信息公之于众,而网络媒体除了记者、编辑外,还有网站上无法忽视的博客、BBS等把关人群体。由于互联网的庞大容量,网络媒体把关人的难度要远大于传统媒体。
  (二)网络媒体从何把关?对于网络媒体的把关,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切入。宏观上来看,就是从政府的角度对整个网络媒体环境进行管制,间接把关;微观上来看,是媒体网站对自己网站内容的直接把关。只有两方面兼顾才能治标治本,从根本上逐渐改善网络媒体环境,严格把关,重塑形象。
  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立法、管理对网络媒体是强有力的制约方式。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对其建设及运作方面制定法规条例,建立起一系列网络媒体新闻发布及把关制度,为网站提供政策指导和实施监控。不仅能将一些不当信息、违规操作摒弃掉,还能引导网络媒体良性运转。
  网站管理人员合理协调网络媒体论坛中的舆论风气。网络论坛是能翻云覆雨的地方,在各社区中,每个网民都可以自由地畅所欲言,但自由过度的环境往往会滋生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包括言语、图片等。此时网站管理人员就要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多带头发表与论坛相关的文章,引领网站舆论风气;同时,及时整理论坛信息,对违规信息进行删除,优化网络媒体论坛环境。
  网络媒体编辑人员对所发布信息内容进行严格把关。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学者们言简意赅地指出:“目前互联网所刊载的信息常常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谁能够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理清头绪,将新闻内容有条理地报道给读者呢?是专业新闻从业人员。”④网络媒体编辑人员其实也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人员一样,肩负着传播新闻、引导受众的重要责任。
  第一,要对网络媒体采编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职业道德的普及。网络世界的繁杂信息,需要通过采编人员筛选后,才会呈现在公众眼前。这个过程无法采用系统的衡量程序进行选择,只能单纯依靠采编人员个人的认知把关,因此所选信息必定会隐含把关人员的价值观倾向,对网站采编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的普及也就显得非常必要。
  第二,对信息内容履行把关职责,要多重并施。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真实都是新闻的生命。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把关,首先要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真正留住受众、获得品牌信誉,而不只是点击率的上升。其次,网站采编人员要懂得“变相”把关。由于网络媒体只拥有刊播权,各新闻网站若要将相同内容的新闻,传播出符合自身网站的风格,那么在对这类信息进行选择、发布时就要对信息内容进行艺术处理,在不违背事实的前提下,掌握好表达的立场与方式。
  受众应强化自我把关意识。在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信息窗口。网民们所发布的评论、意见也是构成网络媒体形象的一部分,有人说互联网这个科技时代的到来会导致文明的灭亡,当然,这个说法有些偏激,但在这个自由空间,失去约束的后果必然是混乱。网民要形成自我把关的意识,对在网络媒体中发表的言语贴上文明标签。在把关过程中,提高网民素质、加强网民自律是重塑网络媒体形象的一个基础点。
  由此看来,“把关人”概念在网络媒体兴盛时代,非但不会失效,反而更加任重道远。若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也同样需要进行采集、编辑、整合、发布等一系列程序,而且由于网络媒体还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拥有健全的传播机制,各种弊端的出现减弱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因此整个环境更迫切需要把关人的存在。当把关无处不在时,网络媒体形象也就悄然拾回了。
  注释:
  ①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②张国良、廖圣清:《上海市民接触大众媒介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闻记者》,2000(7)。
  ③陈力丹:《不成熟的网络新闻传播》,《新闻记者》,2001(7),第53页。
  ④王颖等:《中美新闻观的交流与碰撞》,《当代传播》,1999(6)。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