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歌
2011-12-29高红雷
安徽文学 2011年5期
一
公元1475年,一个波澜不惊的年分。这一年的中外历史上,除了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出生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平静的历史外表下却暗藏着巨大的玄机。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明朝一座灰色的宫殿里,正暗流涌动。
29岁的明宪宗朱见深起床后,面对着镜子,发现头上已经长出几根白发,不禁叹息:“我老了,却还没有儿子呢!”
正为皇帝梳头的太监张敏忽然跪倒,向皇帝禀告了一个隐藏了五年的秘密。
这个秘密足以“惊天”。
二
原来,明宪宗一直宠爱着比自己年长17岁,陪伴自己度过了苦难童年,扮演着母亲、朋友和情人三重角色的万贵妃,把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个青春不再的女人。
人既非天使,也非禽兽,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皇帝眼中“天使”一般的万贵妃,既具备山东女人共有的吃苦耐劳,也具备山东女人鲜有的心狠手辣。她不但没有把皇帝的爱化为宽容与体恤,而且千方百计打压皇帝身边的每一个女人,最后居然发展到强迫所有怀孕的嫔妃喝药堕胎的地步。她在自己的儿子1466年夭折后,一直未能怀孕。柏贤妃所生的皇太子朱祐极也在1470年被万贵妃派人毒死。
五年前(1469)初秋的一天,蓝天若水,红叶如鱼。明宪宗心血来潮,独自闲逛进了皇家钱库。当值的内藏女史乃是纪氏,广西贺县人,瑶族土官的女儿,在大藤峡之战后被俘入宫当差。
面对眼前的小女人,皇帝装模作样地询问起仓库的收支。对方不仅应答如流,井然有序,而且大方自如,不卑不亢。不知不觉间,皇帝那根深藏已久的情弦被一双纤纤素手拨动了。因为这个近在咫尺的女人有着白云一般的洁净与平和,绝无宫中女人一贯的矫揉造作。于是他想,这块白云下起雨来一定分外清爽。
用史书的话来说,“上悦,幸之”。
一次偶然的临幸,竟使纪氏怀孕了。
三
第二年七月三日,随着一声划破长夜的啼哭,一个男孩出世了。刚刚经历了分娩痛苦的母亲紧紧搂着儿子,眼里充盈着欣喜的泪水。这可能是她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最安静的时光。
这一切当然逃不过万贵妃无处不在的耳目。“把那个孩子给我溺死!”听差的是一位普通的看门太监,名叫张敏,今厦门同安人。
尽管扼杀宫中婴儿已司空见惯,但在接到万贵妃的旨意后,张敏还是吃惊地自语:“皇上没有儿子,怎能随便丢弃呢?!”
室外黑暗如墨,室内一灯如豆。面对惊恐万状的纪氏和将要被自己亲手扼杀的无辜婴儿,张敏的心在滴血。他身体有残疾,可心没有残疾。他和面前这位普通宫女一样,同样来自社会底层。尽管他失去了一个男人的尊严,但那份来自底层民众的善良与质朴并未失去。那一刻的张敏,做出了有可能使自己掉脑袋的大胆决定。张敏走过去,坚定地对她说:“孩子交给我吧,这里不安全,请放心,我会照顾他的。”
纪氏吃惊地望着张敏,对方眼睛里是一汪清澈的湖水,湖水的每一片波光都泛着人性的清辉。那一刻她明白了——这不是一个贪图富贵的人,至少他是一个好人。
纪氏小心翼翼地把孩子递给了张敏。
时间和实践证明,纪氏没有看走眼,张敏的确是一个好人。而且,是一个英雄。
孩子虽然暂时保住了,但万贵妃耳目众多,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所以,张敏十分小心,孩子长到五岁,也未敢给他剪去胎发。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宫女和太监看出了究竟,可他们全都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像张敏一样维护心中那份可贵的善良。
对于张敏是怎样把孩子养大的,明史上不过几个字,说用哺粉拌着蜜糖喂养。一个看门太监,俸禄应该不会太多。尽管省吃俭用,张敏还是走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上天往往眷顾走投无路的人。一天,被废掉的吴皇后找到张敏:“你养不起他,孩子还是去我那里吧。”张敏没有犹豫,直觉告诉他,虽然她已不是皇后,但毕竟出身名门,抚养一个孩子不成问题。
被接到西内(宫名)的孩子衣食无忧了。
对于所有照顾孩子的人来说,无一例外地站到了陡峭的悬崖边。因为孩子迟早要公诸于世,而那一天等待他们的,极有可能就是死亡。
四
孩子长到五岁,终于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听到皇帝“老将至而无子”的叹息,站在皇帝背后的张敏陷入了痛苦的思索和艰难的抉择。
说出秘密,万贵妃肯定不会放过自己,自己必死无疑。不说,皇帝将永远不知道有一个儿子,大明皇帝的血脉将到此停止。于是,张敏想到了五年前自己带走孩子时纪氏那信任而期待的目光;想到了五年来自己与孩子度过的每一个惊慌而快乐的日日夜夜。对于永远不可能有亲生儿女的他来说,是这个孩子让他体会到了人间伟大的父爱。
张敏终于下定了决心,之后的对话被载入了史册。
“死罪啊皇上,您已经有儿子了!”张敏跪在地上。
“你说什么?”皇帝万分吃惊地转过身。
“您已经有儿子了,皇上!”
“在哪里?”皇帝死死盯着张敏。
“奴才说了必死无疑,但求皇上答应我惟一的请求。”
确定张敏并非神经错乱,皇帝点了点头。
“皇上只要能为皇子做主,奴才死而无憾!”
“我答应你,现在你说在哪里吧!”
“皇子就在西内,已经六岁(虚岁),一直藏匿着不敢外传。”
史载,“帝大喜”。
立刻,皇帝派出亲信去接皇子。
皇帝的贴身随从很快来到西内。孩子的生母纪氏也赶到了,她哭着对儿子做了最后的交代:“孩子,你一走妈妈就活不了多久了。你一定记住,到了那里,穿黄袍有胡须的那个人就是你的父亲。”
孩子由张敏等人簇拥着到达了指定地点。那里站着一群大人,中间的那位刚好穿着黄袍,留着胡须。
孩子长长的胎发拖在地上,跌跌撞撞地扑进了皇帝的怀抱。
看着扑过来的孩子,皇帝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翻滚的潮水,一把搂过孩子放在膝上,抚摸着,端详着,涕泪交加地说:“是我的儿子,真是我的儿子,像我!”
之后,司礼监(职位最高的宦官)怀恩把惊天的喜讯通报给了内阁与后宫,后宫欢呼雀跃,群臣争相入贺。
皇帝诏告天下,普天同庆。封纪氏为淑妃,移居西内。
最激动的当属皇帝的生母周太后,她紧紧搂着孙子不放,像对待属于自己的那颗心。
从此,皇帝也大胆起来,频频临幸其他美丽的妃嫔,陆续又生了几个儿子。
五
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兴高采烈时,只有万贵妃独自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日夜哭泣。她万万想不到,一直以来竟有那么多人瞒着她。
狐狸责备陷阱,从不责备自己。她开始疯狂地报复,第一个目标当然是纪氏。在她看来,这个女人不仅偷偷生下孩子,而且有可能夺去皇帝对自己的专宠。
这年6月,北京的夏天热得似炉,闷得如窖。已经被封为妃的纪氏在宫中“暴薨”。
风来梳竹,风过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经潭不留影。纪妃的一生短暂而平凡,她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的荣华,即便是被封为妃的日子里也时刻生活在战战兢兢之中。她不善言谈,做事低调,从未向人谈起她的故乡和亲人,人们只知道她是贺县人,姓纪。直到儿子当了皇帝,她才被追谥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其坟茔迁至茂陵与明宪宗合葬。儿子派人四处寻找母亲的亲人,最终一无所获,到头来却招来了几个骗子。
对于纪妃的死,后人有诸多猜测,或曰中毒,或曰自缢。但不论哪一种方式,万贵妃都难脱干系,因为她不仅有充分的杀人动机,而且有置对方于死地的能量与机会。
纪妃的死传到张敏耳中,没等跋扈女人下手,张敏便在后宫吞金自杀。他用自杀挑战了集权女人的权威,也维护了一个忠勇之士的尊严。
历史一直称张敏为英雄,尽管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门监”。历史进一步称他为人性的英雄,尽管他来自大众眼里“最无人性”的太监群体。
六
故事并未结束,因为故事里的孩子还活着。
这位皇家独苗被明宪宗立为太子,并且有了一个吉祥而高贵的名字——朱祐樘。然而大家明白,仅凭名字是难以保证太子免遭雨打霜欺的。为了避开幕后黑手,小太子被放进“保险柜”——住进了奶奶的仁寿宫。
即便如此,万贵妃仍时刻惦记着他。一天,万贵妃亲手准备了一桌美食,派人到仁寿宫邀请太子品尝。虽然周太后惴惴不安,但出于礼仪又不好回绝。太子临行前,周太后反复叮咛:“到了那里,什么也不要吃!”
盘碟交错,饭菜喷香,果然是一顿丰盛的佳肴。万贵妃一再催促太子吃东西,太子说:“来之前吃饱了。”万贵妃接着说:“那就喝点汤吧。”僵持了半天,太子说了一句几乎让万贵妃晕倒的话:“怕有毒!”
那一瞬,已经夹不住笑容的一脸皱纹凝固了。数秒的沉默后,万贵妃发怒了:“你这小崽子,才几岁就这样,将来当了皇帝还不把我吃了啊!”小太子无言以对,只得由近侍带着匆匆回到仁寿宫。
恼羞成怒的万贵妃开始向皇帝大刮枕边风,一再鼓动皇帝废掉太子。与万贵妃沆瀣一气的太监梁芳等人也借机攻击太子。于是,皇帝酝酿改立邵宸妃的儿子朱祐杭(明宪宗的四子)为太子。大太监怀恩苦苦劝谏,居然被皇帝贬到凤阳守陵。
恰在此时(1485年二三月间),作为国家稳固象征的泰山连续发生强烈地震,震声如雷,泰山动摇。皇帝找人占卜,占卜者称:“应在东宫(太子,古代认为太子乃国本)。”群臣也纷纷上奏:“如果改立太子,必将引起动乱。”
一向迷信的皇帝最终打消了易储的念头。
七
历史虽然总是以慈悲为怀,但绝非善恶不分。1487年,肥胖而老迈的万贵妃在训斥宫女时,一口气没上来,一命呜呼。几个月后,失去了万贵妃这个“心理奶妈”的明宪宗也撒手人寰。
后宫博弈中的幸存者,终于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血雨腥风之后昂首走上金銮殿,成为明朝第九代皇帝——明孝宗,年号弘治。
在苦水中泡大的皇帝上台后,用强劲的春风和透明的春雨荡涤了昔日的污泥浊水,他广开言路,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崇尚节俭,放逐奸佞,重用贤良,减贡停役,兴修水利,致使走下坡路的大明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百姓安居、外患平定、朝野称颂的繁荣景象,史称“弘治中兴”。
那位被贬到凤阳的太监怀恩,被明孝宗亲自迎候入宫恢复原职。先前被打入冷宫的吴皇后被明孝宗当作生母一样奉养起来。令人吃惊的是,明孝宗下令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制度,一生除张皇后之外再未立一个嫔妃,成为封建王朝几千年来惟一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中国皇帝。最为震古烁今的是,万贵妃的亲属被贬斥后,群臣进而要求对万氏家族满门抄斩,明孝宗在奏折上的批复是:“到此为止吧!”
我突然感觉,这就是一个“宽容的故事”,也是一个中国版的“安徒生童话”。而且,“小王子的故事”总算有了一个让人长出一口气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