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面儒骨:汪曾祺小说的美学品格

2011-12-29朱春雷

新闻爱好者 2011年4期

  摘要:有的学者认为,汪曾祺的小说品格主要是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有的学者认为,汪曾祺的小说既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甚至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这些观点都是有道理的。本文认为,他的小说表面上接近道家,其骨子里则更接近儒家,即道面儒骨。
  关键词:汪曾祺 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 美学品格
  
  谈到汪曾祺,很多学者认为,汪曾祺的小说品格主要是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笔者认为,汪曾祺的小说的确既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甚至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但就其影响程度来说,笔者认为,还是儒家思想影响更大一些。更准确地说,应当是,他的小说表面上接近道家,其骨子里则更接近儒家,即道面儒骨。
  他在《我是一个中国人》一文中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我接受了什么影响?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禅宗?都很少。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①在另一篇文章中他也说:“有评论家说我的作品受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能有一点。我在昆明教中学时案头常放的一本书是《庄子集解》。但是我对庄子感到极大的兴趣的,主要是其文章,至于他的思想,我到现在还不甚了了。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孔夫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②
  所以笔者认为,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是骨子里的,主要表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崇德尚义,自强不息。
  崇德尚义是儒家一直倡导的道德规范。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在这样的精神影响下,儒家一贯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明辨义利。在价值评价上,对坚持道德理想追求的人进行褒扬,对追求个人私欲的人加以贬斥,在中华文化的长期发展中,最终形成了崇德尚义的传统道德规范。这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有着突出的表现。
  《岁寒三友》中的清贫画师靳彝甫,与朋友相处,竟只“义气”二字。当他的两位挚友破产、家徒四壁而感到绝望时,他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在任何困难时刻也不肯出手的祖传珍宝——三块田黄石出卖了,慷慨地去营救正走向死亡之路的朋友。《故乡人》中的王淡人,以行医为生,自己虽不富裕,却免费为穷苦的乡人看病治病;家乡发大水,他冒着生命危险救治乡人,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徙》中的小学教员高北溟,身处恶境,却不苟合于世。他面对世俗的压力和权势的排挤,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清高方正的品格。为了恩师的遗稿能被刻印,他省吃俭用,甚至不惜牺牲爱女的前途。《故里三陈·陈泥鳅》中的陈泥鳅,无偿地周济孤寡老人。在《鸡毛》、《捡金子》以及《故里杂记》中的《李三》和《鱼》等篇,则斥责了见利忘义的卑劣行为,从反面表现了崇德尚义的主题。
  自强不息也是儒家始终倡导的精神追求。在儒家看来,天地的精神主要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君子,应“不怨天、不尤人”,孜孜以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汪曾祺的小说《落魄》和《故人往事·如意楼和得意楼》中,就表现了儒家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落魄》写了两个人:南京人、扬州人。南京人虽生活困苦,但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再往里看,果然南京人也在那儿,做包子,一身老蓝布裤褂,面粉口袋围裙,工作得非常紧张,后脑勺的皱褶直扭动,手掌拍得面团啪啪地响。摘面蒂,刮馅子,捏褶子,收嘴子,节奏感很强,仿佛想把他的热情变成包子的滋味。”但扬州人却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萎靡不振。作者写道:“对这个扬州人,我没有第二种感情:厌恶!我恨他,虽然没有理由。”《故人往事·如意楼和得意楼》也写了两个人:自信自强的胡老板和萎靡不振的吴老板。通过对两个人物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胡老板的赞同和对吴老板的鄙视,表现了儒家“一个人要兴旺发达,得有那么一点精气神”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在读汪曾祺的作品时,不断地从中感到一种现实感与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