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
2011-12-29刘卓莉
新闻爱好者 2011年5期
回顾
纪录片最初诞生于西方国家,它不以观赏和消遣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反映社会、探讨现实为己任,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用来探讨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影像文献。伴随着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纪录片创作也开始在我国流行开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盛产,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话说长江》、《沙与海》、《最后的山神》等纪录片为代表的发展高潮,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各种体制的转变,纪录片发展陷入了困境,进入21世纪后,在十年来的发展中,虽然偶有惊喜,但是看到的更多的还是纪录片的步履维艰。包括技术上的落后,播出平台的稀少,拍摄经费的不足等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纪录片发展的瓶颈。
量大,但质地粗糙
纪录片生产量大。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在满足了温饱,进入小康之后,人们转而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纪录片与生具有的纪实性、思索性等特征使它成了很多人青睐的对象。因此我国的纪录片创作领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很多有条件的年轻人开始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影音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文字记事方式的新方法记录生活、记录社会、记录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八九十年代摄像设备以及摄像材料往往价格昂贵,个人难以承受,纪录片大多是专业电影人利用设备和工作便利创作出来的。而新世纪以来,摄像设备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很多摄像设备不但价格低廉而且携带方便,这为很多热爱纪录片创作以及有创作意向的人提供了方便,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加入到纪录片的创作中来。另外,很多主流影片电影人对纪录片制作也情有独钟,拍摄出了大量的纪录片。
以上这些情况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各种题材的纪录片的大量涌现,刚刚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我国的纪录片年产量还不到10部,而现在据有关部门统计,年产量已经达到上千部。
质地粗糙。近年来,我国的确产生了不少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像《故宫》、《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台北故宫》等,剪辑手法上乘,画面制作精良,不但在国内掀起收视热潮,而且还走向了海外。但是,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的大部分作品受说教传统影响,乏味冗长。很多作品还是以原始的“头接头”、声音接声音的方法制作,同时盲目追求“纪实”,频繁运用长镜头、跟踪拍摄的手法,刻意地记录一些庸常琐碎的事物,风格单一、节奏拖沓、内容杂乱。而国外的优秀纪录片多是通过完美的画面与声音共同营造氛围去吸引人、感染人的。以美国为例,他们始终以专业品质作为纪录片的制作标准,保证纪录片以一流的画面质量、丰富的信息含量和扣人心弦的悬念进入市场。
相比之下,我国的纪录片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国际节目交流洽谈会上,我国的纪录片往往由于图像清晰度低、音频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失去了很多机会。澳大利亚著名纪录片制作人克里斯·麦可黎曾经指出:“中国纪录片要在海外寻找市场,必须达到一些基本的要求,首先是技术质量。”
生存空间狭小,播出平台很少
狭小的生存空间。目前在我国,纪录片实现其市场价值的最重要方式是电视播出,但是2000年以来,我国的电视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告几乎成为电视创收的唯一形式,在这种背景下,收视率成为评估电视节目的最重要标准。因此,纪录片不得不与煽情的肥皂剧、超女伪娘类选秀节目以及各种俗套的相亲类节目等争夺生存空间,而在这一争夺战中,纪录片必然成为落后者,被迫从各个电视频道中撤出来。如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所说,将收视率作为衡量电视节目形态的主要标准,如同削足适履,让纪录片陷入了投入低、收视率低、再投入更低的恶性循环中。
与此同时,国外大量的优秀纪录片也涌入我国,与国内的纪录片争夺本来就不大的生存空间。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在每年我国各级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中,来自境外的纪录片总长达到了1.5万~2万小时,而国产纪录片总量只有区区1000小时。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的有限播出空间又被国外纪录片给大大吃掉了。
屈指可数的播出平台。纪录片的播出平台主要包括电视播出、院线放映、音像制品。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总经理史达民先生一次在谈到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困境时曾指出:“中国的纪录片市场潜力巨大,但没有成熟的播映平台。”
而在张同道教授带领下所做的一份《报告》也明显地反映了我国纪录片在电视播出方面的问题。《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省级卫视频道里,电视剧、娱乐节目和新闻节目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而纪录片却没有一个覆盖全国的频道,唯一的CCTV-10也是多种节目杂糅的频道。上海纪实频道、重庆科教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三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又都只是覆盖本地的地面频道。
再反过来看我国的院线情况,2009年,我国的纪录片电影总数为19部,进入院线放映的只有4部,张同道导演的学前教育题材纪录片《小人国》于2009年11月进入院线,尽管网上有大量观众呼吁想看这部电影,但安排放映的500多家影院只有不到50家放映了该片。
而我国纪录片在音像制品方面也没有形成市场,西方国家的纪录片每年不但进入院线,同时作品也通过音像制品的形式大量卖出,而我国每年卖出的纪录片音像制品寥寥无几,靠销售音像制品根本就无法维持生存。
拍摄经费不足,价格与价值背离
纪录片生产需要资金支持,但由于纪录片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直接影响了它的投资环境。目前国内纪录片的投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家投资制作,主要是指国家体制下的特别制作单位;另一种是投资商投资,包括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和民间的制作公司。
一般情况下国家投资制作的大型纪录片,由于要配合政治任务,通常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而纪录片栏目、民间制作公司要制作纪录片则没有这样幸运。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其投资一个30分钟的纪录片,据说最高预算不会超过6万元,按照这样的投资比例所制作的纪录片与国外的纪录片相比,也不过是个小制作。而与央视相比,其他传媒制作公司、纪录片栏目,更是希望少投入快产出。个人创作就更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因为没有哪个投资商愿意投资一个看不到利润的行业,因此与其他类型的节目比起来,纪录片的投资资金常常是捉襟见肘。
而国外资金虽然开始进入我国纪录片市场,但由于我国的纪录片节目收视率低、销售难、广告收入又少,缺少市场竞争力,这部分资金也很少被利用。与国外的纪录片相比,我国的纪录片在国家政策上也无优势,在加拿大,一些纪录片项目还未开始,就可拿到20%左右的退税,有的甚至超过45%,而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既无政府专项公益基金方面的支持,同时社会融资空间也非常狭小。
市场动力不足,制作与播出恶性循环
目前我国内地很多纪录片播出平台同时也是制作基地,各制播机构之间各自为政,自制自播,缺少流通和交易环节,这种体制使国内的纪录片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即播出需求量大,低端制作量也大,但高端节目市场交易冷淡,无法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陷入低端制作与低效传播的怪圈。
纪录片市场动力不足,又导致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失衡。按照国际纪录片的制作标准,以每小时60000元的标准制作的纪录片,也不过是小制作。而目前,在我国的纪录片交易市场,交易价格每分钟过百元人民币就是高价,省级电视台纪录片价格多在50元到80元之间,而地市台则只有20元至30元。
一方面纪录片制作需要投入很高的费用,另一方面又无法以较高的价格卖出实现它的价值,这种制播间的恶性循环,使制作机构因为无利可图而望而却步,进而导致纪录片市场容量不足,这一恶性循环与投机心理,使得良好的纪录片市场难以形成。
结语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存在的价值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给出的一个数据显示:2010年有85.9%的人看过纪录片。这一数据给了我们信心,尽管目前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还有很多困境,但是相信我国纪录片的春天伴随着人们对它的重视会很快到来。
参考文献:
1.陶涛:《电视纪录片创作》,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2.任远:《电视纪录片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3.沈竹:《电视栏目纪录片的艺术和社会属性》(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2004年版。
4.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钟大年:《纪录片创作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硕士生)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