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念穆欣老人

2011-12-29孔祥科

新闻爱好者 2011年5期

  我总想着,什么时候得便去北京看看这位可敬的老人。
  当《新闻爱好者》杂志即将走到25周年的日子,而我,不日也将走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的时候,去看看他老人家的想法,也就越来越强烈。
  可是,当我打开电脑,想查一查有关他的一些资料时,看到的却是他老人家已经仙逝的消息。
  一时无言,只有内疚、惭愧、自责、遗憾!
  从电话中有力的声音,从照片中的神态,从来信和赠书签名的笔力,我总觉得他是一位非常健康的老人,哪怕再推后三年五载,也总有机会去看看他老人家的。也没听说他老人家患什么疾病,何而就溘然长辞了呢?
  也许是上天有意惩罚我的懒散和拖沓,故意让我们缘悭一面,给我留下终生的遗憾。
  我敢说,在《新闻爱好者》25年的历程中,他是给予这本小小的刊物关注、支持最多的名家、大家之一,而在和他交往的过程中,你从来也感受不到一点点他的“名家”、“大家”的影子,他就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一位饱经磨难而又矢志不渝的共产党人,一位著作等身而又淡泊名利的新闻记者。他的笔耕不辍,求真务实,在讲述自己亲历的重大史实的同时,也会在不经意间用他的品德学风来感染你;而你要求他什么,他也总是有求必应,甚至超过你的预期,默默地为你做些什么。
  前些日子,我曾在电脑上登记他赠送给我的著作:
  《劫后长忆——十年动乱纪事》(40余万字,1997年,香港版);
  《陈赓大将军》(约54万字,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续范亭传》(33万字,1998年,华夏出版社);
  《隐蔽战线统帅周恩来》(约38万字,200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王震传(上册)》(约41万字,1999年,当代中国出版社);
  《王震传(下册)》(31万余字,2001年,当代中国出版社);
  《历史巨变中的周恩来》(约27万字,200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述学谭往——追忆在光明日报的十年》(60万字,2006年12月,东方出版社)。
  ……
  这些著作,摞起来已经盈尺,加起来已经超过320多万字。还不包括他的其他著作——我不知道他一生写下了多少文字;我也不知道,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一个备受“文化大革命”摧残的老人,是以怎样的热情和精力来撰写这些著作的。而每次赠书,他都十分工整地写下“惠存”、“惠正”或“惠纳”的字样,显示出他的一丝不苟和临事而敬的作风。看得出,邮包也是他自己打理,他一笔一画地将我的地址、单位、部门写得清清楚楚,从无一笔的涂改或潦草。这使我感动,感动得有些“受宠若惊”!
  摩挲这些著作,睹物思人,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告慰这位可爱的老人,应该怎样抚慰自己的心灵。
  说起来,我知道“穆欣”的名字,还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那时,我刚上初中一年级,是毛主席号召起来造反的“红卫兵小将”,而他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还是“中央文革”的成员。后来由于得罪江青、叶群而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关入监狱八年①,被搞得家破人亡。而他却根本不知道祸因何起。我们到北京“串联”的时候,穆欣的名字已经被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