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外电影中华人形象的塑造
2011-12-29谷喜艳
新闻爱好者 2011年4期
摘要:自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影电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原来的内容题材单一变成了现在的多元化丰富化发展。尤其是我国的电影业,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自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拍摄了不少题材的电影,有的还获得了国际大奖。可以说中国的电影业在近些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把电影看做是传播华人形象的工具的话,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所做出的努力又是远远不够的,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传播促成的媒体全球化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大众传媒的影响,而电影又是进行文化传播的最好手段。中国电影中所塑造的华人形象直接影响到世界对华人形象的认知。所以从文化传播的方面考虑,中国电影无论是在选择题材还是塑造人物形象上都应该把国际影响考虑进去。
关键词:电影 华人形象 影响
内地电影在塑造华人形象上走入一个误区
内地电影塑造的华人形象。内地电影在改革开放初期塑造的人物形象还都是比较积极向上的,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为例,他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986年至2000年这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他拍摄的电影主要是以刻画小人物为主,注重人物内心深处的挖掘,例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等,都是以贫苦的农村生活为背景。尤其是《秋菊打官司》,它是一部关于现实农村生活的影片,围绕农村妇女秋菊想要讨一个说法而展开,着重刻画了她不断奔波的过程,对农村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以及伦理进行了真实的表现,简单直接地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影片把秋菊坚强、朴实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电影在1992年获得了意大利第四十九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金狮奖。这个奖项不但肯定了张艺谋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刻画人物的成功,而且对于传播华人形象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从2002年至2009年是张艺谋导演拍摄电影的另一个阶段。这个时期张艺谋拍摄的电影开始转型,不再以刻画小人物为主,也不再以农村题材为背景,而是开始以武打剧为主,通常都是大场面大手笔,电影的画面唯美而华丽,和他以前朴素的拍摄手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人物的刻画上也不再以中国人传统的勤劳、善良、勇敢这些优秀的品质为主,而是把焦点聚集在了仇恨、厮杀、权力、欲望这些人性的阴暗面上。这个时期他的主要代表作有《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等,其中以《满城尽带黄金甲》最为典型,这部电影的画面非常唯美,铺满菊花的广场,穿着华丽的明星大腕,满眼的富丽堂皇,可以说绝对是一场视觉盛宴。张艺谋导演用3.6亿元的制作经费力图打造像好莱坞拍摄的《魔戒》一样令人震撼的场面,而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张艺谋导演在这部电影的场面制作上的确是很成功,而从文化传播方面考量这部电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却是过分渲染了人的阴暗面。整部电影充斥着乱伦、仇恨、厮杀、兄弟相残这样的画面,而这些是与中国五千年文化主调相悖的。中国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在这部电影里丝毫体现不出来。而这样的电影出口到国外也会影响华人的整体形象。当外国人看到《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电影后,会误以为华人本身就是一个爱厮杀、钩心斗角的民族,这是很不利于华人在世界上立足的。
中国在文化输出上本来就处于弱势,能在世界上产生影响的文化作品是少之又少的,而像张艺谋这样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导演所拍摄的影视作品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所以希望他以后在拍摄电影时,能更多地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华人形象方面选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大场面大制作,因为一部没有文化内涵的电影是没有灵魂的。
香港电影塑造的华人形象
香港是一个国际港口城市,它对外开放得比内地早,所以电影的发展也比内地要早,但由于它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城市,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香港的电影文化一直比较杂乱,没有形成一条系统的主线。一直到1971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在香港上映后,香港电影开始掀起了一股武打热,并且自此以后武打片在香港一直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尤其是八九十年代名噪一时的古惑仔系列电影曾经创造了当时的票房奇迹。《古惑仔》系列电影共有7部:《人在江湖》、《猛龙过江》、《只手遮天》、《战无不胜》、《龙争虎斗》、《胜者为王》、《九龙冰室》。这系列电影主要是以黑社会、帮派为背景,主题就是相互厮杀,争夺地盘,画面暴力和血腥,虽然在票房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却没有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香港是世界瞭望中国的一个窗口,而影视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所以香港电影的人物形象直接影响到世界对华人形象的认知。而当《古惑仔》这样的作品充斥着香港电影市场时,世界对华人形象的认知将会刻板印象地停留在暴力和血腥上。
而事实上华人形象并非如此,香港武打明星成龙在拍摄武打片时就是自成一派,他的作品虽然同样是以武打为主,但是从头至尾都贯穿着他的“成式幽默”,让观众在轻松愉快中体会中国功夫的魅力,并将自己的拍摄风格成功融入好莱坞,是为数不多的能在好莱坞站稳脚跟的华人艺人之一,而最难能可贵的是成龙无论头顶多大的光环,都时刻记得自己是个中国人,无论走到哪儿参加什么样的活动都是以一身中山装示人,在国际舞台上给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正是这种人格魅力使成龙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威望,在美国和加拿大部分城市都专门设有“成龙日”,以表示当地民众对他的喜爱。他的作品主要有《师弟出马》、《龙兄虎弟》、《警察故事》、《新警察故事》、《宝贝计划》等,这些作品在人物刻画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成龙所刻画人物的永不言败永不屈服的精神,不管敌人的势力多么强大,他都不会向恶势力低头,都会战斗到底。这种精神刚好也正是中华民族所提倡的精神,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也给世界一个了解华人的新视角。
美国好莱坞电影屏幕上的华人形象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在美国的好莱坞是很少能看到华人参演的电影的,但凡有几部有华人参演的也都是一些很卑微的配角,一般都是餐馆刷碗工、洗车工等镜头一闪的角色,可以说华人在70年代以前在好莱坞的电影屏幕上是完全被忽视的一个群体,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李小龙这个华人武打明星的出现,华人才开始在好莱坞这个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并且中国功夫开始名扬世界。但是华人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形象依然以反面角色为主,大多数电影中的华人形象都是以心狠手辣的人贩子、黑帮老大或是抢劫犯著称。其实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有着杰出的成就与贡献。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劳工部部长赵小兰等许多各界名人都是美籍华人。但为什么我们在美国的电影中看到的不是以他们为代表的杰出华人形象,而是千篇一律的软弱卑微的华人呢?
这种形象塑造不仅给现实生活中的华人造成了伤害,更剥夺了美国观众乃至世界观众了解华人的权利。美国社会如果真的是一个多元兼容的社会的话,就应该注意到电影中的不公平并着手改善,在电影中给华人一个公平的展示机会。
结语
21世纪以来,国际传播促成的媒体全球化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大众传媒的影响,而电影又是进行文化传播的良好媒介。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工具,对内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民众和文化,对外则是一个展示自我、传播本国文化、树立本国形象的工具。伊格尔顿在辨析意识形态时曾经这样说:“文化实践和政治权力是交织在一起的。”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隶属于两个不同的体制,它们对中国一直持有偏见,所以这些国家在进行文化传播时,都刻意地丑化了华人的形象,培养他们的民众鄙夷厌恶华人,以达到自己国家在政治上的目的。在这种国际传播一边倒的大环境下,我们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华人导演就更应该从文化传播的方面出发多拍摄一些能体现我国华人风采的电影,而不是拍摄那些只注重大场面大制作而毫无文化底蕴的电影。文化是电影的灵魂所在,同时也是电影的价值所在。而在传播文化这方面我们国内电影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虽然每年国内拍摄的电影数量都很多,但真正有文化底蕴的却不多,基本上都是一些商业片,看过就忘了。而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能将中国五千年的渊源文化展现给世界,能让西方国家的民众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的精品电影。
参考文献:
1.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焦雄屏译:《认识电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3.曾伟祯:《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