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报反“三俗”任重而道远

2011-12-29王锦春

新闻爱好者 2011年5期

  近年来,媒体从业人员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抵制“三俗”之风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切实增强抵制不良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多种思潮的干扰,一些报纸及媒体从业人员的“三俗”之风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为不良文化的滋生蔓延推波助澜,对优秀文化的传播造成限制阻碍。
  报业“三俗”五少五多
  科学理性少娱乐性多。即使一些新闻性较强的报纸、栏目,本该按照新闻规律报道,实际上却偏离新闻规律,随意增加娱乐因素,随意调侃,新闻应有的宣传引导功效不予考虑。有的报道炒作鬼怪灵异,有的捕风捉影报道湖怪、山怪之类,报道寻根认祖过分渲染烧香磕头等细节。一位著名的新闻播音员英年早逝,个别媒体大篇幅报道参加追悼会的名人花絮、所谓的幕后新闻,追思变成娱乐新闻,引起逝者家属的强烈不满。报道历史名人生平,新闻中写入“印堂发亮,吉人天相”,宣传封建迷信。报道历史名人,把个别人对名人的主观评价写入新闻,与历史的定论大相径庭。天空出现奇异的现象,不是从科学角度解释,动辄就是解读为外星人、UFO,以煽动蛊惑人心为目的。无论是新闻,还是专栏,科学的理性的因素少之又少。
  娱乐多文化少。近几年,多数报纸的文化新闻变成文娱新闻,有的直接就是娱乐新闻。充斥版面的多是文化垃圾,热衷炒作名人、艺人的花边新闻、丑闻,曝光明星隐私,且相互转载没有准确的消息来源。文化新闻变成名人新闻,焦点只集中在歌星、影星身上,对于文化大视角上的其他新闻一概不写不编不载,长期看不到戏曲、杂技、民乐、书法绘画、民间文艺等方面的新闻。明星专场演唱会连篇累牍,“心连心”等各类公益性慰问演出不见或少见报道。久负盛名的人民艺术家去世,一些文化版上不见只言片语,倒是明星绯闻、私生子、名车豪宅充斥版面。娱乐新闻过多关注港台明星、国外大腕,而对本土成长的艺术家报道较少。
  情感多文学少。近年来,纯文学作品日渐式微,不少报刊上文学阵地不断缩小,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发表极为困难。但是情感散文、情感故事大行其道。这些情感故事过多反映同性恋、变性人、婚外恋、一夜情、封建残余、恶性案件等话题,充斥着情、性等话题。有的报道甚至连载情感故事十天半月,以此来吸引读者。
  犯罪多法理少。法制新闻的宗旨在于讲法、守法,减少犯罪,构建和谐社会。法制新闻的报道应该多多宣传法理,但是,这样的报道却受到不正当的冲击。一些法制报道不是从教育人、警示人的角度出发,而是过分渲染犯罪的细节,泄露嫌疑人的隐私,甚至对犯罪的动机、处罚结果同情、喊冤。对于性犯罪、婚恋犯罪过多地渲染。用“花季少女”“一夜情”“小三”“偷情”等模糊语言报道严肃的法制新闻。过多描述犯罪情节,直接披露侦破手段、审讯方法,使教育引导走向了反面。
  违规广告多公益广告少。广告是新闻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但是,如今不少媒体的广告偏离正确轨道,有钱就挣,给钱就登,一些报纸成为宣传假冒伪劣、滥情滥性的大本营。比如,刊出涉性下流文图及广告;以求医问药为名,用新闻手段编撰人物,现身说法大谈涉性话题,以猜谜等方法诱导欺骗受众打特定电话,套取高额话费;刊载一些不宜于未成年人阅读的不良广告和成人广告。与此同时,对于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展示各方面成就的公益广告,制作刊载的积极性不高。
  办报偏差,“三俗”蔓延
  俗有高下之分,大众化的俗是通俗,通俗之上是高雅,通俗之下则是低俗、庸俗、媚俗。报刊“三俗”问题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新闻媒体角度来说,主要是对“三俗”之风的性质误解。有的报刊忽略读者对“通俗”的需求,把“三俗”当通俗,失去了引导功能,对“三俗”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三俗”之风严重背离党的宣传方针,弱化新闻的喉舌作用,破坏国家的文化形象,对教育环境产生严重的毒害作用。
  “三俗”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有的报刊不是用雅俗共赏的作品来吸引人、鼓舞人,而是靠“三俗”的东西,去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甚至完全依照广告商的意图行事,一味地追求发行量,一味地追求广告收入,从而使报刊的“三俗”之风蔓延,甚至犯方向性、政治性的错误。
  抵制“三俗”的职责使命
  我国的各类报纸尤其是各级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传播以党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核心的主流舆论,引领着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主流文化。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报纸的最高目标,也是最低要求。报纸的任何版面、任何稿件出现差错,都会影响正确导向。“三俗”宣传不健康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生活方式,严重影响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坚决抵制。抵制“三俗”之风,是我国报纸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低俗文化大行其道,暴露了主流文化的发展难题。文化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仅需要“破”更需要“立”。如果没有优秀的主流文化“立”起来,那么“三俗”现象很可能卷土重来。因此,在反“三俗”之风的同时,媒体从业人员更应该思考主流文化重建问题。在重建主流文化、引导先进文化的实践中,党报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新闻工作者要从战略高度看待反对“三俗”的重大意义,积极发挥报刊的自身优势,履行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增强抵制“三俗”之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作者单位:周口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