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标准化探析
2011-12-29李建成
新闻爱好者 2011年5期
采编工作是平面媒体的核心业务,其工作内容相当繁琐,其质量要求又相当高。对于受众来说,采编工作的一点点失误,不是瑕不掩瑜,而是一误见百丑。从目前情况看,必须从体制和机制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改革,倡导创新。目前,比较成熟的报业集团正从平面媒体的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部门开始,悄悄地探索标准化作业,有的甚至在集团内部划分出几个相对独立的“生产车间”,车间内的流程包括各车间之间的流动,实行标准化作业,极大地提升了新闻信息的价值利用率和传播效率。可见,新闻采编标准化可能是传统媒体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什么是新闻采编标准化
报刊的新闻采编过程,其实质是一种产品的生产流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标准化生产完全可以引入新闻采编工作中。
让我们先对“标准”这一概念作一剖析。国家标准GB3935.l-83对“标准”的定义为: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化”是标准的递延概念,其定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分析后可以看出,标准化定义的含义强调的是执行、管理和效果。
对照以上定义,新闻采编工作不仅可以而且应当引入标准化作业流程。需要说明的是,新闻采编的标准化作业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只定规矩,不讲灵活,而是在标准化的机制下追求更大的思维空间的灵活、写作手法的灵活、编辑版面的灵活,从而在新闻采编业务方面通过创新取得突破。
据此,我们也应给新闻采编的标准化下一个定义,即:在权威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基础上,按照相对稳定的统一的模式,去定性地实施新闻采编工作。“三性”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模式就产生于这种实践,所以我们能够确保一种产品、一个过程或某项服务在一定条件下,实现预定的目的。平面媒体要适应受众,需要改进自身的适合度;要引导舆论,也需要增强自身的影响力。这与新闻采编工作的“三贴近”要求是一致的。标准化的重要效益之一就是改进物品或服务对其预定用途的适合程度,即使是从新闻工作者生产的完整性、准确性乃至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来说,我们也应该建立一个基本标准,以使从业者进门后尽快适应,进行采访时目标明确,开始组版时有的放矢。
新闻采编标准化具有明确性、适用性、目的性、拓展性
新闻采编标准化建设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在业内尚未达成共识的课题,但是很多前卫的传媒一直在作不懈的探索,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烟台报业集团的标准化作业模式,已被新闻出版总署在行业内推广。所以,新闻采编标准化,不但需要业内专家进行理论上的长期探索,更需要有志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标准化法》第三条规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这是对标准化定义内涵的全面清晰的概括,即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在实施中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对原标准适时进行总结、修订,再实施,每次循环,“标准”就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可以充实新的内容,产生新的效果。可以看出,这与新闻采编工作的动作重复性、内容创新性以及对象的不确定性等特点是有相融性的。
制定新闻采编标准,一要明确。比如:采访工作要在确保完整、公正、效率、效益的前提下进行,这也是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教育性和引导性的必然要求。一项采访如何才算完整?形式上的完整要求采访前有必要的计划、有必要的目的、有基本的框架,访中有既定的程序、有应付突发情况的办法,作品有一定的脉络、有一定的逻辑、有一定的艺术品位。内容上的完整要求作品是全面的、准确的、公正的、先进的。二要适用。比如:编辑工作的标准得有一定的通用性,对刚入门的年轻编辑是适用的,对浸淫多年编辑工作的行家里手也能使之不逾矩。三要目的一致。不论是作为记者去采访,还是作为编辑去组织版面,都要求拿出的是一件可以进入流通环节的成型产品。从一定意义上说,记者的产品是拿给编辑用的,只要产品按照标准化达到了生产的目的,需要这种产品的编辑都能拿来使用或进行深加工;编辑的产品是供受众享受的,只要版面按照标准化生产进行并完成生产过程,不同的受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程度的认知。四要具有拓展性。拓展,在这里指的是可以递进、可以改进、可以创新、可以打碎了泥巴重塑一个“新人儿”。标准化生产可以保证一件产品的成功问世,然而,由于视角不同、技术不同、组织能力不同,所以就为拓展产品留下了一个弹性空间。也正因为标准化作业的完整性,比如环节的完整造成了材料的完整,才使得再加工或者说创新成为可能。
从现实情况看,行业的急剧扩张出现了必然的真空:一是人员的素质不一。不说不同类型的人才,就是新闻专业人才,也存在着水平不同、能力不一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从业中暴露出的首先是他们所生产的产品是不是合格、是不是能用。标准化生产可以比较快地改善这一现状。二是人员的来源不一。信息化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导致进入传媒的人员专业多而杂,而且这些人员的进入不是勉强的,是技术进步和时代需要的必然,是必需的。三是人员的去留不一。如果没有一个标准化的“生产”体系,某个新闻产品的断电、停工随时都成为可能,而且那些没有经过标准化作业培训的人员势必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工作质量和对外形象,往大处讲,这其中也有个社会责任问题。四是行业的融合性要求。网络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平面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相互融合是最佳出路,这种融合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就取决于是否推行标准化以及标准化作业实施的程度。所以,在新闻采编中尽快推广标准化作业,是行业的明智选择。
推广新闻采编标准化应当选择一个突破口
只有当事物或概念具有重复出现的特性并处于相对稳定时才有制定标准的必要,使标准作为今后实践的依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能在“标准”指导下,扩大重复利用的范围。这就是说,标准既是科学技术的成果,又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且这些成果和经验都是在经过分析、比较、综合和验证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的产物。制定新闻采编的行业标准,是一项创新性工程,需要选准一个突破口,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先粗后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逐步完善和规范。
假如我们把采访作为一个突破口,可以作如下考虑:一是记者之所以成为记者的必备条件,如是否经过培训,是否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件等。二是记者进入采访环节的必然要求,如职业操守、所依附的媒体、所允许的范围等。三是记者在采访中的计划和目标,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结果,如需要哪些素材、写成何种题材、如何挖出所需素材等。四是记者采访后的写作环节如何实施,如一修二改三校等。可以看出,采访的标准化作业,是引导与规范并重,标准执行的始末实际上也是一个记者成为合格的生产者并生产出合格产品的过程。有了这个标准作指导,媒体运作可以更有序,记者管理可以更有章可循,个人成长可以更快捷,行业形象可以更饱满。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化还提出了“最佳效益”这一命题。这里的“最佳效益”不是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企业来考虑的,而是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利益去衡量的;也不是单从物质利益、经济指标来定性的,而是更强调社会和经济效益、个人和集体利益的最佳融合。有时,为了综合效益的最大拓展,即使某一个具体单位、具体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受到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损失,但也应该让位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远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从新闻媒体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来看,就要求做到双赢或者多赢,尤其是要勇敢地承担起永恒的社会责任。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各家地市报都在根据自身的实际,借助新闻出版行业改革的东风,纷纷以采编为突破口,着眼于流程的科学性,追求新闻信息价值的最大化。周口日报作为一家年轻的地市报,目前已从机构设置入手,搭建起一个有利于标准化作业的平台,而且也正在对流程的标准化管理进行尝试。
可以说,管理创新是时代的必然命题。当我们选定了这个突破口时,就要大胆地试、尽快地试,边试边完善、边修正、边提高,进而以点带面,以面促体,实现整个平面传媒行业的标准化作业。笔者相信,这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
(作者为周口日报社副总编辑)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