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有缺口的“完美”人生
2011-12-29李小昼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1年12期
2011年10月6日,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去世。
56年的人生,他把世界向前推进了远不止56年。他的每一个创意,都在改变着世界。在全球上亿“果粉”眼里,乔布斯是神;但在很多熟悉他的人眼里,他是个魔鬼。
他充满魅力,也充满矛盾,终其一生,他在追求什么?
完美,是乔布斯喜欢的词汇,是他毕生的追求、成功的秘诀。
在产品设计上,乔布斯精确到每一个细节,甚至要求工程师把没人会拆看的机箱电路板设计得漂亮、吸引人;研发iPhone时,设计团队尝试过数百种不同的手机外壳;而等到“侵略了整个地球”的iPhone4,乔布斯更是规定,主要零件间距不能大于0.1毫米,这是为了避免打电话时夹到头发。
心理学家说,每个锱铢必较的完美主义者都有一颗充满控制欲的心,每个控制狂都有一个自恋的灵魂。
一切从被收养开始
乔布斯从没说过,他具体在哪年哪月哪天,以怎样一种方式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乔布斯的亲生父母在即将读研时,生下了他却无力抚养。一对蓝领夫妻收养了这个男婴,并给他取名为史蒂夫·乔布斯。
在乔布斯还不知道自己是个养子时,收养的心理印记就早已烙印在他的身上。童年时,他是个爱哭、孤僻的孩子,被同学欺负了,就躲在角落里悄悄地流眼泪。直到乔布斯成为了叱咤风云的苹果帮主,他的不少工作伙伴仍然用“少言寡语、孤僻”来评价他。但成年的乔布斯不再相信眼泪,他选择了一条更为坎坷的逃避之路。
1977年,乔布斯22岁,苹果公司正式成立。就在这一年,乔布斯的女友布里南怀孕了。乔布斯不怎么喜欢这个“惊喜”,建议布里南堕胎,但布里南不同意。1978年,乔布斯的第一个女儿丽莎诞生,但他拒绝承认。即使亲子鉴定显示他的确是丽莎的亲生父亲,但乔布斯仍然奋力否认,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和尊严,在法庭上说:“我没有生育能力,不可能生出这个孩子。”直到1980年,乔布斯才承认了丽莎的身份。
那两年,没人明白乔布斯究竟在想什么。他不承认丽莎,却又把新研发的电脑命名为“丽莎”。或许,曾被亲生父母遗弃的乔布斯在用这种方式拒绝长大,他拒绝的不是丽莎,而是成为父亲的事实。
接下来的10年里,乔布斯继续保持着混乱的男女关系,直到1991年,36岁的他才算真正拥有了家庭。
“我最重要”的感觉
乔布斯也许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个养子。终其一生,这个出生就被抛弃的男人都像个孩子一样,追求着“我最重要”的感觉。
苹果公司成立的那天,斯蒂夫·沃兹被推选为1号员工,乔布斯是2号。沃兹是乔布斯的多年合作伙伴,更是苹果电脑的设计者。即使如此,“2”的感觉仍让乔布斯不爽,于是他抗议了一番,然后给了自己一个让人无奈又好笑的称呼:0号员工。
乔布斯喜欢车,但从不上牌照。他“拉风”地对警察强调:“我是名人,每天都会被人偷掉车牌,还不如不装。”一度,乔布斯爱上一款保时捷表,一旦有人夸他的表好看,他就当场送给对方,过一会儿又“变”出一块戴在手上。原来,这块价值2000美金的手表他一买就是一箱,送一块,再戴一块。金钱是粪土,只要能引人关注。
所有老板都热衷于经营形象,乔布斯却说:“让慈善见鬼去。”乔布斯的熟人这样说道:“乔布斯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上,以便让他潜心研究、发明创新,然后直接(通过雇佣员工)或间接(用产品改善大众的生活质量)地影响更多人。”这就是乔布斯的慈善逻辑:我不给你钱,我用我的重要性来改变你。
改变与控制
乔布斯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1978年,在苹果公司首次举办的化装晚会上,23岁的乔布斯扮演了基督耶稣,或许这就像个人生预言:我是最重要的上帝,我可以改变世界,也可以控制世界。
他做到了。他改变了全世界对科技的8018e47076bbb93bf515790b4e2ffd97c63784d629f0978c2140303e6ee46e17认知与审美,没人能跟得上他超前的眼光和步伐。但前提是:一切尽在掌握。
乔布斯严格地控制着他创造的世界。他是个只吃鱼肉和素食的人,于是苹果的食堂里就弥漫着豆腐的味道。保密,是苹果最“苛刻,甚至带有些侮辱性”的公司政策:员工一旦泄密必遭解雇,哪怕是无心说漏嘴;公司内有无数摄像头监控员工的工作情况;新产品必须蒙上黑布,揭开黑布的时候必须打开红色警示灯;甚至,高管会故意在公司内散布错误信息,测试泄密可能。
控制,在苹果的产品上展露无遗。苹果的产品缺少开放性和兼容性,永远是完美而封闭的:不开放的系统、没有兼容性的蓝牙设备、用户甚至不能更换电池。乔布斯用他的产品告诉你:我可以给你最好的世界,但你必须放弃其他的一切。
乔布斯对自己的舆论形象也严加控制。他曾亲自打电话给坚持发稿的记者:“夜里别自己骑自行车出门,小心被撞死!”对于报道了自己诸多私生活的八卦记者,他禁止苹果员工与其说话;未经他“官方授权”的乔布斯传记作者被他大加封杀。2008年起,乔布斯的癌症恶化,他终于“授权”了“官方”自传的采访和出版,这或许是他对死后舆论的最后一次有效控制。
粗暴与善解人意
乔布斯是全世界最善解人意的产品设计者。数十年来,“用户体验”一直是苹果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乔布斯的这份善解人意,却很少能惠及身边人。生活中,他经常漠视他人感受,是个粗暴的自恋者。
他亲身父母所生、27岁时相认的胞妹莫娜在第三部小说《一个凡人》中,描写了一个抛弃女儿的自恋狂企业家,对他人的愿望和想法都丝毫不予考虑,人生目标是“这个星球因为他的诞生而从此改变”。大家都知道这位主人公的原型是谁。
乔布斯是个爱用“咆哮体”的老板。在公司里,他动辄怒吼:“你们这群笨蛋!”“废物、饭桶”都是他经常用的词汇。曾有一次商务会谈,乔布斯对其中一个人不满,就脱掉鞋,把没穿袜子的脚伸上桌面,当然,正对着那人的脸。
面试时,乔布斯也不肯当个绅士。他曾经在面试女性时赤裸下身,只穿一件松垮的短裤,“交叉双腿,引诱完全不知情的应征者”。“你是几岁失去童贞的?”“你是处男吗?”“你嗑过几次迷幻药?”都曾是他的面试问题。对了,问完以上问题后,他不耐烦地学了学火鸡叫。
乔布斯的合作伙伴曾这样评价他:“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与白。”终其一生,乔布斯都像个孩子,二元地分化着世界。被他“鉴定”为“坏人”的人,只有被他羞辱、鄙视的份儿。
嬉皮士和禅修者
大学时,乔布斯是个嬉皮士:听摇滚乐、读嚎叫主义诗歌、穿着满是破洞的衣服泡妞、酗酒、服用神经幻觉剂。退学后,他睡地板、捡废品,或是步行7英里去吃寺庙的“施舍餐”。但就在外人看来他最堕落的时候,他却皈依佛门,入了禅宗。终其一生,乔布斯都在坚持修行:他茹素、家里只有很少的家具、在产品设计上崇尚极简、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换取和苏格拉底共处一下午的机会”。
乔布斯并不觉得这二者有多么矛盾,或许在他看来,这二者根本是相通的。无论是嬉皮士还是禅宗,都是在追求个人价值、个体思想的价值。
乔布斯这样形容他的吸毒史:“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的一两件事。”而在他看来,做流浪汉时“经历的很多东西后来都被证明是无价的”。因为无论做什么,他都在做“最重要”的自己。
心理点评
到处证明自身重要性的成年人,内心中都藏着一个“找不到自身重要性”的小可怜。该做梦的年纪没做梦,该任性的时候不能任性,童年时期遗留的愿望,会在成年以后的日子里不断浮现。乔布斯也是如此,曾被认为不重要、被遗弃的他,一生都在追求重要的感觉。他是个“不把别人当人”的自恋者,因为他曾经“不被别人当人”过。只不过乔布斯属于临床意义上的“高功能自恋者”,他的能力、努力、运气可以让他在成功之后,转而享受一个“孩子般”的生活,随意控制和影响身边人,而完全不必考虑对方的感受和意见。尤其是对于成功以后的乔布斯来说,人际问题更是不存在的,他就好像一个坐在婴儿车上比划手势的婴儿,只需负责评判“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揣测是否精准到位。
这是个“鼓励自恋”的时代,每个“果粉”都想成为乔布斯。的确,自恋者更容易获得通俗意义上的成功。在自恋者眼中,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世界上的其他人也是二元的:“可用”的和“不可用”的;“好用”的和“不好用”的……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关系”,只有目标,所以更容易集中精力,坚持不懈、达到成功。这样的人生看起来很完美,却存在缺口:幸福感—如同乔布斯的苹果。